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 副本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48401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 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 副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 副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 副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 副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 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 副本(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古代的选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人才,是国 家最宝贵的财富。尽管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统治 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各不相同,但是中国古代有见 识的政治家,都把人才问题看作是治理国家的根 本,都强调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是关系到 国家盛衰兴亡的大问题。历代选举制度的内容十 分广泛,包括多种选举途径,但是每一历史时期 ,总有一两种选举途径处于主导地位,它们对政 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是这一时期选举制度 的代表形式。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 的主要选举制度,是古代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一、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 1、民主选举原则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

2、以及部落联盟的 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 据史籍记载,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后期的部 落联盟首领先后有尧、舜、禹等人。 他们是怎样被选为最高首领的呢? 根据尚书和史记记载:尧的哥哥 挚曾是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他为人“不善” 而被罢免,于是大家又推举尧接替了挚的 职位。尧在晚年寻求自己的继承人时,曾 向“四岳”即四个部落的酋长征询意见。四岳 推举出舜,尧表示需要对舜先考验一番。 后来舜终于接替尧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舜在征求自己的继承人时,四岳提出了禹 ,舜表示同意。 上述情况表明:当时的部落联盟最高首领 的继承人,是由各部落酋长们共同推举出 来的,而不是哪一个人单独决定的。 当时被推举为

3、最高首领继承人的人,并不 能马上获得首领职位,他还要经受多年的 考验,在取得了人民的广泛信任和拥护以 后,才能正式担任首领职务。 2、民主选举原则遭到破坏 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人们的劳动收获有了剩余,社会财富得到 积累,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各级首领由于 职位的方便,成为剩余财富的支配者。这 时体现在选举制度方面,传统的民主选举 原则不断遭到冲击和破坏,在部落首领的 继承人问题上,已经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斗 争,父死子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民主选举原则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首领 的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 史记五帝本纪和孟子都提到,“尧崩, 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尧的儿子)于南河之

4、 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讼狱者不之丹 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 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乃豫荐禹于天。十 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 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史籍中提到的“诸侯归之”、“诸侯朝觐” 应是指新的部落联盟首领得到各部落酋长 的承认和拥护,而所谓“讴歌者”的态度,是 反映全体氏族成员在民主选举中的选择。 舜和禹虽然是经过民主选举继任为最高首 领的,但是他们正式继任前,还要把这个 职位先让给前任首领的儿子。这表明民主 选举的原则已经受到冲击和践踏。 传统的民主选举原则遭到破坏,还表现在出现了 暴力夺权的行为

5、。“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 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 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引竹书纪年) 。 这种暴力夺权在禹死后发展到顶点,终于以战争 的形式加以解决。禹的晚年先推举皋陶作继承人 ,不久皋陶死了,又推举伯益作继承人。但是禹 不把重要的政务委派给伯益去做,使伯益未能在 人民中建立威望。 与此同时,禹的儿子启乘机发展势力。因 此在禹死后,启便取得了最高首领的权位 。史记夏本纪说:“及禹崩,虽授益, 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 而朝启”。对此,伯益不服,在有扈氏 部落的支持下,同启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夺 权战争。最后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牢 固地掌握了最高统治权,从此原始

6、氏族社 会的民主选举原则便被彻底抛弃,一个新 的、适应奴隶制社会的选举制度产生了。二、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 世卿世禄制:从最高统治者王到各级奴隶 主贵族,他们的权位是由自己的后代当然 地世袭继承的,他们世世代代把持着自己 的政治职位和权力,世世代代享受着各种 经济特权,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在这种世 袭中,以子继父称为世,以弟继兄称为及 ,并且最终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嫡长子继 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父死子继:世 兄终弟及:及 1、先“亲亲”后“尊贤” 西周统治者承袭了商代的宗法制度,实行“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 ,这种宗法制度是从血缘关系上保证了权 力、地位的世袭继承,它首先强调的是

7、“亲 亲”。 宗法制示意图 西周统治者也提倡选贤任能,但大多在低 级官吏中进行,对于卿、大夫以上的官爵 权位来说,基本上实行世卿世禄制。周 礼地官乡大夫记载,“三年则大比,考 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就是指在下 层社会平民中选拔贤者能者。选中后,一 般也只补充到下级官吏中去。 2、地方的选士 西周的地方选士包括乡遂的选拔和诸侯的 贡士。 乡举里选 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 长官为乡大夫。前面所引周礼地官乡大夫 所谓“三年则大比”,就是指乡大夫根据下属的推 荐,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称为“大比”。然后把 选拔出来的“能者”、“贤者”再推荐给朝廷,这就是 通常所说的“乡举里选”

8、。 关于入选的标准,有六德(智、圣、仁、义、忠 、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 艺(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事理为知,事理通明为圣。仁者, 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尽 己之心为忠,心无乖戾为和。 孝,谓善事父母。友,谓善于兄弟。睦, 谓亲于九族。姻,谓亲于外亲。任,谓于 信。恤,谓于忧贫。 乡选举是通过乡射礼进行的。其实这种射 礼的重点并不在于射技高低的较量,而是 通过其中的一套礼仪制度体现统治者在德 行方面的要求。 乡选举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地方选拔出 一些德行优异之士进入国学受教育,完成 学业,考试合格,把成绩优异者推荐给周 王。被推荐者叫作“进士”。这是通

9、过国学进 入仕途。射礼示意图 先秦时期,每逢春秋两季,由官员、卿、大夫、士和学 子等参加的比赛便会举行。场地是州立学校。主持者叫做 “宾” 。 射位设在堂上,箭靶称为“侯”,置于堂正南方三十丈远 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圆形的皮制小屏,供报靶者藏 身之用,称为“乏”。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射具陈设在西 堂。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称为“三番 射”。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以发射四支箭为限。 第一番是教练教大家练习。教练在这里被称为“司射” 。司射先作射仪的示范,然后选手依照练习。由于第一番 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 比赛结

10、果公布后, 负方射手站着喝罚酒,然后向胜方射手行 拱手礼。 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相同,只是增加了音 乐伴奏。乐工演奏的节拍均匀如一。只有应着鼓 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才抽出算筹计数;否则,即使 射中也无效。第三番射的比赛结果公布后,负方射 手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今天,我们看 到,日本、朝鲜的相扑、跆拳道等传统竞赛项目, 在比赛之前和结束之后,双方都要作揖或者鞠躬, 互致敬意,这正是乡射礼的遗风流泽。 射箭传到韩国、日本叫做“弓道”。“道” 讲究的就是有所体悟,因为射箭时人要站得正内心 要平和。为学与射箭是一个道理,目标要专注,用 力要精猛。 诸侯贡士 诸侯贡士是指诸侯国有义务按时向周

11、天子贡献人 才。礼记射义说:“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 献,贡士于天子。”这也是周王考核诸侯政绩优劣 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初学记引大戴礼说 ,对于那些没能很好地贡献人才的诸侯,要加以 惩罚,“一则黜爵,再则黜地,三则黜地毕矣。” 对于上述地方乡举之士、国学之士、诸侯所贡之 士,当他们被推荐到朝廷后,要在周王的亲自主 持下进行一次大型的考核活动,叫作“大射”礼。 实际上也是从中选拔人才,任用做官。 3、世卿制下的破格提拔 凭借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官爵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虽然是商周奴隶社会的一大特点,但是这并不排 除一些政治开明的统治者从被统治者的最下层选 拔出个别突出的人才,破格委以重任。例如商汤 重用伊

12、尹,最终确立了商王朝的统治;武丁任用 傅说为相,实现了殷商的中兴,而史记殷本纪 等文献记载,伊尹、傅说都是奴隶出身。生于 商朝末年的姜尚,一生穷困潦倒,后来在棘津垂 钓遇到周文王,于是以兴王图霸之计受到重用。 周武王伐商时,以姜尚为军队的最高统帅,最后 取得完全胜利。这些事例都反映了历史上存在着 超出一般规律的特殊情况。三、封建社会初期选举制度的变革 1、春秋时期选举制度的新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 确立的大变革时代。封建地主阶级作为一种新 兴的政治力量,在春秋时期即已异军突起。他 们在政治上致力于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举制度 ,以“任人惟贤,因功受禄”的选举制度取代陈旧 的

13、世卿世禄制,希望通过新制度不拘一格选拔 人才,壮大封建地主阶级的力量。所以这时期 一些政治开明的诸侯国国君,为了达到富国强 兵的目的,往往能够不计私仇,大胆任用某些 地位低下和才干出众的人。 例如齐桓公能够重用他的政治仇敌而又富 有治国之才的管仲为相,终于称霸一时。 秦穆公虚心招徕贤才,以五张黑羊皮赎来 当过陪嫁奴隶的百里奚,用为大夫。吴王 阖闾任用楚国来的伍子胥为相,以齐国的 军事家孙武为军队统帅,改革内政,终于 攻破了楚国的郢都,取得胜利。以后越王 勾践又任用文种、范蠡治理国政,通过卧 薪尝胆,锐意进取,最后灭了吴国。上述 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选 举制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飞鸟

14、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 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 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 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 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 杀。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尽、走狗烹;飞 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感叹。 2、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度的确立 战国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根据法家学说, 在各国相继实行了变法,其中对于选举制度也进 行了各种改革,以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例如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以“食有劳而禄 有功,

15、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政策,打破了 旧贵族对禄位的世袭。赵烈侯以公仲连为相国, 实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的方针,使赵国力量 增强。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推行“见功而与赏 ,因能而授官”的政策,也使韩国强大一时。楚悼 王任用吴起,规定对贵族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并且“废公族疏远者”,于是楚国名声大振。 在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的 变法最为彻底,从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 基础。商鞅在变法中取消了宗室贵族的许 多特权,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 籍”,从而否定了任人唯亲的旧制度。他还 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商君书赏刑 中记有十余种爵名,后来发展为二十等 爵。所谓军功爵制,是按照

16、作战功劳的大 小授给爵位,一定的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 地位和经济特权。 韩非子定法说:“商君之法曰:斩一首 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 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 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这表明,战争中 杀敌多少,直接关系着爵位、待遇的升迁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 土的大批记载秦代法律的竹简,充分证实 了秦时以军功赐爵的可靠性。 3、战国时的养士之风 战国时期,养士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所谓养士,就是 国君和贵族们平时召集一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士”在身旁 ,供养他们生活,请他们对朝廷的大政方针提出建议,或 者随时从中选取人员任官,也可以授予他们某些临时性的 政治使命。 一般地说,这些士都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下层知识 分子,其中也有少数下层劳动者,但往往须是有一技之长 的人。这时的士,不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