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7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47855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7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7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7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7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7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7(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一历史试题(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卷交答题卡,卷交答题纸)第卷(单项选择题:共 60 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 )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西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 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A B C D2.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

2、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 A农工任其消长 B.农业依赖百工 C百工亦为农业 D.农工比重适当3.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4.杜甫诗“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赞叹的瓷器种类是 (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彩瓷5.下列词文中反映宋代都市经济的

3、是 (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D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6.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 ) A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7.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 盐铁官营制度 早市夜市出现 商人群体形成 重农抑商政策A B C D28.

4、班固汉书:“(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 ,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9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 鼓励垦荒 推广农作物 实行海禁 对商业征收重税A B C D10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领域已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主要表现有 (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自由劳动力增多 新的科技发明日新月异A B C

5、 D11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1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6、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13.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下令将国内所有的矿产、冶炼、铸造等行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经营,商人不得参与。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B保证生产所需铁制工具的供应C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D保障武器生产以满足战争需要14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近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15.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

7、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3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 、 “复古会” ,认为“剪辫即系投洋” ,以致 20 世纪 20 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 ( ) 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16、1882 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

8、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17、下表反映了 1936-1938 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 年为 100)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1936 年1937 年1938 年棉纺织业10081.769.8面粉业10077.572.5机器业10099.656.0各业平均1008668.3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A B C D18、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9、。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19、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 ) A.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B. 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益 C. 创办实业解决民生疾

10、苦 D.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2016 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 “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 4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21 “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 以上言论应出自 ( )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族资本家 D资产阶级革命派22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的“

11、全球分裂”是指 (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23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 ”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 ( )近代工业的发展 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 节省时间的考虑 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A B C D24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2515

12、世纪前后,某人想去印度淘金并达到了目的,他跟随的是谁的船队? ( ) 哥伦布 迪亚士 达伽马 麦哲伦A B C D26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写道:“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 “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指的是 ( ) 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放任政策 C国家干预政策 D计划经济政策27.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 1920 年到 1929 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 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 55。 ”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 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13、是 (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8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他采取的最主要的 “新政”措施是 ( )A缩减农业产量 B规范金融秩序 C调整劳资关系 D以工代赈 529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 ) A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发展了小农经济30这是流行于苏联某一历史时期的一则笑话: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 “有肉卖吗?”“没有。 ”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 ”材料反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