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45859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理】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理】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理】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理】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沈阳铁路实验中学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2012-2013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1.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 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 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 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2.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高 B.上午 8 点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有关 C.地势低洼的地区,热岛强度较

2、小 D.热岛强度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右图为 45S 附近某地区的相关数据图,其中处为海洋,处为陆地,80、60为经度。读图回答 3-4 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附近有寒流经过 B.处的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C.处多对流雨 D.处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4.关于处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B.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西侧 C.位于中纬西风的背风坡 D.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511下图为甲、乙两岛的位置和气候资料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A.甲岛气温年较差大,属于大陆性气候;乙岛气温年较差小,属于海洋性气候。B.甲岛年降水总量多,属于海洋性气候;乙岛年降水

3、总量少,属于大陆性气候C.甲岛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乙岛是温带海洋性气候D.甲岛由于年降水总量多,受大气削弱左右的影响,年均温低于乙岛- 图右是一座相对高度为 3000 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 、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其中为积雪冰川。据此回答 6-7 题。 6 若图中的虚线表示积雪冰川,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B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CA 坡是向阳坡,B 是迎风坡 DB 坡是向阳坡,A 是迎风坡 7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且该山体海拔每上升 100 米气温下降 0.6,则山脚的气温 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AT冬

4、18 BT夏18 CT冬10 DT夏20下图为 40N 附近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海平面以下地层示意图。 读图回答 8-9 题。AB38.如图所示时间,下列关于该地气候和植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值温和多雨季节 B盛行西北风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山麓落叶阔叶林枝繁叶茂 9.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斜成谷 B处可找到石油 C处可能形成变质岩 D处比处更易被侵蚀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回答 10-11 题。10甲阴影区为世界著名自然遗产所在地,该地区地形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 D流水堆积11丙阴影区是全球水患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其水患产生的原因

5、有( ) 地势低平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气旋频频侵袭 春季积雪大量融化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ABC D读“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 ,图中 X、Y 为等高线(等高距为 100 米),L 为河流,ab 为经线。 据此回答 12-13 题。2326412图中河流 L 的流向为 A。从东流向西 B从西南流向东北 C从西流向东 D从东北流向西南 13若 X 数值为 500 米,沿图中经线的地形剖面图是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 14-15 题。14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a岩浆 Bb 一岩浆岩 Cc 一沉积岩 Dd变质岩 15.根据图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代表变质作用 B页岩、石灰

6、岩的形成过程需经过阶段 C环太平洋、地中海、东非裂谷带地区活动强烈 D代表冷凝作用读图,回答 16-17 题516图中地质构造为 A背斜 B断层 C向斜 D褶皱 17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AQ 地可能贮藏丰富的油气资源 BQ 地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 C在 P 地向下钻探可以找到岩层所含资源 DP 地地下水丰富读下面甲、乙两图,完成 18-20 题。18此时台北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偏北风 C偏东风 D西南风 19若 A 天气系统向西移动经过福州,乙图中四条曲线最能反映福州气压变化过程的 是 A B C D 20若 A 天气系统向西移动,福建山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A台风 B地震 C

7、风暴潮 D滑坡 下图中甲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是 EF 河段河床示意图丙是河流 AB 两 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据此完成 21-23 题。21甲图中 AB 段河流流向可能是 A西北流向东南 B东南流向西北 C不能确定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622丙图中河流出现最高水位时,可能出现下列现象中的 A气旋活动频繁 B梅雨连绵 C冰雪融化 D春雨霏霏 23关于乙图 EF 的河床剖面的描述及形成理由正确的是E 岸河床较缓。F 河床较陡 E 岸河床较陡,F 河床较缓 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河水发生偏向,F 岸遭受冲蚀力大 由于该处河流是弯道,E 岸遭受冲蚀力大 A B C D 若下图中三条曲线代表副热带海

8、区近海岸海水等温线,回答 24-25 题。24若该图所示是大洋西部,则该处可能是 A墨西哥湾暖流 B秘鲁寒流 C巴西暖流 D东澳大利亚暖流 25如果该图所示为南半球的海区,则该处的洋流对附近陆地的影响是 A增温增湿,可能形成热带雨林 B增温增湿,可能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 C降温降湿,可能形成干旱的沙漠 D降温降湿,可能形成地中海气候下图是某大陆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完成 27-28 题。26自然带仅分布于沿海的狭长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洋流 27三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 A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B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C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28地

9、和地的降水情况是 A两地皆属于全年多雨区 B两地皆属于全年少雨区 C两地多雨季节同期7D两地多雨季节不同期 读漫画,回答 29-30 题。29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 世界上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 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型缺水 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A B C D 30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从“开源 和“节流”两个方面去采取措施。下列措 施中,属于“节流”的是 A海水淡化 B跨流域调水 C防治水体污染 D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二、综合题 (共 40 分) 31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问题。 (7 分) (1)此

10、图表示的时间是 (1 或 7)月。 (2)画出 A 地风向,此时 A 地风的性质为 。(3)C 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 ,它切断了 ,使之保留在海洋上。(4)该月,B 地的风向为 风,为 (旱、雨)季。32读下面“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1 分, )8(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构造是:甲_;乙_;、_。(3 分) (2)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 (2 分) (3)该地上覆岩层是_作用形成的。 (1 分) (4)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_。原因是 _。 (5 分) 33读“2 月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8 分)(1)图中处附近有

11、世界著名的 渔场,其形成的原因是 。 (2 分) (2)图中 A 处海区等温线比 B 处海区等温线稠密的原因是 。 (2 分) (3)试分析洋流对甲,乙两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 (4 分) 洋流对甲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洋流对乙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34.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4 分)9(1) 图中 D 处是_(地形),其海拔高度在_米以上。 (2 分)(2)若 B 点气温是 20,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则 C 点的气温应是_。 (1 分)(3 )该地区河流干流流向是_。若在该地区修筑一水库,则水坝的位置应建在_处。若坝的海拔为 100 米,则坝的长度大约是_米。 (3 分)(4) 若从 B 地修筑一条公路到 E 地,BGE 与 BFE 两条线路中较合理的是 。理由是:(3 分)(5) 若有甲、乙两人分别从 C、E 两点向 D 处攀登,分析两条路线的利弊。 (2 分)(6) 判断在 M、N、L 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铁路上经过 H 处车辆的是 。理由是:(3 分)10高二地理答案)(3)沉积(1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