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643382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 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第四节 环境标准体系 第五节 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一、基本方针 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政策 一、基本方针 1. 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 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 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一、基本方针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

2、保护会议进一步制定出 我国环境管理的大政方针: n一是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 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 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n二是制定出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 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即同 步发展方针; n三是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基本方针3. 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后,1992年7月,党中 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实施

3、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中国环 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内容: 一、基本方针(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 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基本方针(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 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 计划。 阅读材料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0

4、01年修正)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 持续发 展总体 能力生存支持 系统生存资 源禀赋土地资源指数人均耕地 耕地变化率 耕地质量 耕地占全国份额水资源指数人均水资源 水资源密度 亩均水资源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水资源占全国份额 国土资源占全国份额气候资源指数光合有效辐射 10积温 年平均降水 年均霜日生物资源指数人均NPP NPP密度 NPP占全国份额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持 续发展总 体能力生存支持 系统农业投入 水平 物能投入指数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 灌溉率资金投入指数 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 政支出资源转

5、化 效率生物转化效率指数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 农业劳动 生产力 粮食安全保证率 化肥利用效率经济转 化效率指数人均农业总产值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增长率 农村人均收入 农业增长值率生存持续 能力生存稳定指数农业产值 波动系数 连石产量波动系数 人均收入波动系数生存持续指数高产稳产 田建设占耕地面积比例 旱涝盐碱治理率 成灾率 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 者比例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 中国可持续 发展能力发展支持系统区域发展成本自然成本指数地形限制系数 资源组合优势 度 生态相应成本系数 资金投入指数 农户 人均生产费 用支出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 政支出社会成本指数人力资本

6、指数 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 人口发展的压力 区域发展水平基础设 施能力指数单位面积货 运周转量 每万人邮电业务总 量 每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 千人拥有电话 数经济规 模指数GDP占全国份额 人均GDP GDP密度 人均 GDP的增长率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经济 推动力指数人均投资水平 固定资产 投资密度 人均储蓄额 资本金份额 人均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净值 密度结构合理度指数非农产值 占总产值 比例 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值 占总产值 比例 空间合理度系数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持续发 展能力发展支持系统区域发展质量工业经济 效益指数总体效益水平 投入产出水平 运营效率 盈利水平产品

7、质量指数产品合格品率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 产品质量损失率 新产品产值 率经济 集约化指数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数 万元产值 能耗 万元产值废 水排放 万元产值废 气排放 万元产值 固体废物排放 全社会劳动 生产率环境支持系统区域环境水平排放强度指数废气排放水平 废水排放水平 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大气污染指数SO2排放水平 烟尘排放水平 区域生态水平地里脆弱指数地形起伏度 地震灾害频率气候变异指数干燥度 受灾率土壤侵蚀指数水土流失率 荒漠化率 盐碱化率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持续发 展总体能力环境支持系统区域抗逆水平环境治理指数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 废水排放达标率 废气处理率 固体废弃物综

8、合利用率生态保护指数森林覆盖率 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 水土流失治理率 人均造林面积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发展水平 人口发展指数预期寿命 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社会文盲率 老龄化率社会结构指数第三产业劳动 者占全社会劳动 者比例 城市化率 三人户占总户 数的比例生活质量指数居民生活条件 居民消费水平社会安全水平 社会公平指数城乡收入水平差异 就业公平度 受教育公平度社会安全指数城镇失业率 贫困发生率社会保障指数赡养比 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社会进步动力社会潜在效能 指数劳动 者文盲比例 劳动 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 劳动 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 劳动 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社会创造能力 指数前教育人口参与比 第二

9、产业 人口参与比 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持续 发展总体能 力 智力支持系统区域教育能力教育投入指数教育经费 支出占GDP比例 教育经费 占全国份额教育规模指数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平均每所中等学校学生数 平均每所大学学生数 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 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教育成就指数学龄儿童入学率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总数比例 文盲减少率区域科技能力科技资源指数科技人力资源 科技经费资 源科技产出指数科技论文产出 专利产出能力科技贡献指数直接经济 效益 间接经济 效益区域管理能力政府效率指数政府财政效率 政府工作效率经济调 控指数

10、经济调 控绩效 社会调控绩效环境管理指数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 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 污染源限期治理及目标责 任制执行力度 环境问题 来访处 理率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保护环境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调 控职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行全过程控制,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地方 的和各行各业的中长期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 ”制度;三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 2. “污染者付费”政策 按照环境保护法

11、等有关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投 资以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主。企业负责解决自己造成 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不允许转嫁给国家和 社会;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应由污染物排放者合理负担 ;对跨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关地方政府要督促各自 辖区内的污染物排放者切实承担责任,不得推诿。 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3.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要把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机地结合起 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过程中,更要注重法律手段。坚决扭转以牺 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倾 向,严肃查处违法案件。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三、环境

12、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政策(一)产业政策 (二)技术政策 (三)环境经济政策 (一)产业政策 1.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已颁布了一批产业 结构调整政策,如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关于全国第三产业发 展规划的通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水利产业政策、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 、产品和技术目录以及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 平重复建设目录等。 (一)产业政策2. 行业环境管理政策 行业环境管理政策,如冶金工业环境管理若 干规定、建材工业环境保护工作条例、化 学工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电力工业环境保护 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 规定、关于发展热电联产

13、的规定、关于加 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加强 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环境管理的通知等。 (一)产业政策3. 限制和禁止发展的行业政策 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 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1996年9月30日前,对小 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厂及土法炼焦、炼硫、炼砷 、炼汞、炼铅锌、炼油、选金和农药、漂染、电镀 、石棉制品、放射性制品等“15小”企业实行取缔 、关闭或停产。 (一)产业政策n1999年6月5日,国家经济贸 易委员会、国家环保 总局、机械工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 严重污染环境(大气)的淘汰工艺与设备的通知 ,规定了15种污染工艺和设备的淘汰期限和可 替代工艺及设

14、备。 n1999年12月又发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 产品目录(第二批),涉及8个行业119项。 n2000年6月,再一次发布了第三批目录,涉及15个 行业120项内容。 (二)技术政策 n198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环境保护技术政策要 点。 n2000年5月,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联合 发布了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n2001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科技部 联合发布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n2002年1月,又联合发布了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 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 策等。 (三)环境经济政策 n环境经济

15、政策是适用税收、信贷、补贴、收费等各 种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 n环境经济政策大致可分为经济优惠政策、生态补偿 政策和排污收费政策三类。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一、环境法律责任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一、环境法律责任 1. 环境行政责任 n所谓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和国家行政法 规中有关环境行政义务的规定者所应当承担的法律 责任。 n承担责任者既可能是企事业单位及其领导人员、直 接责任人员,也可能是其他公民个人;既可能是中 国的自然人、法人,也可能是外国的自然人、法人 。 一、环境法律责任2. 环境民事责任 n所谓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 环境而侵害公共财

16、产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合法 环境权益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n在现行环境法中,因破坏环境资源而造成他人损害 的,实行过失责任原则。行为人没有过错的,即使 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构成侵权行为、不承担民事 赔偿责任。其构成环境侵权行为、承担环境民事责 任的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结果、违法行为 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 错4个方面。 一、环境法律责任3. 环境刑事责任 n所谓环境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反环境法,造 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构成犯 罪时,应当依法承担的以刑罚为处罚方式的法律后 果。 n构成环境犯罪是承担环境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与 其他犯罪一样,构成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