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42981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 教育原理 v ID:07级 zoe教师:曾屹丹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明确教育目的内涵 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和功能。 3.理解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并正确把 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问题。 4.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掌握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正确 领会和把握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及相互 关系。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 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 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 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 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 化的期待。即它是人

2、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 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 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 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 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 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 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 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 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说明教育怎样去培 养人)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和重 要组成部分之一,教

3、育目的是位于教 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 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 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 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 通过培养目标实现。 3、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等构成。可以用以 下图例表示: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各育目标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每次课的目标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它表现为彼此联系、相互制 约、逐级达到的不同层次。层 级陈述名称 制定者 特 点举 例一一 级级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或教育方针或 政策政策政府国政府国 家家抽象;笼统;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比较关注“应应 然然”状态状态在德育、智育、体育几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育的课程目 标标学学 科科 专专 家家从从“抽抽象象”逐逐步过渡步过渡到到“具具体体”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法九年义务教九年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育语文课程 目标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 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

5、 用多种阅读方法用多种阅读方法一至二年级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语文课程目 标标( (阅读领阅读领 域课程域课程)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 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 童思,在阅读中积累童思,在阅读中积累 词语词语三三 级级(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学目标教教 师师比较具体;比较具体; 比较关注比较关注“实实 然然”状态状态沁园春沁园春雪雪的教的教 学目标:感情充沛地学目标:感情充沛地 吟诵;当堂背诵;理吟诵;当堂背诵;理 解诗人的壮志豪情解诗人的壮志豪情二二级级 培养目培养目标标标标( (课程目课程

6、目 标标) )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 分及其相互关系。 1、内容结构 一是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 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 、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 求和规定。 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 规定,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 接班人”、“公民”等的规定。2、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由高到低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家 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 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 素质的规定。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第四层次:为教学

7、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 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分为国家的教育 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 的; 2、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分为理想的教育 目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分为外显的教 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分为学生的教育 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 。四、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 的

8、价值选择依据思想家们的人性假设的影 响。依据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 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 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依 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 展水平的制约。依据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的制约。依据历史发展的进程。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五、教育目的的确立(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客 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 技发展水平。2、教育目的确立要依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 制度发展的需要。3、教育目的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 律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主 观依据教育目的的 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

9、义,归根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史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 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 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具体 有以下观点: 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 目的价值取向观 1.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 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

10、在于使人的本性 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 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 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 社会服务。3.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生 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 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主张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 发展需要统一。 5.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 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 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 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 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 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6.生活本

11、位论“生活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 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 育者怎样生活。1.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 :培养“自然人” 基本特点 :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价值 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Geog Kerschensteiner,?-1857)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 )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 基本特点 :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 任5.文化本位论 代表人物:李特斯普朗格 主要特点: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 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

12、神文化的 融合 6.生活本位论 赫伯特斯宾塞:“教育生活准备说”, 杜威 :“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 教育价值观 教育内容与教材 教学与学习方式 考试与评价制度教育价值观中国西方社会利益个体发展培养精英面向大众注重系统知识关注生活经验强调稳定追求变化计划、大纲跑道、共同建构教育内容与教材中国中国西方西方学科中心经验中心系统与规范解决问题原理、经典的知识应用、现代化的内容繁、难、窄、旧简、浅、宽、新概念、法则、练习经验、思考、应用注重结论、获得知识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教学与学习方式中国中国西方西方听讲与接受听讲与接受自主探究与合作交自主探究与合作交 流流

13、记忆与模仿记忆与模仿理解与创造理解与创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间接经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直接经验考试与评价制度中国中国西方西方标准化答案标准化答案鼓励个人思考鼓励个人思考书面测验书面测验论文、论文、 答辩答辩 、制作、制作知识、知识、 技能技能 、技巧、技巧参与、多样化、创新参与、多样化、创新被动评价被动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区分排名、推动学习区分排名、推动学习淡化区别、个人隐私淡化区别、个人隐私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 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科学 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的 关系,并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 途径和

14、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 (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 理想得以实现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 展相一致 人的发展,由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条件决定 。原始社会 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大工业生产智力和体力 原始结合智力和体力分离 人片面发展智力和体力结合和 全面发展成为必然(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 工造成的 人的片面发

15、展与社会分工是齐头并进的 简单协作时期,从头到尾生产完整产品, 相对全面。 手工工场时期,分工使劳动者被“肢解”, 终身束缚在一种局部的操作和工具上,成 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的机器,成为机 器的附属物。 机器完全侵吞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 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达到最 高限度。(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 然要求 1.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 2.大工业打破了工场手工业的专门化, 要求工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结合 3.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 展的矛盾 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 大工业生产从技术上消灭了工场手工业的专 门化和使人终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的分 工,但却在资本主义形式下更可怕地再生产 了这种分工; 大工业的本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而资本主 义应用形式却使人畸形化,成为机器的附属 物; 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精神的、物质 的和时间的充分条件,而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