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和比较诗学 教学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40455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学和比较诗学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诗学和比较诗学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诗学和比较诗学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诗学和比较诗学 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诗学和比较诗学 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学和比较诗学 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学和比较诗学 教学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诗学和比较诗学n1、诗学 n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 理论。 “诗学”一语源自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当时的悲剧悲剧理论,当时的悲剧 都是用诗歌体写作的都是用诗歌体写作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法典布落瓦论诗艺随之而起的诗学理论是以鲍姆嘉敦为起点的美学和以勃 兰肯布为起点的文学批评。到了19世纪,诗学分为哲学 的美学和运用历史方法的文学批评两个部分。前者是一 种先验的美学体系建立起来的诗学理论,代表人物如鲍 姆嘉敦、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后者用历史主义 的观点处理诗学,即文学理论。n “诗学”可以定义 为关于文学的概念、 原理或系统。 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尼尔迈纳n 诗经之学

2、 n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 一。(诗、书、礼、易、 春秋、乐,因乐早已亡佚,后 世又称为“五经”)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 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经之学 称为“诗学”。 唐代开始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 在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才开 始用诗学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2、比较诗学n 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 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比较文 学学科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不同 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 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 言,比较诗学更关

3、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 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 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n n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 面有多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 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中西方文论虽 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 ,探寻文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 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 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包 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 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 n 曹顺庆顺庆n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 式各样从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自发

4、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 理论的比较成为可能,从而对一个最后 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成 有所贡献。 n 刘若愚 n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n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n法国学派阶段; n比较诗较诗 学在20世纪纪上半叶基本处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n基亚亚“比较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较”,是“国际际文学关系史”n法国学派的“造反者”艾田伯比较较不是理由批判了 法国学派的保守观观点,提出“从比较较文学到比较诗较诗 学” 。n美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产生) 跨民族、跨语 言。韦勒克、艾田伯、日尔蒙斯基n6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论大规规模地涌入比较较文学研究领

5、领 域,成为为20世纪纪后半叶世界比较较文学研究的一大特征 。n 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n 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 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 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n法国学者 艾田伯n 当比较诗学进入到中国文化语境以后,中国 学术界尤其是比较文学界也开始将西方的“ 诗学”概念与中国的“文艺理论”的概念合在一起来使用。n海外及台港: n1975年,刘若愚 n中国的文学理论(海外第一部中西比 较诗学的代表作) n(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n“形而上学的理论” 、“决定的理论”、“表现的理 论”、“技

6、巧的理论”、“审美的理论”、“实用的理 论”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东西比较文学模子的应用“文 化模子”理论的提出叶维廉指出: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套中国文论, 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学作品,来 印证中国文论,必然导致割裂和扭曲中国文化 传统。n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王建元雄浑 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古添洪记号诗 学、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张汉良 读者反映理论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 论,以“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 者”,而“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 这四要素重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图示如下:艾布拉姆斯的理论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n王国

7、维 n1904年红楼梦 评论 n1908年人间词 话。 n “写实的”与“理想的”、 “优美”与“宏壮”等西方 诗学概念与范畴n鲁迅 n1908年 n摩罗诗力说n“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 派,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 西欧和东欧,是以拜伦和 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 升时期的积极或革命的浪 漫主义流派。 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 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论诗题记:“篇章既富 ,评骘遂生。东则 有刘彦和之文心 ,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 诗学 ,解析神质 ,包举洪纤 ,开源发流 , 为 世楷式。”n朱光潜 n1942年诗论 钱钟书谈艺录 谈论中国诗歌时引证许多西方诗学例子。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8、;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1949-1977年,比较文学及比较诗学一度销声匿 迹 1979年管锥篇出版,复苏。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宗白华美学散步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金克木比 较文学论文集、杨周翰攻玉集、范存忠 英国文学论集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 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 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一、注重中西比 较诗学的文化探源;二、注重中西诗学范 畴比较研究;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 ,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维、艺 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 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三、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

9、研究的机理性主要是指比较研究中的一 般规律以及在进行不同诗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 一些基本原则及其产生的一些独有的特征。 一、可比性原则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它的可比性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定。 (一)本体论原则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从 整个的诗学构架、运思方式,到概念、范畴的 规定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思索和了解 ,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 研究的前提。n 言志与模仿 诗言志 发乎情,止乎礼义 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 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亚里士多德 情感的宣泄一、可比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1、相对文学而言,诗学理论对系统

10、的依 赖性更强,这种思考的连续和意义的逻辑 连接是一个完整意义得以表达的前提。 2、一种诗学体系还必须与整个大的文化 系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理解,比如说中 国诗学是由儒家诗学、道家诗学和佛教诗 学所构成,这样,中国诗学实际上与整个 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 想等多种文化因素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阐发性原则 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 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 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 学的普遍规律。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 问题,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 和理解。二、阐发性原则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

11、透视其可比性,建 立起可比性关系。然后,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 论的相互阐发阶段。它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一)语言转换原则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 撞的时候,实际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 、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猜测、选择、接受的 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 转换。 (二)理论的相互渗透 (三)诗学范畴的对比研究理论的相互渗透 (一)“诗可以怨”与痛苦的解脱 中西文论都一致肯定痛苦对文学创作的积 极作用。痛苦在一定意义上是创作的动力 ,表现痛苦的诗篇较之欢娱的作品具有更 强的艺术感染力。理论的相互渗透 叔本华:解脱说 福楼拜:与珍珠是牡蛎生病所结成的一样

12、, 文学创作是作家更深层的痛苦的流露。 尼采 弗洛伊德理论的相互渗透 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 内涵,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用世之心 不得实现。 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多是“欲望”, 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理论的相互渗透 司马迁:发愤著书 刘勰:蚌病成珠 钟嵘: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 韩愈: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组织声要妙;欢 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二、阐发性原则 (四)文学批评中的诗学借用 这是比较诗学中不同诗学的实践性阐发。 如借用西方诗学理论来分析中国文学,或 者用中国文论来分析西方文学,使在某一 个文化中生成的独特诗学话语在另一个文 化系统中接受检验,这个过程实际

13、上是一 个诗学被实践阐释的过程。 应该注意不同诗学中之类似概念的非对应 性。我国文学理论界由于长期通过翻译的 西方诗学体系来阐发文学现象,同时又采 用与之类似的中国古代文论概念来佐证、 说明西方的体系,以至于很多类似概念被 未加辨析地、等同地使用。这种使用实则 蕴含了对于不同诗学内涵的严重混淆。 应对于所使用的不同诗学概念予以正本清 源式的辨析 学界中有种用西方名词术语给中国文学现 象标签的现象。 袁鹤翔曾严厉批评有人把李贺称为“巴洛克” 诗人。 有些研究者没有注意中西文化根源的探寻 ,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肤浅的,表面的 形似或貌同的比较研究。 谢天振:这种X+Y 的牵强比附,可以称之 为阿猫阿狗式研究。三、综合性原则 比较诗学的综合性原则是指这种研究一般 在四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层面上展 开:一为文化层面,二为诗学的本体论层 面,三为诗学范畴层面,四为概念术语层 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