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秦安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1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40392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甘肃省秦安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甘肃省秦安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甘肃省秦安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甘肃省秦安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甘肃省秦安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甘肃省秦安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甘肃省秦安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秦安二中秦安二中 201220122013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第卷卷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6060 分)分)注意:本部分共注意:本部分共 30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 )A夏朝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2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2、井田制的瓦解 B铁犁牛耕的普及 C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4.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 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B 汴河两岸C 坊墙倒塌以后 D 长安城的落日5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C维护自然经济 D巩固封建统治6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

3、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A 欧洲与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B主要商路从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地中海C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D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7.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打败法国,在 18 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场争夺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C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D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的胜利8.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的海洋依次是( )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9.第二资鸦片战争前,外国商品没有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在于( ) A开放口岸太少 B中

4、国人不习惯用洋货C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10.从 1912 年至 1919 年,中国新建厂矿有 600 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A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中国工业产品大量出口1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2 剑桥中华人民共

5、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13在当今上海,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问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主要是由于( )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 B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C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 D90 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1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开放城市A B C D15.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成熟完善A B C D16. 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

6、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右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 )4长袍 B. 马褂 C.西装 D.中山装17. 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18.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推动了经济文化 交流 A B C D19.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 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 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 ”产生上

7、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20.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 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21.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

8、,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3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22.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23.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24.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

9、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B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C确立了自由贸易体制 D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25.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由(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B布雷顿森林体系构成C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D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构成26.“二战”后初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最强势地位的货币是( )A美元 B马克 C英镑 D欧元27. 1992 年,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是( ) A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B加拿大、美国、巴西C加拿大、美国、洪都拉斯 D加拿大、美国、古巴28. 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和影响,下列叙

10、述正确的有( )在美、加、墨投资上,各成员国均可从自由贸易区内获得经济利益 其建立促进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对三国经济发展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加快了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开辟了道路A BC D 29.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30.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A1999 年 B2000 年 C2001 年 D2002 年 第第

11、卷卷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共共 4040 分)分)注意:本部分共注意:本部分共 4 4 大题,共大题,共 4040 分分431.阅读下列材料(10 分):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国语齐语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清长洲县志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2 分)(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2 分)(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3 分)(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3 分)32阅读下列材料(10 分):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请回答:(1)请概述材料内容。 (不得摘抄原文) (5 分)(2)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