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9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39156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9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9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9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9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9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泗水一中泗水一中 2012201220132013 学年高二学年高二 4 4 月月考月月考历史历史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2 “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

2、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4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544 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徙)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彻底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5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

3、社会流动则变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6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2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7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 墨子“兼爱”思想 B. 孟子“性善

4、论”C. 老子“无为”思想 D.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8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可见该时期: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实际作用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9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D草市交易十分发达10我国古代地方行政

5、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11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12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收融 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重心”指 A宗法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3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周幽王为取悦褒姒,命

6、人点燃烽火,诸侯见烽火报警, 蜂拥而至勤王。典故体现了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是 A提供军赋 B缴纳贡赋 C定期朝见 D提供力役 14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 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3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15唐太宗若要对北方突厥政权兴兵讨伐, 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完整过程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刑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16 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

7、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翻车 耧车 筒车 曲辕犁A B C D17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贷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18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19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

8、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古代皇帝的“泰山封禅”显示的理念主要是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 C制天命而用之 D顺从自然20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A 石氏星表 B 九章算术 C 齐民要术 D 黄帝内经421“孝文帝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材料说明了作者代表鲜卑守旧贵族的利益 认为北魏灭亡与孝文帝改革无关 将北魏灭亡与迁都洛阳联系在一起 全面否定了孝文帝改革的作

9、用A B C D2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23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帝国。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驻军对周围胡人严加防范或在其可能威胁到帝国安危之前就予以消灭,而在帝国内部腹地,则是另外一番山水田园男耕女织的惬意生活。张二郎就是此时生活在江南扬州城郊的农夫,他遇到的情况最可能是A.闲暇时

10、,与妻张王氏一起用花楼机纺棉,预制过冬棉衣B.趁冬日水浅维修本村小清河畔的筒车,以备来年春耕取水C.秋后往集市贩卖新米,换得银两后往邸店兑换飞钱筹买耕牛D.耕织富裕之余为家中添购瓷器,竟无意中购得一件粉彩花瓶24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离业活动2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二

11、、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50 分) 26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立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5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 其任重矣。 ”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 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职位基本职权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 请

12、回答: 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8 分)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6 分)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4 分)27 (30 分) “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战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战国)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礼

13、崩乐坏) ,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6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4 分)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4 分)材料三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

14、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 史记秦始皇本纪(2)材料三 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 分)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 (8 分)材料四 唐兴,制(设置)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这是它做的正确的地方)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早上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不行正道,晚上就可以撤了他) ;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世袭) ;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3)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