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海市虹口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2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38681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海市虹口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上海市虹口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上海市虹口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上海市虹口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上海市虹口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上海市虹口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海市虹口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上海市虹口区 2013 年高考二模 历史试题试卷总分试卷总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20120 分钟。分钟。 2013.4考生注意: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

2、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一、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75 分)分)以下每小题以下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学者杨奎松曾说:“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发掘拓展,找到更多的线索,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连拼合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发生的经过情形以及原因何在等等,从而揭示一个过去不为人所知,或者被人误读的历史秘密。 ”这是说 A 历史研究是察觉未知的秘密 B 历史研究是获得历史真相 C 历史研究是拼接历史与现实 D 历

3、史研究是追索历史原因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含义来看本题揭示了历史研究的真正目的,还原历史以真面目。 2 “1901 年人们在埃兰古城苏萨(今属于伊朗)发现一个黑色的玄武岩圆柱:其上端有 从太阳神夏马修手中接过权杖的浮雕,下方用 铭刻着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 282 条的 一些法律条文。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 罚等。 ” 以上两处横线应填入 A 商汤 甲骨文 B 屋大维 拉丁字母 C 汉谟拉比 楔形文字 D 亚历山大大帝 希腊字母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巴比伦的文化。材料中雕刻的内容是一部法律文件,又有“伊朗”等字 眼,知是属于两河流域文明,

4、两河流域使用的是楔形文字,故答案为 C。 3 摩奴法典第八章第二百七十节有这样的记载:“初生的人,假若他们以骂詈的语言 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断他们的舌头;假若他们举再生人的名或姓出来侮辱,那就要用烧 红的铁针插进他的口中;假若婆罗门的指示他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热油灌入他的 耳里或口中。 ” “初生的人”是指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

5、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2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材料正是这一历史现象的真实反映。故应选 D。4 “就是在这样一个阶级悬殊的社会里出生,他自己虽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剎 帝利的权威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相反的,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阶级森严的 社会宣战。 ”文中“社会”和“他”是指 A 古典时代 苏格拉底 B 共和时代 斯巴达克斯 C 列国时代 释迦牟尼 D 春秋战国 孔子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印度佛教的产生。释迦牟尼属于剎帝利的王族,深刻了解下层人民的疾

6、苦,痛恨种姓制度,为此创立了佛教。故应选 C。 5法国学者费奈隆(16511715)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的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 说支配民众。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 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民众交流的频繁A B C D 【答案】B 【解析】考察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本质上来看仍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只是雅典公民中成年男性所享有,外邦人、奴隶、妇女、未成年人根本不能享有。但雅典 的直接民主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调动了他们的参政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民主意 识。故应选 B。 6

7、“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 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材料中的法 律主要是指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从材料的意思中可以看出这一法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 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且不分民族、区域,这样的法律就是罗马的万民法 ,故答案为 C。 7公元 1000 年时,英国人爱尔费里克在对话集中这样写道“我到海外去,去买紫色布 帛和丝绸,宝石和黄金,彩色衣服和染料,酒类和油类,象牙和黄铜,硫磺和玻璃,以及其他 类似的货品。 ”这些采购品到达西

8、欧的路线最有可能是 A 阿拉伯中亚欧洲 B 印度非洲西欧 C 中国阿拉伯欧洲 D 中国俄国欧洲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东西方的交往。新航路开辟前,东西方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路上和海上的 丝绸之路,经阿拉伯人运到西方,所以其路线是:中国阿拉伯欧洲。 8决战的时刻到了,穆罕默德在隆隆的炮声中检阅了准备参加最后进攻的精锐部队。他亮 开嗓门喊道:“我给你们一座建筑宏伟、人口众多的城市世界的中心。你们可以任意 劫掠!现在,你们勇敢地冲进城去吧!你们将成为世界上的富翁!”这一情景发生的时间、 地点是 A 公元 476 年、罗马 B 公元 1453 年、君士坦丁堡 C 公元 1258 年、巴格达 D 公元

9、 1860 年、北京 【答案】B 【解析】考察奥斯曼帝国的对外征服。穆罕默德即穆罕默德二世,1451 年继父位为苏丹, 历史上最以尚武好战著称,人称“法齐赫”即征服者。1453 年 5 月末,他在亲率 20 万大3军历经两月的苦战之后,攻占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廷帝国,并以该城为首都,改名伊斯坦 布尔。史书称之为“开创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新纪元” 。故应选 B。 9下列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A 中世纪大学诞生在西欧政治机构与文化精神的双重变革下 B 中世纪大学很早便成为教会、君王和城市相互争夺的政治赌注 C 中世纪大学对于欧洲社会精英的构成与功能均有重大影响 D 中世纪大学根本改变了欧洲

10、整体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答案】D 【解析】考察中世纪欧洲的教育。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民众社 会精神生活的需求,二是知识分子独立谋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发展需要以及 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所致。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更多地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 向社会提供可用人才,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有的甚至被教会所控制成为顽固守旧的堡垒,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会控制教育 的局面,但它毕竟为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作了准备,促进了各国文化和学术的发 展,有利于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进步,加速了国际间的文化和学术的交流,并对当时

11、和 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故应选 D。 10 “将国家掌握土地、没收叛乱贵族土地和部分没收教会的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条 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只限终身不得世袭。 ”这是指 A 西周 封邦建国制 B 拿破仑 民法典 C 法兰克王国 采邑制 D 梭伦 解负令 【答案】C 【解析】考察法兰克王国的土地制度。法兰克王国推行的一种封建领主土地占有制。为了 摆脱内忧外患,使国家长治久安,查理马特任宫相期间,改变了以前无条件把土地赐给 臣下,永远私有的做法,推行采邑制度,采邑归受封者终生享用,死后交还,但如不履行 义务,封主可以随时收回。故答案为 C。 11 论语季氏有曰:天下有道,则礼

12、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对此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孔子认为商周时期才是真正的“天下有道”既礼乐昌明 B 孔子认为春秋时期是“天下无道”既诸侯、士大夫执国命 C 孔子认为社会动荡不安是因为礼崩乐坏亟需恢复礼乐制度 D 孔子认为贵族世传愈加短暂就是因为天子衰微陪臣当道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孔子认为:“天下清平的时候,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 都由天子来决定;相反的时候,则由诸侯来决定” ,这种情况反映了西周末年以来,王室衰 微,诸侯做大的情况,分封制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孔子

13、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就 要“克己复礼” ,重新恢复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真正地位,以维护社会的稳定,统治秩序 的井然有序。故应选 C。 1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 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 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 “民贵君轻”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B4【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统治思想。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一跃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为 强的诸侯国,又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 221 年终于统一了中国,法家

14、思想也就顺理 成章地为秦始皇继续采用,且走上极端。苛法暴政是秦王朝短命而亡,它从反面印证了统 治者既要有严格的法治,又要有一定的“仁政” ,这样方能长治久安。这正如我国封建社会 长期实行的“外儒内法” ,刚柔并济。故应选 B。 13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由此可见, “中朝”是 A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C 分享丞相行政权,主要处理国家政事 D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总结秦时丞相权力过大的经验, 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又实行中朝制度,以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15、,藉以削弱丞相的 权力。故应选 D。 1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书中说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曲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儒学实际上吸收了 A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B 法家中央集权思想 C 战国阴阳五行思想 D 周公礼乐制度文化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统治思想。汉初总结秦亡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但后 来又形成尾大不掉的王国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接受大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兼收其他各家之长,从而使儒学发展 到一个新阶段,这之后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故应选 C。 15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 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