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二)课件 教科版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1637867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二)课件 教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二)课件 教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二)课件 教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二)课件 教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二)课件 教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二)课件 教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二)课件 教科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1 放大镜 科学概念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 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 方面。放大镜的作用 放大物体的像物体并未变大 聚光作用聚太阳光点燃火柴或纸张放大镜的用途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 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 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 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 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 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 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 目

2、不动,镜动或物 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一小块面积图片、屏幕、织物等) 图像-由色彩点组成将图像分割成许多 网点(逐色印刷不可能!)负片拷贝 显示器屏幕由色彩点(红绿蓝三色)组 成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 计算机的屏幕 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计算机的屏幕,观察的结果是不仅图像放 大了,而且还会发现肉眼 不能发现的秘密,那就是 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为什么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 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彩色画稿或彩色照 片,其画面上的颜色数有成千上万种。若要把这成 千上万种颜色一色色地印刷,几乎是不可能的。印 刷时先将原稿进行色分解,分成青

3、、品红、黄、黑 四色色版,再进行加网。原稿图像一经加网以后, 就把图像分割成无数个规则排列的网点,构成网点 负片,最后拷贝、晒成各色印版。印刷时再进行色 的合成,由于我们眼睛的分辨能力有一定的限制, 所以分辨不出来。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为什么看到的 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这是因为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摄入人或景物的影像后 ,利用折光镜将光线分成3路,由3个摄像管分别感 受光线中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然后将感受的光 线转变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被彩色电视机收到后 便控制彩色显像管里的3个电子束(电子枪)。显像管 管底的内壁涂有一层光敏材料荧光粉,构成荧 光屏。荧光屏在向外的一面

4、含有40万组荧光点,每 组由三个荧光点组成,它们受到电子束激发后就产 生对应的红、绿、蓝色光。这些荧光点很小,平时 肉眼无法看见,而用放大镜就能看见它是由红、绿 、蓝三色组成。放大镜能放大的秘密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 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 的特点。 其它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 体呢? 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 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 有放大的作用 。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 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放大倍数与什么有

5、关? 放大倍数与镜片直径 关,与凸度(中央厚/ 边缘厚)值 关。 越大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通过透 镜看到的区域)越 。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放大倍数与镜片直径无关,与凸度(中央厚/ 边缘厚)值 有 关。 凸度值 越大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 通过透镜看到的区域)越 小 。人眼最多可以看到多小的物体 一般来说,人眼能看到的最小物体约为0.1mm。人眼视觉是个很复杂的 物理、生理及心理过程,据专家测定,当一个物体进入眼瞳形成的张角 正好是以其距离为半径的圆周长度的1/3600左右时,这个物体就表现为 一个与背景有别的像点而被人眼看到。如果距离增大或物体缩小,这个 物体的像点就融入背景中而不能被

6、眼睛识别。 曾有实验证明:一个人站 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前,刚好能看到400米之外直径为20厘米的 旗杆顶,站得更远些,旗杆顶就分辨不出了;国外一位训练有素的侦察 员在良好的视况条件下可以识别出2公里之外的一辆坦克上大小约32厘 米的炮塔和瞭望孔。按照这两个不严格实验结果换算出的眼睛分辨率 分别相当于圆周的1/2000和1/6250,分别大于和小于生理光学专家测 定的一般人眼视力数据。但当一个物体极其明亮,且与背景反差极大时 ,也是有可能达到激活视细胞产生光觉、色觉和形觉的水平,如黑夜中 可以看到超远距离的明灯。 人眼的构造是怎样的 人眼的构造与摄影机相似,整个眼球完全封闭又如摄影机的暗箱

7、。 人的眼睛近 似球形。眼球由外至内可分为三层构造。最外层的后端是白色的巩膜,即眼白部 分,眼球前端为透明的角膜,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光线由此射入,另 外巩膜和角膜还起到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第二层称为色素膜 ,是不连续的,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眼球最前端为环形的虹膜,有辐射状的 纹理,不同种族的人颜色不同。虹膜中间是瞳孔,瞳孔是光线进入的孔道,相当 于照相机的光圈,控制进入眼球的光通量,当处于光线较强的环境,会自动缩小 ,避免眼睛被灼伤,当光线变暗时,会自动扩大,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看清物体 。脉络膜位于此层的后端,在巩膜内侧和视网膜的外侧,其中的血管可供给视网 膜外层营

8、养,色素起遮光暗房的作用。睫状体连接虹膜和脉络膜,内侧通过悬韧 带与晶状体相连。 晶状体属于眼的内容物。它犹如摄影机的镜头一样,位于瞳 孔后面,相当于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可以通过睫状肌来改变自身的形状来调 节焦点。物体发出的光线透过角膜、瞳孔,经过晶状体的聚光调节,影像就清晰 地落在视网膜上,这就是眼睛视物的原理。眼球的最内层为视网膜,是视觉形成 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好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具有接受和传送影像的作用 ,视网膜上布满神经,将外面传入的光线传入大脑显现成像。为什么会出现近视和远视的情况 健康正常的眼球,几乎呈圆形,直径约 2.5公分,人的眼睛想看清楚物 体,则物体的成像必须落在

9、视网膜上,当物体远近不同,正常眼睛的睫 状肌会调节晶状体时期呈现不同的形状,使得物体的成像总能固定在视 网膜上。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物体越近,凸透镜前后径约大,成像越 大,物体越远,凸透镜前后径越小,成像越小。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像 。 近视眼不能看清远方的物体,通常是因为眼球太长或晶状体太厚所致 。人们视近物时间过长,睫状肌已习惯紧绷状态,本身弹性降低,晶状 体调节受限,像就落在了视网膜前方。要想使像落在视网膜上,必须使 光线的聚集点向后延,于是需要配凹透镜。远视眼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通常是因为眼球太短或晶状体太薄所致,睫状肌随年纪增大而弹性降 低,即使看近物时也无法再收缩使晶状体前后径增大

10、,而维持在看远物 时的细长状态。晶状体前后径小,像落在了视网膜后,因此要想使像落 在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的聚集点前移,提前聚光,因此要配凸透镜。 返回 凹透镜和凸透镜有何应用 由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透明塑料等)磨制成的两个折射面都是球 面,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明体,叫做透镜。透镜可分为凸透 镜和凹透镜两大类。凸透镜的中央部分比边缘厚,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的中央部分比边缘薄,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又叫 发散透镜。光线通过透镜会聚的点叫焦点,焦点与透镜中心间的距离叫 焦距,焦距越小,会聚(凸透镜)或发散(凹透镜)光线的本领越大, 因此可用焦距的倒数表示透镜的折光本领,眼

11、镜的度数就是通过焦距的 倒数乘以100来计算的。 凹透镜可以做近视镜,也可以用来制作显微镜 、望远镜。凸透镜可以做放大镜、老花镜、人工晶体、取火用(阳光下 聚焦)、显微镜、望远镜等。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人用冰作为透镜来 生火了。放大镜的用途与历史 阳光下点燃纸是其 作用;可观察微小世 界是其 作用。 早在 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的用途与历史 阳光下点燃纸是其 聚光 作用;可观察微 小世界是其 放大 作用。 早在 1000多 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光源若是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 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反射若是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透明的物体上 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光线从一种物体进入另一种 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 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折射要求:1.从侧面,正面两个方向观察水中的筷子2.观察时要找准观测点和观测的位置3.观察结束后把自己的得到的结论进行小 组交流研究内容 镜镜片一 ( )镜镜片二( )镜片特点中间厚、边缘薄中间薄、边缘厚能否放大能放大不能放大能否聚光能聚光不能聚光能否成像能成倒立的像不能成像凸透镜凹透镜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 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因为凸透镜有放大的功能,所以在生活中人 们常常把它叫做放大镜) 凸透镜凹透镜折射光线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