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51637767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第十七概 述 一、呕吐:1、由各种原因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称为呕吐。2、根据本篇所论,可归纳为湿热证、虚寒证、寒热错杂证、水饮内停证等四个证型。3、治法上应当虚实异治:实证者,应当驱邪与和胃降逆法同用;虚证者,应当补虚与和胃降逆法同用。概 述二、哕:1、即呃逆,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临床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2、本病既可突然发作,数作即止,亦可间歇发作,经久不愈。本篇所论呃逆可归纳为实热内阻,胃寒气闭,胃虚有热三型。3、在治法上,应当调理气机,降逆和胃止呃,并根据病情消除致病之因。概 述三、下利:

2、 包括泄、泻、痢疾三种疾病。泄是大便溏泻,时作时止;泻是一时如水下注;痢疾,初起里急后重很明显,继则增剧,便出粘稠秽浊物,或脓血腐败物,便出艰难。 泄泻的辨治:分清寒热虚实。实证重在驱邪,虚 证重在健脾。张仲景提出“当利小便”,是治 疗泄泻的重要法则,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也。胃反的证治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十六)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胃反的证治:第十六条 主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清冷不 化,心下痞满,大便燥结,脉虚缓无力,舌

3、质淡 。 病机:中焦虚寒,脾胃失调,肠中燥结 治法:和胃降逆,补虚润燥。 方剂:大半夏汤 临床应用:神经性呕吐、顽固性贲门失迟缓综合 症、贲门痉挛、幽门水肿性呕吐、幽门梗阻或不 全梗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扭转、肠粘连等所 致呕吐,及化疗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胃反的证治:第十六条临床加减: 1、虚燥口渴喜饮者,加葛根、天花粉、麦冬、 沙参以生津润燥止渴。 2、呃逆者,加陈皮、竹茹、旋覆花、代赭石以 降逆止呕。 3、久病血虚而大便秘结如羊屎者,可加当归首 、火麻仁、郁李仁以养血润肠通便。 4、病人痰多胸闷者,加瓜蒌、薤白、枳壳,以 宽胸行气化痰。胃肠实热证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4、(十七) 大黄甘草汤方: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胃肠实热证:大黄甘草汤 病机: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胃失和降 主证:食已即吐每当食物刚吃完,旋即尽吐而出;不食不吐,一食即吐;气势汹涌、冲逆而出。 兼症:胃脘灼热疼痛或热胀,口渴喜饮,口 苦口臭,大便干燥甚或不通或大便不爽,小 便短黄,舌红苔黄少津或干燥,脉滑有力。 治法:泻热去实胃肠实热证: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急性胃炎、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 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 上消化道出血等所致之反射性呕吐。及由脑卒中 、病毒性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糖尿病、农药中 毒等所致之中枢性呕吐。 加减: 1、

5、呕甚者加竹茹、瓦楞子、芦根等,以清热降逆 ; 2、热甚者,加山栀、黄连、黄芩等,以清热降逆 。寒热互结中焦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十)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寒热互结中焦证:第十条 病机:寒热痞结,升降失调 主证:呕吐,心窝部痞满,嘈杂不适,按之濡软肠鸣,心下痞,舌苔腻而微黄, 治法: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方剂: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结中焦证:第十条运用范围: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 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 、早期肝硬化、

6、口腔溃疡等证属寒热错杂、肠 胃不和者。 加减:气机结滞,加枳实、升麻开结散滞;食积 ,加神曲、山楂消食化积;痛者加芍药甘草汤 ;泛酸加左金丸;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胃火盛 者加蒲公英,重用黄连。寒饮停胃证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十二)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寒饮停胃证:第十二条 主证:呕吐剧烈,谷不得下,口不渴,心下 痞,舌质淡 病机:胃寒饮停,寒饮上逆,胃失和降。 治法:散寒化饮,和胃降逆。 方剂:小半夏汤(治呕之祖方) 按语:小半夏汤是治疗胃有停饮的方剂,亦治痰饮和胃气虚寒之证,但若属于热性之呕吐,又当别论。寒饮停胃证:第十二

7、条 注意: 1、生姜配生半夏:生姜能制约生半夏的彪悍之性; 2、方后注云“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者,久煎浓煎,减缓生半夏之毒性。 运用范围:梅尼埃综合症、贲门痉挛、溃疡病形成之幽门梗阻、胃扭转、胃癌、胃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或因放化疗引起的呕吐,以及神经性呕吐。符合本方证机者。阳虚饮盛证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二十) 半夏干姜散方:半夏 干姜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阳虚饮盛证:第二十条 主证:干呕,吐逆,吐涎沫 伴见症:胃脘处畏寒喜热或冷痛,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而乏力。 病机:中阳不足,寒饮内盛,胃气上逆 治法:温

8、中散寒,化饮降逆 服法特点:1、“浆水煮散”;2、“顿服之” 思考:半夏干姜散与小半夏汤的区别阳虚饮盛证:第二十条运用范围:急/慢性胃炎、胃扩张、慢性肝炎、慢 性胆囊炎属中阳不足、寒饮内盛。加减:1、胃脘冷痛明显,加丁香、吴茱萸以加强 温胃散寒之功;2、胃脘痞闷不舒,合枳术丸行气消痞;3、不思饮食或纳谷不香,加鸡内金、隔山撬消食健脾。寒饮搏结胸胃证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二十一)生姜半夏汤方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寒饮搏结胸胃证:第二十一条 病机:寒饮

9、搏结,气机不畅 主证: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但整个心胸烦闷懊恼无可奈何,伴心下痞满,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或沉滑。 治法:辛温寒饮,通阳开结。 方剂:生姜半夏汤。 服药特点:1、“小冷服”;2、“分四服,日三夜一服”;3、“止,停后服”。寒饮搏结胸胃证:第二十一条运用范围:眉棱骨痛、急慢性胃炎、胃或贲门痉 挛、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梅尼埃综合症等 属寒饮搏结胸胃者。加减:1、呕吐清稀痰涎或头晕目眩,可合苓桂术 甘汤加泽泻以加强降逆化饮之效。2、若胸中烦满懊恼明显,舌苔偏黄,提示饮郁化热,热扰心神,可合栀子豉汤清心除烦;胃寒气逆的呃逆证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10、。(二十二)橘皮汤方: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胃寒气逆的呃逆证治:第二十二条 病机:寒邪阻胃,胃气上逆 主证:干呕,呃声有力,得寒则剧,得温则减,手足厥冷,但动则缓解,伴胃中冷,舌淡苔薄白,脉弦有力或迟缓。 治法:温胃散寒,降逆止哕 方剂:橘皮汤 方义分析: 橘皮理气和胃,并通胃络,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胃寒气逆的呃逆证治:第二十二条运用范围:膈肌痉挛导致的呃逆、急性胃炎、幽门不全梗阻、幽门梗阻、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等见上述证机者。加减:1、兼见食欲不振,加白术、茯苓、神曲以健脾消食。2、腹胀加木香、砂仁、枳壳,以行气除满。3、心下痞闷,加柴胡、枳实、芍

11、药,以行气疏肝。4、呃逆气冷,或胃脘隐痛,加吴茱萸、干姜,以温胃止痛。 气虚挟热的呃逆证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二十三)橘皮竹茹汤方: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气虚挟热的呃逆证治:第二十三条 病机:胃虚有热,虚热动膈,气逆上冲 主证:呃声低微而不连续,伴虚烦不安,少气口干,不欲多饮,手足心烦,舌红,苔薄黄或苔少,脉虚数。 治法:补虚清热,降逆和胃 方剂:橘皮竹茹汤 方义分析:方中橘皮、生姜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使胃气下行;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虚;竹茹清热安中。气虚挟热的呃逆证治:第二十三条应用范围:混合性食管裂

12、孔疝、碱性反流性胃炎、膈肌 痉挛、幽门不全梗阻、神经性呕吐、腹部手术后呃逆 不止、妊娠呕吐、急性坏死性肝炎等。 加减:1、若气阴两虚,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口渴多 饮,加茯苓、半夏、麦冬、枇杷叶益气养阴、和胃降 逆。2、舌红苔黄,胃热显著者,可加黄连、芦根、山 栀,清胃泻热。3、兼痰热者,加竹沥、瓜蒌仁,化痰清热。4、舌红无苔,或中剥,胃阴匮乏,可加沙参、石 斛、麦冬,滋养胃阴。复习思考题 1、何谓胃反?其证候特点是什么?如何治疗? 2、试比较生姜半夏汤证,小半夏汤证。半夏干姜散证在主证病机、治法、服法上的异同。 3、写出本篇治疗呕吐、哕、下利病的方剂及具体药物。重点条文 17、12、20、2

13、1、16、22、23。病 案患者,男,65岁,1999年12月31日初诊。发作性心下悸动气逆上冲2年,加重1个月。患者平素性格暴急,易于发怒,容易紧张,且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10年。发病时西医以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症状如故。刻诊:常因生气引发心下胀满、动悸,气欲上冲,甚时气冲至胸咽、巅顶,人事不省,纳差,大便不爽,口干欲饮,体形消瘦,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有力。病 案 诊断: 西医:冠心病 中医:奔豚病(肝气奔豚) 病因病机:血虚肝郁,气郁化火,郁火上冲 治法:养血柔肝,疏解郁火,平冲降逆 主方:奔豚汤加减 方药: 生甘草12g,生桑白皮9g,当归9g,川芎9g, 生白芍18g,黄芩9g, 生葛根18g,生姜8g,清半夏12g,代赭石24g(先入),丹参12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