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晶绘(数码印刷)实业有限公司品质观念培训教材(PPT 89页)

上传人:八婆 文档编号:516367 上传时间:2017-03-19 格式:PPTX 页数:89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晶绘(数码印刷)实业有限公司品质观念培训教材(PPT 8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广州晶绘(数码印刷)实业有限公司品质观念培训教材(PPT 8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广州晶绘(数码印刷)实业有限公司品质观念培训教材(PPT 8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广州晶绘(数码印刷)实业有限公司品质观念培训教材(PPT 8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广州晶绘(数码印刷)实业有限公司品质观念培训教材(PPT 8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晶绘(数码印刷)实业有限公司品质观念培训教材(PPT 8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晶绘(数码印刷)实业有限公司品质观念培训教材(PPT 89页)(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质观念 培训 品管部制定 二零一 一 年 十 月 广州晶绘实业有限公司 晶绘 更多资料在资料搜索网 ( 海量资料下载 质量管理发展史 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 虽然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 。 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 商业出现了 。 买卖双方不再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

2、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 。 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行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成质量担保书 。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 。 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及产品规格 。 更多资料在资料搜索网 ( 海量资料下载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因而又称为“ 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

3、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 20世纪的事情。 更多资料在资料搜索网 ( 海量资料下载 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活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合理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

4、分开。中间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形成专业工种。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 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称为 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 更多资料在资料搜索网 ( 海量资料下载 质量检验 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中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

5、补救,且百分之百地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 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是服以正态分布的,因此他建议将军装按十种规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数量。美国国防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制成的

6、军装基本符合士兵体裁的要求。后来,他又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控制图。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单纯从事后检验转入检验预防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 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经济控制。 在休哈特创造控制图以后,他的同事贝尔电话研究所道奇和罗米格在 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验方法。他们都是最早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的,这三人成了统计质量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为质量管理科学作出了贡献。然

7、而,休哈特等人的创见,除了他们所在的贝尔系统以外,只有少数美国企业开始采用,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受到了二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影响,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能够广泛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5始后,统计质量管理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是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军工生产急剧发展,尽管大量增加检验人员,产品积压待检的情况日趋严重,有时不得不进行无科学根据的检查,结果不仅废品损失惊人,而且在战场上经常发生武器弹药的质量事故,比如炮弹炸膛事件等。对士气产生极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政部门随即组织一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于 1941年和 1942年先后制订并公布了质量管理指南、数据分析用控

8、制图、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控制图法。强制生产武器弹药的厂商推行,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从此,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得到很多厂商的应用。统计质量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5束后,美国许多企业扩大了规模,除原先生产军火的企业继续推行质量管理的条件方法以外,许多民用工业也纷纷采用这一方法。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德、意、墨西哥、日本等,陆续推行了统计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缺陷,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以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 “质量管理是统计专家的事”使多数人感到高不可攀,望 而生畏。同时它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只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

9、忽视了其它部门的工作对质量的影响,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制约了它推广和应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把质量管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五十年代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五十年代以来,火箭、宇宙飞船等大型、精密、复杂的产品出现,对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质量问题就更为突出,要求人们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 六十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作为科学论”,主张改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突出重视人的因素

10、,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尤其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安全可靠。 由于上述情况的出现,虽然仅仅带领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促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逐渐形成。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保姆。 1961年他发表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到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六十年代以

11、来,菲根保姆的全面质量管理( 渐被世界各车所接受,在运用时各有所长。在日本叫全公司的质量管理( 我国自 197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在实践上,理论上都有发展,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总结、提高。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品的生产销售已打破国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质量观点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在质量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准则。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称它的宗旨是 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 1987年 3月, 个国际标准,与1986一起统称为“ 。 质量对社会经济所做的贡献 在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上,在

12、大国崛起中,质量扮演着重要推进作用。上世纪 50年代,德国实施了 “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 ”的政策,使德国制造业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确立了 “德国品牌,质量一流 ”的国家形象,打造出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一大批世界级“德国制造 ”知名品牌。 上世纪 60年代,日本主导实施了 “质量救国 ”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质量管理,使得日本产品凭借质量优势大举进入全球市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正是质量强国的生动证明。正如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所评价的: “日本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 ” 美国在上世纪 80年代为应对日本挑战,出台质量振兴法案,批准设立

13、“国家质量奖 ”。在一系列提升质量水平、加强质量创新措施作用下,美国在多个产业领域重夺世界第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 “中国制造 ”亟待提升质量 经过 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增加值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超过 14。在全球制造业的 30多个大类中,有半数以上的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目前产品质量、技术等方面的水平还难以与经济大国的地位相匹配,许多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没有掌握,企业还是扮演 “加工厂 ”的角色,出口产品的利润多数被掌握技术和专利的发达国家赚取。在英国品牌价值咨询机构发布的“2010年全球最有

14、价值品牌榜单 500强 ”中,我国仅有 17个品牌上榜,且排在前 100位之外。 我国的制造厂商将 “中国制造 ”销往世界各地,在全球声名远扬,为何却与全球最有价值品牌 100强无缘? “虽然我国的产品在数量上占了全世界的很大份额,但常常给人一种廉价、质量不好的印象,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种不多、质量不全。尤其是随着货币升值、人工成本的逐渐上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这种质量制约因素将变得更为强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质量问题限制我国产品出口,质量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设置贸易壁垒

15、的理由。我国出口的产品很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加工产品,部分产品的质量问题影响了我国的形象和信誉,此种情况亟待改观。 我国产品质量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仍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通病。上世纪 50年代,日本刚开始向美国出口商品时,N N 质量低劣的代名词。当时日本产的 1美元一件的衬衣被美国的商店放在最便宜的货架上,高档的货架上全是 10美元一件的美国和欧洲的产品。日本的服装制造商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衬衣日本产的只值 1美元,而美国和欧洲产的却值 10美元?日本厂商买来了各种高级衬衣,开始研究, 10年后,日本产的衬衣放在了高档衬衣的货架上,便宜货架上已看不到日本货的踪迹。而我们中国在上世纪 80年代就开始向美国出口 1美元衬衣,可是到 20多年后的现在还在卖 1美元衬衣,而且有继续卖下去的趋势。中国人总是安于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