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环境微生物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51631619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环境微生物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特殊环境微生物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特殊环境微生物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特殊环境微生物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特殊环境微生物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环境微生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环境微生物(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特殊环境微生物课 程:卫生微生物学 授课对象:预防2008级本科教 员:罗教华 讲师第三军医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1授课内容u医院环境微生物u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u公共场所微生物u极端环境微生物2第一节 医院环境微生物3非典型性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4非典概况u2002.12-2003.6,我国首例SARS病例发生在广东佛 山,2003.8.16最后两例SARS病例康复出院;u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8.15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8 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死亡919例, 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u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

2、27人,死亡349人;中国香港: 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 5流行环节u病原体:一种新型冠状病毒u传染源:患者是已知的主要传染源 u传染途径:飞沫u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医务人员或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为高发人群。 6u医院内传播:n医务人员通过直接诊疗、护理病人被 感染,其中以口腔检查、气管插管等 操作时容易感染;n通过探视、护理病人被感染;n因与SARS病人同住一病房被感染;n救护车、ICU、病房、X光室为高危环境;流行环节789n医院环境的生境特征n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n微生物的检测及其卫生标准n医院环境消毒及其效果评价n医院污水消毒处理医院

3、环境微生物10一、医院环境的生境特征n 病人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低n 病人高度聚集的场所n 诊疗手段在医院中应用普遍111、医院病人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低v住院前:病人的健康就已受到一定损害;v治疗中:手术治疗、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 v病人对多数病原微生物或条件致病菌普遍易感;一、医院环境的生境特征122、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场所v院内交叉感染:诊疗的场所各种疾病患者聚集的地方传染源、带菌者v 决定因素:病人的密集程度和相互接触机会一、医院环境的生境特征133、诊疗手段在医院中应用普遍v 部分医疗器械 损伤机体的防御屏障如尿道插管、纤维支气管镜、脑积水引流、体外循环等;一、医院环境的生境特征1

4、4p 院内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n上述因素n其他因素:耐药菌株的增加医院检验水平的提高新病原体的出现一、医院环境的生境特征15二、医院环境微生物来源、 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16Z多数为条件致病菌或正常菌群;Z病原体抵抗力较强(铜绿假单胞菌);Z常具有耐药性: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微生物还可交叉耐药(一)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特点 17Z1、获得性感染(acquired infection)Z内源性endogenous:来自病人自己,又称自身感染(self infection);Z外源性ectogenous:来自医院中的病人、医务人员,又称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Z2、外环境感染Z接

5、触被微生物污染的环境或污染的物品而导致感染,也称环境感染(environmental infection)(二)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来源 18q医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多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真菌以及寄生虫q细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金葡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厌氧菌(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种类196289株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20(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种类1.葡萄球菌Z正常人群的鼻前庭部,医务人员成带菌者;Z新生儿和外科系统的感染最多,以凝固酶阳性的金葡 菌病原性最强;Z化脓性病变;Z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21电镜下的金葡菌22(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种类1.葡萄球菌Z耐

6、甲氧西林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广谱抗菌药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在逐渐升高 , MRSA分离率日趋升高。MRSA具多重耐药特征。世界三大感染之一。232.铜绿假单胞菌:外科系统的创伤感染中,其检出率最高,其感染见于全身各部;(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种类243.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及沙雷菌:引起原发性、继发性败血症的主要细菌,对抗生素有相当数量的耐药菌株;4.结核菌:肺结核为多;(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种类255.真菌:全身性真菌感染:发生在入院后,主要有念珠菌病(内源性)和隐球菌病(外源性)。原因:真菌感

7、染随抗菌药物、脏器移植、大型手术的开展而增加(抵抗力下降);6.病毒:主要为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种类26(四)医院环境微生物的分布n体内分布:v 下呼吸道、泌尿道、表浅切口和胃肠道;n环境分布:v 空气:主要在候诊室、门诊厅、病房、手术室;传播方式以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为主;v 手:最易受污染,来自鼻腔和肠内微生物;故医院的特殊环境中,间接接触传播对易感者危害大; 27v 医疗用品和环境:包括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及手术环境的污染;v 周围环境:主要指日常生活用品,门把手、水龙头等,易受各种微生物污染;v 水和食物: 院内饮用水污染后可导致院内感染(水流行性爆发);医院污水

8、,含致病微生物多,污染水源,影响居民健康;(四)医院环境微生物的分布28v院内感染(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其分布密度和范围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正相关;v可感染就医患者、陪侍人员、医疗服务人员、医院周边人群; v控制消除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五)医院环境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29三、医院环境 微生物的检测及卫生标准30n 主要检测对象:v环境空气v物体表面v医护人员的手v医疗用品v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检测3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GB 15982-1995 环境 类别范围标准空气 CFU/m3物体表面 CFU/cm2医务人员手 CFU/cm2

9、 I类洁净 手术室、洁净 病房1055II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 儿房、早产儿室、普通保 护性隔离室、烧伤 病房 、重症监护 病房20055III类儿科病房、妇产 科检查 室、注射室、换药 室、治 疗室、急诊室、化验室 、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5001010IV类传染科及病房151532四、医院环境消毒及其效果评价33n医院消毒(disinfection in hospital): 杀灭或消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v 消毒方法的选择原则v 消毒效果评价指标v 消毒方法及其效果评价34(一)消毒方法的选择原则n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消毒物品的性质选

10、择消毒方法和剂量:v 耐高温、耐湿物品和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干热灭菌v 怕热、忌湿和贵重物品:选甲醛或环氧乙烷气体v 浸泡灭菌,灭菌剂应对金属器械无腐蚀性v 表面消毒,表面光滑者紫外近照,或消毒液擦拭;多孔材料表面用喷雾法;35(二)消毒效果指标 v杀灭率(killing rate):表示消毒效果的指标,用消毒过程中杀灭微生物的百分比表示;v消毒指数(killing index):灭菌或消毒后微生物减少的程度,灭菌(或消毒)指数;No/Nn。vD值: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90%所需时间(min);36(二)消毒效果指标 vST值:存活时间(min),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

11、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有菌生长的最长作用时间(min);vKT值:杀灭时间(min),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无菌生长的最短作用时间;37(三)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 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v 化学监测:指示管(卡)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合格;v 生物监测:指示菌株;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时,合格;紫色变黄色,不合格;382、干热灭菌效果v化学监测:同上;v物理监测:(热电偶检测法)指示温度达预定温度,合格;v生物监测:指示菌株;肉汤管澄清,合格;浑浊,不合格;(三)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 39(三)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 3、紫外消毒效

12、果v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灯,新灯辐照强度90W/cm2,合格;使用中紫外灯强度70W/cm2 ,合格;v30W高强紫外新灯辐照强度180W/cm2 ,合格。404、医疗器械灭菌效果v常规监测:平板上无菌生长,合格;v无菌检验:阳性对照24小时有菌生长,阴性对照无,培养管均澄清,合格;除阳性对照外,有菌生长,不合格;v热源性检查:常用鲎试验和动物试验法;(三)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41(三)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 5、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灭菌后无任何微生物 ,合格;消毒后,细菌总数20cfu件,且无致病菌,HBsAg阴性,合格;6、工作人员手和粘膜消毒效果:7、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8、空气消毒效果:42

13、五、医院污水消毒处理43(一)医院污水消毒前的预处理v 目的: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物,调节水质水量和合理消纳粪便,利于后续处理; v 方法:机械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单纯机械处理法称一级处理;两者结合为二级处理;对传染病院和结核病院的厕所需加氯消毒;44v 加氯消毒法:液氯消毒法(加氯量、余氯测定)、次氯酸钠消毒法和漂白粉消毒法;v 其他消毒法:二氧化氯、臭氧;v 相关规定: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二)医院污水的消毒45第二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46实验室非典感染情况u2003.9,由于不当的实验程序导致西尼罗病毒样本与SARS冠状病毒在实验室里交叉感染,新加

14、坡国立大学一名27岁的研究生感染SARS病毒; u2003.12.17台湾某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员因在实验期间操作不慎感染非典;u中国大陆,2004年也发生了非典疫情;47实验室非典感染情况u2004年4月23日,非典疫情再次出现,北京市健宫医院的李姓护士被首先确诊为非典病例。u几乎同时,安徽也出现两例SARS病例:安徽医科大学的学生宋某和她的母亲。u北京不久又公布一位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工 作的博士生杨某感染非典。u杨某和宋某都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进行过 研究工作。而首例患者李某则是曾护理宋某的护士。48实验室非典感染情况u4月23日下午3时,卫生部责成北京市政府对可能已出

15、现 实验室感染的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工作人员161人采取 隔离措施。直到5月7日解除隔离。u卫生部组织专家对实验室实施采样检测,追查感染来源,现已完全查明,确实是实验室感染,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引咎辞职。此次,中国疾控中心共5人因非典实验室感染受到处理。 495051(一)微生物学实验室生境特征q研究对象多具有感染性q废弃物多具有感染性q微生物学实验室是具有污染性的危险环境q消毒、灭菌等方法不当的选择压力52(一)微生物学实验室生境特征1、研究对象多具有感染性v 根据微生物对实验室人员的危害性和外溢出实验室后的危害程度,将微生物的危害性分为4级,每一级都有相

16、应的最低安全操作条件、工作人员操作能力水平和需具备的防护措施等要求。53微生物危险性分级微生物等级公众危害实验 室操作人员 我国 1级WHO 级个体和公众高度 危险必须在特别实 验室中操作人员须经专门训练 ,具相应的工作经验 ,并接种疫苗2级级个体高度危险 ,公众低毒对实验 室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与1级相 似,人员需接种疫苗3级级个体中度危险 ,公众低毒具有良好设备 的普通实验 室技术人员须 具一定能 力4级级个体和公众低毒普通实验 室非经专门训练 的人 员542、废弃物多具有感染性这些材料必须按管理条例处置,任何可能被污染的材料未经消毒不得使用,更不能出实验室;3、消毒、灭菌等方法不当的选择压力可能产生选择性适应的超级微生物;(一)微生物学实验室生境特征55(一)微生物学实验室生境特征4、微生物学实验室是具有污染性的危险环境WHO根据微生物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对人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