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2846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 部)编写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学习重点难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海明威( 1899 1961) ,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 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

2、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 年,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 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

3、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 ,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 20 年代初期, 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 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

4、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3、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 世纪 30 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 年 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 、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4、海明威名言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打败。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每

5、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海明威自题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啦!2 二、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首段进行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 _ 。主体部分由 _ 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_ _,既是对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2、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三、叙述视角介绍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 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

6、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 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 我 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 我 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1、 “我”是谁?这个故事是由我来讲述的,由“ 我” 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2、 【点拨】小说还有一种视角是全知视角。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

7、片断: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 娶她; 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3、鲁迅先生的祝福属于哪一种视角?他喜欢用哪一种?四、重点探究1、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隐藏了一些内容。阅读主体部分(对话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一问:家乡你从哪儿来

8、?”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3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 ”他又说, “ 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1)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2)待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二问:动物3)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4)从中你读到了什么?三问:家“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9、。”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5)你从“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句中读出了什么?四问:政治“政治跟我不相干, ”他说。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结合原文分析原因。9)“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4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2、通过以上的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运用的是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 “冰山理论”的表现: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

10、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 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 “ 冰山理论 ” 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 少” ;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 静” 。你认为,这样写是否会影响小说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小说的主旨是什么?3、解读小说结尾:小说结尾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课外拓展老人与海 (故事梗概 )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 天没打到鱼了。头40 天还有个叫

11、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 背运 ” ,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第 85 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 英里深的海里。 突然, 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 ) 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水面慢慢漂流。

12、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加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 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 ( )住,手已皮开肉绽 ( ),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 磅,或许更重。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桨、舵( )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 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

13、肉,仅仅留下一副大鱼的骨架。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垂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问题: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子。(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5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答案(三)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环境 _ 。 主体部分由 _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 _结局 _,既是对背景的再

14、次点明, 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2、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明确: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 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 充满爱心。 敌人入侵, 他不得不逃离家乡, 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 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1、 “我”是谁?这个故事是由我来讲述的,由“ 我” 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明确: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

15、的真实感、亲切感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 能紧紧 抓住读者 的心;但是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 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2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明确: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 藏起来了。 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而相比之下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如果说伍尔芙偏爱叙述的“

16、加法”的话,海明威则更爱“减法”。3、鲁迅先生的祝福属于哪一种视角?他喜欢用哪一种? 明确: 有限视角,还有他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等。一问:家乡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 ”他又说, “ 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10)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 明确: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 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 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从“微笑”中我们 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11)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 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