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书院话“书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2836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桑林书院话“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桑林书院话“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桑林书院话“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桑林书院话“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桑林书院话“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桑林书院话“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桑林书院话“书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桑林书院话“书院”大家好,在上一期的义煤之声 ,我们桑林书院项目部借贵刊一角,为大家介绍了“桑林”名字的来由与“桑林”所代表的文化涵义,文章刊登后,受到了广大矿工朋友的热忱关注,很多前辈和老师还为我们做出了热心的点评,并在资料整理方面做了耐心的指导,同时提出了很多建议:希望能围绕我们“桑林书院”这一文化主题,在阳城民居、民俗、文化传统、民间传说、蚕桑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多做些介绍。非常感谢前辈们、老师们的这些宝贵建议,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项目部全体员工再次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与厚爱,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工友一起参与,一起努力,能够把咱们“桑林书院文化”这个主题做好,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我们阳城、了解我

2、们“桑林书院”,让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我们的“桑林书院”,将“桑林书院”建成新时代人们认识阳城、爱上阳城的新窗口。那么,在这一期里,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聊聊“书院” ,为大家介绍一下“书院”在阳城的发展历史与“书院”为阳城的教育、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代,在宋代逐步发展完备,在清朝时废止,前后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封建时代,书院制度与科举制度相结合,书院学生直接参加科举,获取功名。书院的发展培育出了大量人才,人才之培养又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宋代时在全国具有

3、影响力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等,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早已成为千百年来无数学子的致学格言。说起阳城的书院源出,还要从北宋理学大家程颢在晋城创办“程颢书院”说起:唐末五代时,晋城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所占据,军阀攻守无常,得失不定,百姓苦不堪言。一直到北宋年间,山西的教育都很不发达。每次科举考试,山西参加的学子很多,但中举者却甚是寥寥。山西的教育状况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在时任谏议大夫的山西籍官员司马光的建议下,宋英宗治平二年( 1065 年)北宋哲学家、

4、教育家“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颢来到晋城,担任了晋城县令。程颢坚持以“教化为主”,兴办乡学,创建程颢书院,大大发展了晋城地区的教育。出现了程颢办学前泽州“其民不喜儒术,境内贡举五六十年无一人登高第者”,到后来出现了“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的动人景象,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叔父黄夷仲在泽州视察时,曾咏叹道“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阳城的书院正是在程颢书院的文化启蒙下,孕育而生了:元至正十二年( 1352 年)县尹赵绳祖在县城化源坊(今县城南城上档案馆址)主持创建了阳城历史上的第一个书院泮宫书院 (又名: 学宫) 。明代天顺年间( 1457 年)在崦山(今町店崦山)建有白岩寺书院 。明成

5、化年间的天下第一清官杨继宗、天启年间的工部尚书白所知等,都曾在此读书。明代在今望川村建有 开明寺书院 ,明天启年间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刘鸿训(泽州周村人) 、明万历户部尚书孙居相(沁水湘峪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沁水湘峪人)孙氏二兄弟、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阳城屯成人)都曾在此读书,他们的业师王家础,一师四徒弟五人先后中进士,令时人和后人赞叹不已。明万历四十三年( 1615 年)知县王良臣在县城化源里(今档案馆址)建映奎书院 ,清初改为 聚奎书院 。清初进士乔映伍、田六善、卫贞等均在此受业,阳城“九凤朝阳” 、 “十凤齐鸣”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里。康熙初年,聚奎书院又改为 “三贤祠”。清乾

6、隆初年( 1736年)知县谢廷谕在县城西(今十字街西)主持创建了同文书院。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6年)知县王进茂,倡导购买了户部侍郎田六善的镜山堂遗址(今人民医院上院址) ,创建了 仰山书院 。清同治十年( 1871年)知县赖昌期募捐在原“三贤祠”的旧址(今档案馆址)上,修建了 濩泽试院 ,做为童生参加县试之所,可容纳考生450人。在阳城历史上最辉煌的书院要数海会寺书院 (位于今大桥村海会寺)了,从这里走出一个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三个尚书(明万历年间的吏部尚书王国光、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清顺治年间刑部尚书白胤谦),还有几十名进士、几百名举人。其中有父子同中进士的李晋、李久可,有乾隆朝“北方之

7、学著”大数学家张敦仁、有享誉大江南北的大诗人张晋、延君寿、李毅等。我们从泽州府志、 凤台县志、 阳城县志等史籍中找到唐至明清间,晋城、阳城科举考试的一些资料:唐(618907)289 年间,泽州所辖 5 县,仅出进士 12 人,其中晋城县 6 人、阳城县 1 人;后晋(937946)2 帝 9 年间泽州进士及第者4 人,其中晋城县 1 人,阳城县无;后周(951961)3 帝 10 年间,泽州进士及第者3 人,其中晋城县1人、阳城县 1 人;北宋(9601127)9 帝 167年间,泽州 5 县进士及第者二、三百人,其中晋城县 149人,阳城县 8 人;元朝(12711368)8 帝 97 年

8、间,泽州 5 县进士及第者80 人,阳城县 16 人;明朝(13681644)276 年间阳城县进士及第者44 人,举人 138 人;清朝(16441911)267年间阳城县进士及第者51 人,举人 162 人。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数百年间书院对于阳城教育、文化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足以证明在程颢建书院,兴学育人的影响下,书院在阳城的发展对阳城人民文化教育产生的良好后果和深远影响。从程颢书院到泮宫书院,从映奎书院到海会寺书院,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世道如何混乱,正是这一个个的书院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经数百年,厚积薄发,终于造就了沁河流域的科举鼎盛,铸就了阳城 “康雍盛时,名列三城,

9、嘉道之际,风高五属”的历史辉煌,出现了“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进士两千五”的文化盛况。回望历史,让人不胜感慨:正是这一处处书院的星星灯火,传承了华夏千古流淌的文化命脉、点亮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富国之梦、照亮了一代又一代阳城人锲而不舍的创造辉煌。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在诸多大臣的建议之下,光绪皇帝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全国书院统一停办,改制为新式学堂,当年在仰山书院创办高等官小学堂,次年迁往濩泽试院。自此“书院”在阳城大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学堂制度开始担负起了阳城人民的文化传承。阳城“书院”的话题呢,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一番论述,也只是自己的管窥之见,绌劣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工友多多批评。我们的“桑林书院”在建筑风格上,采用是阳城“四合院”民居的建筑风格。在下一期的义煤之声 ,我们将通过桑林深处“四合院” ,继续为大家介绍阳城“四合院”民居的独特魅力与我们建设“桑林书院”的时代意义。桑林书院项目部牛凯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