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1633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1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未来教育的挑战和选择李 帆在中国教育史上,过去十年是一座重大的里程碑。短短十年里,大规模的教育投入、各种思潮的激荡与冲击、观念的改变与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面貌。可是,改越深入,我们面对的问题就越复杂:新观念的普及,并没有必然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新;寄望于通过课堂的改变来重塑学校文化,目的却远未达到;创新土壤的培养,仍然是举步维艰,如何才能跨过改的“深水区”?只用“摸着石头过河”的老思路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深水区”,需要我们学会搭梁架桥,用新的、科学的的思路,去找到教育改新的出路。缺乏了科学性,教育就不太像教育了我多次参加教育研讨会, 感受到一个强烈的对比: 西方教育工作者发言,或是国内

2、专家介绍国外经验时,他们除了理念,更多谈的是数据、做法和实证。有个事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美国刚开发出一款游戏软件,帮助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 设计者在谈及自己为什么出这些题时,他说,根据脑科学研究,一个孩子完成异母通分时,大脑里要经过四个步骤,他所出的题便是按照这一研究成果而设计的。与他们相比,中国教育工作者更喜欢表达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几乎在每个发言人口中反复出现。听得太多了,不免使人昏昏欲睡。即便谈到做法和措施,在回答“为什么这样做”时,也往往是拿出“因为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解答。这岂不怪哉?观念指导实践, 然后再用这一观念来证明实践。 这种“自证”,未免太

3、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了!这也让我们倡导的各种观念,总是高高飘在天上,不容易落地生根。一年多前,有单位发起“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新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 3.3%。“满意”的为 21.3%,即只有约 1/4 的教师表示满意。原因可能很多, 但新课程的可操作性差是原因之一。看看我们的各学科课程标准, 薄薄的小册子, 变涵盖了三年甚至六年的的学习目标和标准。表述的简单,意味着标准的笼统、简化和不全面。首都师范大学的邢红军教授曾指出, 科学方法至今没有被纳入各学科课程标准,而且各学科课程标准还普遍存在以“科学探究能力”代替学科能力的做法。诸如“提出问题”、“猜想与

4、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 “分析与论证” 、 “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广为流传的“科学探究要素”,其实只是科学探究的步骤罢了,并没有涉及能力的本质。与我们简单地课程标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十分详细,注重课程标准的可测性、严谨性、清晰性和精确性。据统计,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各门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累计多达200多个,它们包含的次标准更是多达3093 个。像公民和历史学科的次标准分别为427 个和 407个。丰富而具体的标准的缺失, 是教育缺乏科学性的另一个表现。缺乏了科学性, 教育就不太像教育了, 教育也无法赢得其他人的专业尊重。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缺乏科

5、学性?20 世纪初,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这个问题的争论, 一直非常激烈。 但是我想,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所惯有的东方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有深刻的辩证思想, 却未产生辩证逻辑;有判断, 但没有系统论证,更没有由概念和推理组成的文本。简而言之,东方思维中缺少逻辑和实证的精神,而讲究逻辑和实证,正是当代科学思维的主要特征。缺少了科学思维, 近代科学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没有科学思维, 也使我们的教育陷入感性的经验主义的泥淖:在各种观点和口号“贴标签”式的指挥下,

6、有多少人知晓学习究竟是如何在大脑中发生的?有多少人分析过知识的类型?又有多少人研究过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否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回答不好, 教育改的花样再翻新, 口号再嘹亮, 也不会触及教育的核心,只能是“雨过地皮湿”而已。说到底,教育改不仅需要一种形上芬芳的呵护,也需要晶莹剔透的科学理智主义的灯光。所幸的是, 一小部分先行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清华附小, 他们研制出了自己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质量目标指南。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说,研制学科质量目标指南的目的,就是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不仅有知识标准,而且有能力标准,以此“在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之间,搭建一级级的上升台阶”。对知识标准和能

7、力标准的补充和细化,并非易事。清华附小在窦桂梅的带领下,整整华了10年时间!我钦佩于他们用科学思维办教育的勇气,更希望能由国家层面做这件事情。从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出发, 让科学思维慢慢扎根在所有教育者心中,让教育回归“既是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的本真状态。“综合改”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教育改需要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从何而来呢?除了思想的深度和密度外,同时也来自于方法。然而,我们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教育改,却没有一个可以起指导作用的基本方法。很多时候,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从而导致十年改呈现出“局部有效、整体出问题;短期有效、长期出问题”的状态。用什么样的基本方法来指导改?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三中

8、全会,有关决议在教育部分的第一段里,提到“教育领域综合改”。其实,“综合改”不只是一个政策要求,更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这是由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 它无法预设学生的未来,它只是提供可能性。教育在实质上是不可计算的,全国上亿名中小学生,就有上亿种可能。教育的各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浸透,构成一种独特的生活,一句话、一首歌、一个活动,都可能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未来。所以,教育改不可能是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的改,它需要的是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协同推进。初步分析,教育领域综合改至少可以分成三分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的,是教育与社会、社区、家庭的协同。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把社会

9、视作“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的传统。在国外,常常可见博物馆聚集着学生,他们是到那里上课的; 有时候课堂是图书馆,师生席地而坐,读书,交流;有时候,课堂又是社区,教育可以完全融入社区之中。几年前,苹果企业横空出世。许多中国人羡慕美国出了个乔布斯。但,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乔布斯?一个小小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从小在硅谷长大的乔布斯,12 岁时从黄业上查到惠普创始人休利特的电话。他给休利特打电话,向他要制造频率记录仪的电子元件。早已功成名就的休利特,没有不耐烦地挂掉电话,还让他暑假到惠普实习。此时,社会、企业、高校甚至个人,都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在这个“伟大的学校”里,可以放飞自己天马

10、行空的梦想。事实上,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学校,给了孩子一个最能促进其生长的宽松条件。与国外学校相比, 如今我们很多学校的硬件比他们好得多。有的国外校长看了中国学校后,连连惊叹:在一些名校里,有几百万元一台的最先进的实验仪器, 有几百门的选修课程 , 但一所学校能给孩子提供多少种可能性?能够穷尽所有孩子的可能性吗?不能。所以,陶行知才会把“不运用社会的力量”的教育称为“无能的教育”。这种“无能”,还表现在我们总是抱怨社会和家庭,抱怨他们不理解教育,抱怨他们总是向教育传递压力。但我们忽略了教育自身,我们在教育与社会、 社区和家庭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大门,从而将教育改圈定在了一个小小的圈子里,无法

11、突破,无法生长。改走到今天,如果我们再不进行宏观层面的综合改,那么,这次改所倡导的“适合的、可选择的、多元化的”教育理想,必定受阻。第二个层次是直观的, 是教育各个环节、 各个阶段改的协同推进。如今,大家注重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改等五个环节改的同步推进, 尤其把招生考试改作为综合改的突破口。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中观层次改改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管办评的分离和政校关系的调整。这是多年呼吁,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人、财、物受制于各个行政部门,责、权、利无法统一,学校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庸。曾有局长坦言,自己那里每天都有校长去汇报工作、申请支出,人太多,只好让办公室编号排队

12、。当学校无法独立办学的时候,我们怎么能期待课程、 教材、教学等各个环节个性化?如果课程、教材、教学是缺乏个性的,有个性的教育、有创造力的教育又从何而来?近些年来,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诺丁斯和索尔蒂斯写了不少有关教育改的书。他们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为什么自1958 年以来的美国教育改总是不成功?思考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教育改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每一次改最后都忽视了校长和教师的主体性,都把他们当成改的对象, 而不是改可以依靠且必须依靠的力量。要激发学校和教师的主动参与, 教育行政部门的放权, 厘清政校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 教育改进行到最后, 正如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说的那样:改到自己的头上,对政府是

13、个考验。第三个层次是微观的是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综合改。学校层面的改需要用综合改的方法和思路,比较容易理解。那教师呢?2010 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把自己的眼界局限于专业界限之中,也无法把专业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背景之下。 这样的教师, 永远无法发挥出教育最大的力量。因为,一个卓越的教师, 必定是综合性的, 它本身就是一本多姿多彩的教科书:对世界、对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坚定的信念,从而使他呈现出一种个性风采。正如学生评价自己的老师、知名文化人顾随时,说他“有

14、时站在讲台上,一语不发,也是无言的诗”。优秀教师的魅力,正来自于此。在山东省潍坊北海双语学校, 我遇见了一位这样的语文老师, 她叫李虹霞。她会用整整一学年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写字教学。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她说: “我不是仅仅让孩子写一手好字,还要让他们爱上我们的汉字,感受汉字的美。”她请求美术老师开书法讲座,上书法课,还和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美学家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在她的课堂上,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被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像她开设以“月亮”为主题的课,整整两周时间里,孩子们唱的是关于月亮的歌用古筝弹奏春江花月夜;从诗经开始寻找有关月亮的古诗;笔下画的也是月亮 , 孩子们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

15、优美意象之中, 也对这样的课堂产生了深深的眷念。他们称自己的教室是“幸福教室”。此时,“综合改”的方法论背后,应对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我们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前来加以研究时,“人”才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过去,我们教育出了太多的具有碎片化知识的学生,在成为杰出人才的道路上,这是一种“天然缺陷”。今天的改,我们不能不重视它,反省它,也许,当综合改的方法论深入每个人心里时,教育会达成预想不到的超越完备的制度必然改变教育的面貌吗?教育领域综合改的目的之一, 是要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 更加稳定的制度。可是,一套完备的制度就必然能彻底改变教育的面貌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曾参与特长生加分考试的评审工作。

16、考生里,一个来自山西的孩子让他印象深刻。当时,有教授问了他一个有关强拆的案例,让他谈谈看法。结果男孩讲到:之所以闹这么大,就说明政府还不够强硬,太软弱。当时,王人博忍不住开导他: “孩子啊,你不能这样看,咱们都是普通人,但政府是个强者, ”没等他说完,男孩子抢话道:“老师,能允许我用另一套话来说吗?”“我觉得特别悲哀,年轻人完全没有原则,老师认同哪一套就讲哪一套,只要能加上那20 分。“大致算来,让王人博感到“悲哀”的这位学生,应该是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十年课改的那一批学生。为什么在这些学生身上, 我们看不到教育改梦寐以求的独立个性、自由思想?过去十年,有关课改的各项制度(如选修课制、学分制、综合评价制)不断建立,我们以为,通过制度带动教学方式、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就能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十年里,小组合作、 多元评价渐渐蔚然成风, 选修课让学生有了选择的权利,知识的传递更加高效, 学生的表达、合作能力更加提升。但是,为什么离理想的教育还是有差距?关键是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