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615527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n减负为什么失败?n小学生为什么要退休?n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教师罚抄一百 遍,你怎么看?n优秀生是因马拉松长跑而丧生的吗 ?n教育的本质追求应该是什么?新课程的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 动,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 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 我市于2004年全面进入新课程(一)、课改的简要介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 教育的功能n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帮助个 人认识宇宙、地球、人类文化和人 类经验,从而使每个个人尽可能成 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 的精神自由的人。n启发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开发,“认识 自

2、己”,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的转变n物化的教育-人本的教育n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面和谐发展的人n遵从统一思想 健康心理n有文化技术 健全人格什么是课程n课改专家认为:课程 是教师、学生、教材 、环境四个因素的整 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 策略n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偏重理工和智育n重建新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变化 n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n倡导建构的学习n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n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1、课改的核心目标: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n一切为了学生n为了一切的学生n为了学生的一切1、课改的核心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n学生个性主动活泼的发展n尊重学生的需要和个性n允许不同的学生

3、有不同的发展n重点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体验 能力的发展上2、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 过程与方法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背影、圆周、n大队委3、课程结构的变化 国家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数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外语艺术科学 历史与 社会信息技术 教育研究性 学习社区服 务与社 会实践劳动与技 术教育单一的 分科的 国家课 程学校开发 的课程-三 级 课 程 管 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重要区 别n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 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 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

4、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 做硬性规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重要区 别n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n 2.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学 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n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n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n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n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 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4、评价的改变n评价的种类:n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为了 促其发展总结性评价(水平性评价): 为了评定等级水平,如普通话考试n选拔性评价:为了甄别与淘汰(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 变n1、 学生观的改变n不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

5、生:n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不仅有丰富系统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n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n允许有不同的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n着重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n语言智能n逻辑-数学智能n音乐智能n空间智能n身体-运动智能n个人内在智能n人际智能n自然观察2、新的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n、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了 解学生的现实状况 n、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学 习的设计和指导n、为学生发展而教n、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n“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 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 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 知识”(列夫。托尔斯泰) 3、教学行为的改变 n结合或创设情境进

6、行教学 n改变模式化教学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 n改变教学方式,由重教转向重学生学习 n由对知识和意识的灌输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 展的关注 n 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 n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对话(三)、教师的素养 n1、教师的人格素养 n2、教师的专业素养 n 相关的学科知识 n 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n3、教师的文化素养n4、教师的信息素养 n “关于信息的信息” 教师的人格素养n身正:认真严肃、敬业爱 生n学高:宽广厚实、多才多 艺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n 教学设计技能n 应用教学媒体技能n 课堂教学技能n 教学机智的养成n 教学研究技能教师的文化素养n文化判断力n1、广博的知识n2、

7、正确的价值取向n3、文化的研究者(四)、教师的能力要求 n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n二是反思教育的能力 n三是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 n四是激活创造性的能力 (五)、关于课改的一些思考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狭义的知识幻灯片 31 教学活动应该以什么为中心? 、教师究竟该如何定位?教师究竟该如何定位 、怎样理解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 验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建构? 、学科综合课我们应该怎样教?教师究竟该如何定位 ?n学习者共同体n 教师是一个学习者,在 学习互动中共同进步怎样理解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 学习经验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建 构?n教师引导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个必要的优化过 程:不仅是强化学生的有效经验,还要淡化学 生的不良经验。n对教师的要求:相应文化积累和知识背景;敏 锐的思考与判断。n 避免由教师中心走向甩手不管的极端n n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n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