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1091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 韩洪泉马年伊始,“家风是什么”这一话题仿佛在一夜之间引发了高度关注。由中央电 视台推出的同名特别调查节目, 吹皱了一池春水。 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 各抒己见, 推动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展开。毋庸置疑,良好的家风与家教,是一种积 极的道德力量, 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从总结优秀传统文化入手, 深入探讨和思考家风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风和家教,历来重到后人重视。曾氏深受传统思想濡染,具 有很强的家庭观念, 终其一生, 家风的传承, 家族的事务, 家人的生活, 家书的撰写, 占用了他的大量精力,也影响了他

2、的人生轨迹。而他,从来是乐此不疲的。本文尝试 从五个方面对曾国藩的家风与家教作以分析,相信对今人不无启示意义。一、继承篇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1这副由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所撰、令曾国藩所书的对联,既是曾麟书的夫子自道 之辞,也是曾氏家风传承的真实情形。 曾姓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一个古老而又兴旺的姓氏,曾氏后裔皆以曾参为始祖。 清顺治元年( 1644年) ,曾孟学携家族迁至湖南衡山白果,客居30 余年,再迁至湘乡 荷塘二十四都,最后定居于沙溪石牌熊家湾,是为大界曾氏之始。嘉庆十三年(1808 年) ,曾竞希率全家迁至湖南湘乡县城

3、南百余里外的偏僻山村白杨坪,这里就成为曾 国藩的老家和出生地。曾竞希生子曾玉屏(族中称为“星冈公”) ,曾玉屏生子曾麟书 (族中称为“竹亭公”) ,曾麟书生子曾国藩。曾孟学的曾孙曾应贞(族中称为“元吉 公” )是曾国藩一族的近祖,他勤于耕作,家境日渐丰裕,开启了大界曾氏繁荣昌盛 之象,也奠定了曾氏家族“耕读传家”的基础。 作为儿孙,曾国藩继承了中国社会“孝”的传统,对父祖毕恭毕敬,对家事尽心 尽力,在总结和传承耕读家风上用力尤多。他虽然在家事上有不论巨细、过于琐碎的 毛病,甚至因此受到过父亲的批评,但其用心与初衷是无可厚非的。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曾国藩是先辈的好后代、祖父的好孙子、父母的好儿子

4、,他还是叔叔的好侄子、 舅舅的好外甥、岳父的好女婿。毫无疑问,他那种强烈的、真诚的家庭责任感,在任 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 曾国藩的一生,受祖父辈的影响很大。祖父曾玉屏的言行举止和治家之道,他着 意模仿、努力发扬。父亲曾麟书、叔父曾骥云对祖父的敬重和孝顺,他们刻苦治学、 热心公益的品德,以及母亲坚强乐观的性格,都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他为1 湘乡曾氏文献补 ,台湾学生书局1975 年版,第 1 页。2 祖父撰大界墓表,其中写道: “国藩窃观王考府君(作者按:指曾玉屏)威仪言论, 实有雄伟非常之概,而终老山林,曾无奇遇重事,一发其意。”又说: “吾兄弟威重智 略,不逮

5、府君远甚也,其风采亦可想已。 ”2对祖父的那份崇拜与敬重溢于言表。他又 为父亲撰台洲墓表 ,把曾麟书对曾玉屏的孝敬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对叔父曾 骥云“推甘让善,老而弥恭”的品格大加赞扬。3父祖之中,对曾国藩影响最大、也是他最为敬重的,恐怕还要数祖父“星冈公” 曾玉屏。 曾国藩自幼在祖父身边长大,思想与言行深受其影响,他对祖父的敬佩甚至达到 了崇拜的程度,曾说过: “余常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 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4祖父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他也着意模仿: “吾近有二事效法祖父,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脚,似于身体大有裨益。”5“眠食有恒及洗脚二事,星冈公行之四十年,余亦

6、学行七年矣。 ”6在写给诸弟和子侄的信中,他常常引用星冈 公的一些格言, 如 1866 年曾国荃弹劾湖广总督官文, 曾国藩在信中劝他 “缓图” : “星 冈公教人常言: 晓得下塘, 须要晓得上岸。又云: 怕临老打扫脚棍。兄衰年多病, 位高名重,深虑打扫脚棍,蹈陆、叶、何、黄之覆辙。自金陵克后,常思退休藏拙”, “望弟平平和和做一两年,送阿兄上岸后,再行轰轰烈烈做去。”7对于祖父摸索和总结的以 “耕读”为本的家风, 曾国藩更是深以为然, 大力发扬。 他说:“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慎守牢记。”并特别告诉主持家 务的曾国潢:“望吾弟专在作田上用些工夫,而辅之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

7、任凭家中如何贵盛,切莫全改道光初年之规模。”8 曾玉屏那种老成稳重、坚忍刚强的性格,在曾国藩身上有很明显的体现。曾玉屏 多次教导后辈要以“懦弱无刚”四字为耻,曾国藩则以“打脱牙齿和血吞”的“挺” 字经为第一要诀, 无疑是其具体的发展。 1839年,曾国藩金榜题名并进入翰林之列后, 曾玉屏冷静地告诫曾麟书说: “宽一(作者按:曾国藩乳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 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 ”9晚年仍坚持下地种菜、拾粪,不弃勤俭家风。曾国藩进京 前,毕恭毕敬地向祖父说道: “此次进京,求公教训。 ”曾玉屏语重心长地说: “尔的 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便好全了。”

8、 10作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老人,曾玉屏身上具备的这种甘守寒素、深明大义的品质,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曾国藩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故乡情结和家庭责任感。他长年在外,南北辗转, 最爱喝的却是家乡的 “永丰细茶”,多次在家书中要求家人给他寄付“茶叶一篓”、 “永 丰细茶十余斤”等;不论是在总督衙署还是在军营中,他都像祖父那样要求家人、部 属垦地种菜,并让儿子曾纪泽等专门从家乡寄来蔬菜种子;他选择湘军将领“思用湘2 曾国藩全集诗文 , 大界墓表。3 曾国藩全集诗文 , 台洲墓表。 4 曾国藩全集家书 , 谕纪泽,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 5 曾国藩全集家书 , 致澄弟沅弟 ,咸丰十年闰三月初四日。 6

9、曾国藩全集家书 , 致澄弟,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7 曾国藩全集家书 , 致沅弟,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8 曾国藩全集家书 , 致澄弟,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9 曾国藩全集家书 , 致澄弟,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10 曾国藩全集家书 ,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3 乡人” ,以至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在北京任职期间,他主持重修扩建湖广会馆, 成为清末民政重要的政治、 社会活动场所 , 对于家人,他更是书信常通、 家事常问, 大到子侄婚姻、兄弟出处,小到女眷功课、买猪种菜,事无巨细都要说上一说、管上 一管,以致父亲曾麟书特意叮嘱他:“嗣后写信,只教诸弟读书而已,不必别有议论 也。

10、”11几位弟弟在学业上都曾得到他的指点,有的则带到北京在身边悉心调教。对于 祖父、父亲传下来的耕读家风,他更是有继承、有发扬,从而奠定了曾氏家族100多 年兴盛不衰的基础。二、父子篇曾国藩与欧阳夫人共育有三子六女,长成者共7 人,分别是:次子纪泽、长女纪 静、次女纪耀、三女纪琛、四女纪纯、三子纪鸿、满女纪芬。因长子曾纪第早夭,曾 纪泽在事实上成为曾家的长子。 在子女身上,曾国藩倾注了一位父亲全部的爱。他既是一位严父, 更是一位慈父; 既继承了祖父辈的教育思想,又体现了可贵的开明作风。在常人看来,曾国藩对子女 的教育是成功的,后人纷纷总结他的教子教女之道,翻阅他的家书家规之文,试图破 解其成功的

11、密码。 笔者总结了曾国藩教子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曰书信是其主要载体,二曰琐碎是其 突出特征,三曰读书是其基本要求,四曰开明是其可贵精神。 书信是其主要载体。由于曾国藩在大部分时间里南北宦游、戎马倥偬,因此他对 子女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的。在曾国藩全集家书卷中,留下了 大量这方面的文字。纵观曾国藩写给子女(主要是两个儿子)的家书,亲切随意,娓 娓道来,纯是一副慈父形象,而绝无板着面孔空洞说教的八股习气。 琐碎是其突出特征。曾国藩对家事的关注向来是事无巨细、不厌其详,对儿子的 教育也是如此。从读书、作文、家事、军务到饮食、穿着、用度、娱乐等,无不仔细 过问、耐心教诲。他要求长子曾纪泽每次

12、写信都要事事汇报:“详陈一切,不可草率。 祖父大人之起居,阖家之琐事,学堂之工课,均须详载”12。每当看到儿子在信中请教学问,曾国藩就满心欢喜,耐心地予以解答,并要求儿子在复信中汇报理解和落实 情况,如在 1858 年写给曾纪泽的信中说: “余前有信教尔学作赋,尔复禀并未提及。 又有信言涵养二字,尔复禀亦未之及。嗣后我信中所论之事,尔宜一一禀复。”13其琐碎认真之状,跃然于纸上。 读书是其基本要求。与曾玉屏、曾麟书一样,曾国藩要求两个儿子一心向学,做 “读书明理君子”,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他希望儿子专心读书,不希望他们 从军、经商或做官,更不希望他们沾染骄奢淫逸的习气,因此一再叮嘱他们:

13、“当一 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14“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 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至嘱!”15每当儿子有了进步,11 湘乡曾氏文献补 ,台湾学生书局1975 年版,第23 页。12 曾国藩全集家书 , 谕纪泽,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 13 曾国藩全集家书 , 谕纪泽,咸丰八年八月三十日。 14 曾国藩全集家书 , 谕纪泽纪鸿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15 曾国藩全集家书 , 谕纪泽纪鸿 ,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4 他就毫不吝惜地鼓励他们,家书中经常可以见到“慰甚”、 “可慰可喜”、 “勉之”之类 字句。 开明是其可贵精神。 曾国藩对儿子的教

14、育, 不像祖父和父亲那样急急于科举考试, 相反,表现出了相当开明的姿态。他认为:“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 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16曾纪泽兄弟身体单弱,曾国 藩就要求他们看一些养生、交游之类有用之书。曾国藩有此开明心态,一方面是出于 对儿子健康的关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清醒认识。作为 一个科举制度的幸运儿和受惠者,曾国藩能有如此见识,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曾 纪泽兄弟能够顺遂心意而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 “万国身经奇世界,半生目击小沧桑。”长子“少侯”曾纪泽是近代史上杰出的 爱国外交家,特别是1881年主持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

15、 “虎口索食”,通过外 交手段收回新疆伊犁,不愧为曾氏家庭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世无宣圣知颜子,好学谁传死后名。”次子曾纪鸿虽然英年早逝,但在数学、 炮学、电学等领域均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科技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对 5 个女儿,曾国藩关爱却从不娇惯溺爱。由于女儿众多,他“深以妇女之奢逸 为虑” ,曾指出富贵家庭不勤不俭者,看他们内眷的表现如何就可知道。因此,女儿 们虽生长于官宦之家, 生活宽裕,衣食无忧, 但在“勤” 、 “俭”二字上要求极严。 1868 年,曾国藩专门给儿媳和未嫁的幼女纪芬写信,亲自制定了家中妇女每日“功课”, 把女眷所做事务分为“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的“食事”,

16、“绣花或绩麻”之类的“衣 事” , “做针线刺绣”之类的“细工” , “做男鞋或女鞋或缝衣”之类的“粗工” ,等等, 并定期检查验收。如此办法,称得上是曾国藩的一大创举。这类事情虽显琐碎,但古 往今来败覆其家者,许多都是家眷骄奢、后院起火,这样的教训可谓不胜枚举。在曾 国藩的时代,妇女的活动仍然局限于他所列举的那些日常家务,曾国藩不辞辛苦亲自 验收她们的功课,使她们保持勤劳俭朴的家风,避免骄奢闲逸的习气,无疑体现了他 的治家智慧和远见。 曾国藩曾专门定下家规:女儿出嫁的嫁妆不能超过200 两银子。对于曾氏这样的 家庭来说, 200 两实在有些寒酸,到四女儿曾纪纯出嫁时,曾国荃对此不太相信,开 箱验看才发现果然如此,大为感叹之下,以叔父名义加送400 两。在曾国藩的严格要 求下, 5 个女儿都知书懂礼,温婉贤淑,绝无半点富家女的娇骄之气。 关于儿女的婚事,他有着自己的原则,不倾向于同做官的人家联姻,认为“近世 人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