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583220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处世的明塔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内容含有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说是非常实用的学问。“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它的主要思想有中和,致诚,从实际出发,过犹不及等。它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有着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物欲日益膨胀的今天,对于人们自身修养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为人处世协调人际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可以说它是为人处世的明塔,让人生处于合理的轨道之上,以达万物的和谐。关键字:中庸 ;自身

2、修养;处世;诚 ;和对于中庸的释义,子思在中庸一书中,释为“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程灏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后人都尽力阐释孔子中庸的含义,可以说孔子的中庸是存于天下的规律,行于天下的准则, 是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 要求适当适中,恰如其分,达“中和”的状态。但它并不等于折中,折中是从形式上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拼到一起,放弃原则,以调矛盾。而中庸与其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中庸是深藏于内的,对它的理解应采取动态的,活生生的,因时因地适人适事的态度应对,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中把握,如同孔子所说的“君子时而中”。

3、但是它又不同于人们眼中游离于是非善恶间的两可态度,借以安身立命, 既无积极亦无正义感, 一种油滑的做人态度, 孔子称这种油滑为 “乡原, 曾说”乡原,德之贼也“。中庸不是随风左右摇摆的草,而是一棵树,它有自己的根基,有自身的原则,它只是围绕原则展开它的枝桠;是一条大道,由无数先哲们的足迹形成的大道,是以人生的名塔为目的地的天道。可以说它是变中之不变,不变的根,即理,天之道。对于中庸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一、中庸思想的根,“致中和”。中庸思想最终目的是论中和,操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而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1】 中庸中述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之道正如中

4、庸开篇所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露的状态是“中”,表露出来恰到好处叫做“和” 。 “中”是天下人的根本, “和”是天下人所遵从的原则。达“中和”则会呈现一幅和谐的画面,天地各在其位,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各尽其性,万物就顺道而育。 “致中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的概括和完善,让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中庸思想的根。二、中庸思想的则,从实际出发。中庸思想所强调的一种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因时因事因境而发,孔子说:“射有似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意为射箭的道理就好像君子做人一样

5、,如果射不中靶子的中心,应该回过头来从自身来寻找原因。正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曾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人们常说“道不远人,人自远” ,大概就是其意。 中庸说:“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远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远行自迩,登高自卑。从实际出发,除了空间的实际,还有时间的实际。孔子曾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时无所不中,因时而中,与时俱进,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孔子中庸思想的“执两用中”, “无过无不及”的原则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便是“时中”,以达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儿求其适宜,既要遵循做人的原则,又要在具体事务中把握灵活,有通权达变的技巧,儿不能

6、一成不变,死板僵化地“执中”, “用中” 。把“执两用中”看做一个总原则,儿“时中”就是“执两用中”原则的实际应用,实际情况才是中庸思想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三、中庸思想的法,过犹不及。中庸思想作为人们处世的方法,它通过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调和矛盾,来达到一种平衡与稳定,实现最合理的和谐状态。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矣, 鲜能知味也。”【2】 “过”和“不及”都达不到中,聪明的太“聪明”,画蛇添足,愚笨的人过于愚笨,未及标准。一杯,水少则不足,水多则溢出,皆非发挥容器应有价值,一杯水只能放一杯水。它认识到

7、道德实践中的矛盾双方既互相对应,又互相依存。可以说道德的“善”是一种“度”的分寸把握。凡是合理的道德行为和品质都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要适当,恰到好处,不能偏向一面,走极端,超过或未达到一定界限都会影响事物的质,势必向相反方向转化,事与愿违,达不到理想标准,这就要求人们很强的分寸感,做事恰如其分,不走极端,以保持事物的最佳度。其实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恰如其分为是,过与不及为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你对它的利用,过犹不及。四、中庸思想实践的根本条件和脉络途径,至诚。子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8、。 ” 【3】真诚为上天的法则,天道的法则是大公无私,真实无妄的。真诚的人即遵循法则的人,是按中庸行事之人。进而达“诚”,则迈出了达到中庸之道德关键一步。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明合一,“自诚明”指天赋高的人,通过“诚”让自己固有的善性,得以完全体认,率性而为,符合中庸之道。 “自明诚”指虽无天赋,但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达“诚”。这个适合更多的人,借修身养性之道达“诚” 。同时儒家所倡导的还有,圣人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以超凡的睿智去教化和引领常人,使常人逐渐进入“致诚”的境界,此亦合乎中庸之道,突出儒家强调的圣人教化的功能。同时,孔子还提出做到真

9、诚必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方可“择善而固执”。中庸思想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精华,它的从实际出发,过犹不及等诸多辩证法方法对于改善今天追名逐利,日益为物欲所困的现象有着重大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经济日夜腾飞,信息瞬息万变,国际关系日趋复杂,人们的心日益烦乱,失意躁动的氛围逐渐吞噬人们的生活。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发挥着独特贡献,使人们在处事方面追求“中和”,平复躁动,由内而外提高一个层次,构建和谐。从中庸思想出发,在寻求处世之道时,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修身正己,和谐中正,因为这是处世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性又涉及到天性

10、和后天学习两个方面。一、 “喜怒哀乐未之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这种“天性”中既有个性又有个性。 “天性”作为自然所赋予我们的,那就是我们所主宰不了的方面,这就是我们自身认识的和尚未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我们能力的有限性。不论物欲纵横,还是追名逐利,主角都是人。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是一种很自然的事。因为人们的天性也包括欲望求存。人们为了生存追求物质,无可厚非。但是那种身心背离,对外部物质无限过度追求,不断向满足,无边无际的权利、金钱、名誉、欲望,过度重视物质,忽略精神上的填充,那作为人与其他生物根本区别的意识,精神就会弱化

11、,甚至消失,那么任何其他物种还有区别吗?与禽兽、花草为伍了吧。失去精神意识上的天性,人也会随之而消失。因为那时所谓的“人”已经失去原本的自我,生命就失去了重心,脱离正轨,心被身所主宰,像木偶,空壳一幅,在欲望支配下堕落扭曲, 直至化为尘埃。 欲望虽未天性之一, 但它只是其中之一, 并非主导,我们做事要遵从更大的道和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自私与贪婪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最终将会导致相互斗争,尔虞我诈,结果是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哀,而这一过程规律,才是“大道”的规律, “率性而为”, “发而皆中节”并举。我们要还原天性,适时适当地,恰如其分地表现天性。二、天性在修身养性中虽重要,但并不是先决

12、条件,它只是一个较好的基础。其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孔子曾说过君子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样才能通达事理。圣人是凤毛麟角的,大部分人都是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自明诚”。古代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在当代可有体现?我们一直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可大多学生对于学习支持着一种应付心态,也许某种程度上我国考试制度有一些问题,但主要原因是人们忘了学习的最初目的,忘了什么是学习。只是到用时方恨少,为时已晚。我们要理解学习的真谛,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明白学习是增强自身修养,明道的必经之路,不要让着多彩的世界变得乏味。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深刻的解读,人生如同干蜡索然无味。“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关键在于人学的少,知识

13、匮乏。儒家主要提倡通过礼乐涵养中庸的德性,是人的品质性格自然真实流露,是人的身心端正,并拥有高尚品格。身随于心,身心处于温和适中和谐的境界。孔子曾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4】从中可看出它注重知识的同时,又注重道德原则的约束,这其实就是一种既重智又重德的一种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听到某IT精英以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为自己窃取利益或报私仇,也有人常常议论某某人学历升高了,道德水平下降了,有些毒贩可称得上化学天才,更有人熟知法律法规而轻车熟路的钻其法律的空子 , 好多让人惊叹之余倍感寒心的事例。葛优曾在天下无贼中说:“二十一世纪最值钱的是什么人才” 。我要加几个字,应该是“有高尚

14、情操的人才”,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它为动力,推动我们的前进。劣根的思想是很可怕的,能让人从天使变成恶魔。知识与品质并举,无过无不及。人们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人是群体当中的人。进而处世之道还要求探寻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的处理方法,人在社会关系中好比一个零件,直接或间接带动人际关系的良好运转,而不是独立的封闭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有交集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环节都不可能发挥正常。孔子曾说: “发乎情,止乎礼。”如何在社交过程中让感情自然流露又有节制呢?【5】依据中庸思想,有如下两点: “诚” , “和” 。一、子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

15、不思而行,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作为实行中庸之道的根本条件,是大公无私,真实无妄的,要求我们为人处世要真诚。而做到真诚,则需顺乎自然,尊其规律,用适当的仁爱之心去体谅理解别人,其次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坦诚相待。第一,在交往处世时,有没有用心,仁爱之心有着重大影响。谁也不愿与一副空壳产生任何联系,从而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是要用心,并且用一颗善心与他人交往。孔子曾说:“隐恶而扬善。”即人要有“善心”“善行”的自我意识,并能够将其推行到实际生活中,人有“善心”,方能有“善行”。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提到:“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尊, 内外百病皆不悉生, 祸

16、乱灾害亦无由作, 此养生之大经也。”“善心” ,是一个人生的本性,通俗点就是心眼好,心地善良,人与人交往才会变的和谐。曾经一对夫妻热情地对待前来乞讨的乞丐,而后是这些乞丐在火灾中拯救了这对夫妇。当妻子带着礼物去答谢他们时,其中一个老乞丐热泪盈眶地说:“我们在小城乞讨时,从来没有人把我们当人看,只有你们俩,是你们俩对我们的尊重,是我们恢复了自尊和信心,应该说谢谢的是我们啊! ”老总曾说:“上善若水。”虽然施舍给乞丐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只有这对夫妻对他们没有一丝讨厌,而是心如水一样包容,宽待他们,也最终好人的好报,“善心”不是准装模作样, “善行”也不是沽名钓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正是因为有了“善心”才能在做人做事的准则上有清醒的认识,也才能为他人着想,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人,对自己也是一种快乐心得。用心待他人时也要认识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品性等,不能一线划之,不能一味苛求责怪他人。孔子曾曰: “可与其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而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对待身边的人不能片面地苛求它都与你相同,过于偏激只会害人害己。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