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1574386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 代表,被人们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 著作之一。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 并称。他生活在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民为 贵,君为轻”,提倡“仁政”。其言论和行动的 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 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极富特色的散文 专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 影响很大。孟子生于何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他生于周烈王四年 (公元前372年)的说法,较为合理。孟子是战国中

2、期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主张,对于 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起了进 步推动作用的。他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思 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在后 来封建社会历史上,对于反对暴政,反对横行暴敛,要 重视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有好的影响。他主张尚贤, 重视修养,提倡为臣的要以仁义规劝君主,反对阿谀奉 承,这有益于培养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骨气,有益于澄清 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为。他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 舜“,被人们发展为不迷信任何权威的主张。他的“井田 制“理想,为后来进步思想家作为限制土地兼并,缓和 阶级矛盾的依据。他的仁战思想,启发人们

3、反对非正义 战争。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 的遗产。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所想要的同时得到 舍弃 表并列正义重要 比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厌恶的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假使没

4、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什么不可使用呢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用来逼祸的手段因此(有的人)明知某种手段能够生存却不使用这是因为(他们)所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不仅仅 丢失一箪食,一豆羹g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吆喝 给 饥饿的过路人不接受踢过去 不屑(接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很多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对于好处为了 侍奉 贫穷的人感谢

5、 从前宁可失去生命也不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丽而做了这样的事这 停止叫做失掉了他们的本性鱼我所欲也(第二小节)举例证明: 1,不屑嗟来之食的平民: 说明义比生命更重要。 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者: 以三个对比批判了这种不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说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这一中心论点。1、孟子在文中论述了什么观点?舍生取义-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2、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又是怎样论述观点的?先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观点,再正反对比论述, 最后用事例进一步论述观点。舍生取义鱼和 熊掌 设喻正面:不为苟得患有不辟 反面:何不用也?何不为也?事例一:不接受施舍 事例二:不受“万钟”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

6、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 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 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 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他对比了两种生死 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 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 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设置比喻,生动形象; 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文笔的特点 。总结与论语相比较舍生取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嗟来之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富与贵,是人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两

7、篇思想完全相合,孔孟一脉相承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义与气关系的句子: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说明气一定要得到义与道的配合辅助)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说明 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 通过偶然的正义行动)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浩然之气”重在内在培养,最重要是在内心积累 和培养“义”,而非用外力的作用来得到它)义与气的关系:气一定要有“义”和“道”的 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 积累,不要停止,不要忘 记。内心真正有了“义”,才可 能有浩然之气。子 路 曾 皙 冉 有 公 西 华 侍 坐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

8、儒家的创始人。名孔丘 ,字仲尼。鲁国人。 生平: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 ,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 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 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 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 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 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 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 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

9、,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 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 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 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 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 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 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 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 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 。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 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 ,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 中。 孔子,名_,字 ,

10、家学 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 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 人们 ,即“出来做事”。他 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 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 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 儒家。论语是 体散文,是记录的 的 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 仁、礼治、入世;语录、孔子门人 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走近孔子论语简介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 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从宋朝以来,它 和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 “,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从记录的称 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包 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 下来的;主要记载孔子与相关

11、人物的交往及言 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 身处世等方面,但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仁“; 论语全书二十篇,一篇包括若干章;文字 都很简短,但精练质朴。 俟,音 莫,音 甫,音 哂,音 相,音 铿,音 沂,音 喟,音 雩,音 冠,音s s mm ff shnshnxingxing kngkngyy kuku yygungun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 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 以。 把握文意 划分层次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

12、“志”,即政治理想 有何不同?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 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子路:鲁莽直率,爽快自信 哂之 冉有:谦虚(谨慎谦逊,不卑不亢)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委婉谦恭,善于辞令)惜之 曾皙: 洒脱(从容洒脱,机敏好学)与之 3、结合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形象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 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 子们的思想顾

13、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 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 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 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 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 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 ,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 ,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 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关于“与点” 的一些说明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同 学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 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 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

14、正希望 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 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 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 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 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 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 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 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的治国抱负就是通过春风祈水的描 叙表现出来的,突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 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 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 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 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 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 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