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概论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57374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8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工作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社区工作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社区工作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社区工作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社区工作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工作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工作概论(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管理学 上 篇 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第四章 社会保障基金 第五章 社会保障管理 第六章 社会保障水平 第七章 社会保障法 第八章 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下篇 第九章 老年社会保障(上) 第十章 老年保障(下) 第十一章 就业社会保障 第十二章 医疗社会保障 第十三章 工伤社会保障 第十四章 生育社会保障 第十五章 军人社会保障第十六章 残疾人社会保障 第十七章 员工福利保障 第十八章 住房社会保障 第十九章 最低生活保障 第二十章 农村扶贫开发 第二十一章 法律援助 导言:经济保障和经济

2、无保障 一、经济保障的性质: 经济保障:个人可以相对确定的其基本 需要以及欲望在目前和将来被满足的感 觉程度。 经济保障是与能得到的物品或服务相联 系的,而且基本需要会随着社会的进步 而不断调整的。 要点: 收入的获得经济保障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且该收入是连续性的,如果预期收入减 少会导致无经济保障。 收入应该是实际收入。只有实际收入增加了,经济保障才能得到 改善,如果收入增加比不上通货膨胀,经 济也会无保障。 经济保障应高于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水平线 。 经济保障是和其他人生活水准相关的。 二、经济无保障的性质: 经济无保障:就是缺乏现在和未来需求以 及欲望得到满足的感觉。 原因: 家庭主要成员的

3、早逝; 家庭主要成员未履行完财务责任过早去世 ,财务责任包括对家庭成员的抚养、抵押 贷款的支付、子女教育等。 高龄; 健康不良; 失业;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低于标准的工资; 通货膨胀; 自然灾害; 人为因素; 经济无保障的解决办法: 私人经济保障计划: 保险、抵押、改进工作技能等。 公共经济保障计划: 首先,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 长,维持充分就业; 其次,通过为解决重要社会问题而专门立法 的办法解决问题,如劳动法等 第三,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 等制度减轻由上述社会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无 保障。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及其功能第一节

4、 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体系结构 第二节 社会保险 第三节 社会就救助 第四节 社会福利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功能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的特征和理念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结构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保障的制度主体 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性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定位与功能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及其功能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体系结构一、社会保障的特征和理念基础(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一定的组织对组织 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 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 失业时资助并帮助其重新找到工作。 中国政府在制定“七五”计划的时候,采 用大社会

5、保障的概念,但是并没有统 一的定义。郑功成: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 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它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依据保 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 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 ,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由政府和 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 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社会保障概念内涵的四个要点 它的宗旨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 要而保持社会稳定; 它是一种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 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保障责任的社 会机制和经济机制 它主要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 提供各类保障 它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社会

6、保障的层次: 经济保障,现金或援助的方式; 服务保障, 精神保障(高层次)(二)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 国家主导性 法制性 社会性(对象、责任和义务、管理) 福利性: 人道性 公平性:范围、待遇、过程 刚性 多样性(三)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 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 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 险既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 个人的权利。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是自助者公助。 (四)社会保障的原则 公平:制度出发点和政策实践的归宿 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 社会发展决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提供财力 支持 责任分担: 政府主导,责任分担(企业个人社会) 普遍性与选择性结合: 部分项目共享

7、,部分项目部分人享有资 格二、社会保障制度结构 (一)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总体框架 1952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第102号)中规定的九类社会保障: 医疗照顾(Medical Care) 疾病给付(Sickness Benefit) 失业给付(Unemployment Benefit); 老年给付(Oldage Benefit) 职业伤害给付(Employment Injury Benefit) 多子女家庭给付(Family Benefit) 生育给付(Maternity Benefit) 残废给付(Invalidity Benefit) 遗属给付(Surviviors

8、 Benefit) 国际劳工组织在19521982年期间正式 采纳的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规范化范畴 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国家财政收入资 助的福利补贴、家庭补助,以及储蓄基 金,还有为雇主规定的补充条款和围绕 社会保障而发展的各种补充方案。 (二)社会保障项目的构成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 岗位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是社会保障体系的 主体和发展重点。 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养老保险、残废保险、死亡 及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疾 病和生育保险等。 社会保险的存在基础:劳动者的风险来源:生命周 期和经济周期 社会保险所实现的收入再分配是水平式的再分配, 带

9、有自助、互助和他助的性质。 社会救助: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 那些社会问题的一种保障形式。 其对象是不能正常参加劳动的群体 其待遇标准低于社会保险 其主旨是反贫困 社会福利:在保障生存的基础上,免费 或低费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 以实惠和方便,以提高生活水准,改善 生活质量。 其由四个部分组成:公共福利事业、局 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员工福利、 特殊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 上的特殊公民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 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 退伍官兵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和抚恤 。 旨在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四组成大部分: 社会救助最低

10、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成员的 生存需要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因失去劳动能力 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维持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 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为社会做出 贡献和牺牲的军人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四个组成部分互相衔接、互相补充,构成一个相对完 整的社会安全网络。 (三)社会保险类项目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 、社会优抚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联系与区别社会保险类项险类项 目转转移支付类项类项 目分配性质质横向再分配纵向再分配贡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呈非对称性补偿补偿 依据和标标 准因风险发 生而得到补偿因贫困或做出过贡 献而得到补偿管理方式 收支对应的专

11、项基金管理 政府作为财政支出的 一个项目管理 共同之处处二者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 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相同点 都是一种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 在保障对象和性质上是一致的; 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 制; 都具有互助互济、分担风险、保障人民 生活安定,维持经济繁荣的作用; 运作机理类同,如“大数法则“(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性质不同在法律基础上的政府行 为在自愿契约基础上的 商业行为 目标取向不同社会价值,维护 社会安 定与公平,非盈利商业价值,以营利为 目的并趋于利润

12、最大 化 权利义务 关系 不同建立在劳动 与缴费 之上 的对等关系建立在缴费 之上的“有 收有偿”“对等互利”关 系 资金来源不同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 者分担投保人政府责任不同 最终的兜底责任监管但不承担直接经 济责 任 可承保风险 的 范围不同动态 性的社会性风险发生概率稳定的个体 性风险 补偿 水平及保 障方式不同 依据多种因素确定连续 补偿 ,现金补偿 和服务 的方式依据缴费额 确定一次 性补偿 ,现金补偿 方 式(三)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具有 的潜在优势 政府有权征税以实现对社会性风险的保 险 政府能够使几代人共担风险 政府可以对社会保障支出进行指数化调 整 政府可以制定和调整精算原则

13、和财务机 制四、社会保障的制度主体 社会保障制度主体的三个大类:国家(通 过社会保障职能机构)、用人单位和社会 成员个人,每一大类按层次递进原则又可 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类。 客观上存在着各级政府、各个用人单位、 社会成员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矛盾 。 不同利益主体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不 懈地努力,这要求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 上要保持动力结构与激励结构相对称、信 息结构与决策结构相对称。 (一)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中具有第一责任 人的地位,其原因: 一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扮演着执 行主体的角色 二是政府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 非完全的)责任

14、政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方主体,是 指中央决策机构和承担调控和管理职能的 政府机构 从理论上说,政府在社会保障制 度运行中的合理目标: 促进经济发展、协调社会各阶层 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保持 社会安定等。 但是,政府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 能自觉地做到这一点。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的责任包括 : 一是提供“兜底”的责任,扮演“最后出台”的 角色 二是让税、让利等优惠政策 三是消化制度转轨或政策变更的成本 四是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 持 五是承担公务员等公职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用 六是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转移 支付项目的资金来源(二)用人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用人单位主体主要是

15、指各类企事业组织 用人单位在社会保障中的义务: 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障费 为本单位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障的参保手续 代为扣缴劳动者个人应缴纳部分 (社会保障费用的缴纳实行“源泉扣缴”原 则) 用人单位也拥有以下权利: 要求社会保障机构提供社会保障政 策咨询; 就与本单位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 出诉讼或仲裁; 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 作(二)社会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劳动者个人是提供 劳动并获取保障的主体 社会成员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义务: 缴纳社会保障费 参与社会劳动或为社会做出贡献(先天 残障者除外)社会成员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权利 : 在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到自然灾害及丧失劳 动机会、失去生活来源时,享有按照法律规定 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领取社会救助、享受社会 保险及其他待遇的权利; 享有要求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及其他服务事 项的权利; 享有就与本人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仲裁或 者提出诉讼的权利; 享有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关工作 状况和行为的权利; 五、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性 社会保障水平: 它是一个动态的相对概念 它所反映的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