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时间表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1572187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灭六国时间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秦灭六国时间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秦灭六国时间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秦灭六国时间表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秦灭六国时间表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灭六国时间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灭六国时间表(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 国 论苏 洵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 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他们均列入唐 宋八大家。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 策论: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 文章。 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借古讽今 著有嘉祐集。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 八篇,原题为六国。 27岁发愤读书,十年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是大器晚 成的典范。背景资料 北宋建国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政权、 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这样的措施造成军 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与契 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苏轼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想契丹纳银、 输绢、割地。这样贿赂的结果,主张了契丹 、西

2、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 损伤了国力,带来了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 样的显示撰写六国论的。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满足。 ) 当与秦相较(“当”同“倘”。如果。)古今异义 其实亦百倍。 (古: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和力量;今:认识、理 解和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 实或虚构的有人物情节的事情) 至于颠覆。 (古:灭亡;今:翻倒)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 能愿动词) 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词类活用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 面) 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 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完整的存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作动,坚持到底) 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以礼相待)文言句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予人。 (省略句)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以为”(固定 句式)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其势弱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课文分析:第一段(1): 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 , 评论六国灭亡的根

4、本原因。第二段(2): 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正论)第三段(3): 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反论)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借古讽今。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 因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正论)第二自然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一、用事实证明 (摆事实,举例子)“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5、父而秦兵又至矣。” 二、用逻辑关系证明(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做 出有说服力的结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理固宜然” 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 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第三自然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 六国破亡原因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反论)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燕 前221年灭齐 齐、燕和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亲附秦国 燕:荆轲刺秦王 赵:李牧因谗言被诛杀 第四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 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文章主旨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与秦,而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六国下矣。以古鉴今中心论点分论点事 实论 断结 论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赂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赂者 )诸候所亡 固 不在战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齐附于秦 燕行刺客 始速祸焉 赵诛良将 用武不终不战胜负判智力孤危败亡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无使为积威所劫毋从六 国破灭之故事文章结构强者不自勉,或死而泯灭于无闻。弱者能自力,则必有称于后世。欧阳修做气须自鼓,争雄必上游。顾炎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