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doc 10)

上传人:八婆 文档编号:515539 上传时间:2017-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doc 10)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doc 10)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doc 10)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doc 10)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doc 10)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doc 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doc 10)(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一、任务来源及基本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茶叶生产与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尤其随着我国加入 渡期的结束和国际食品安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我国茶叶出口阻力逐年增大。据悉,我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日本和欧盟 2006年将启动新的食品检测标准,检测指标要求更为苛刻。在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门槛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益凸显,各国纷纷利用技术标准设置贸易障碍,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检验

2、标准,使我国茶叶出口频频受阻。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我国茶叶及其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的能力,按照 2004 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企发20044 号) ”和 2005 年“关于印发 2005 年农产品加工业工作计划的通知(农办企20053 号) ”精神的要求,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领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承担了“农产品加工业国际标准跟踪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2005 年受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针对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现将跟踪研究结果总结如下。二、我国茶叶发展历史沿革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

3、国家,根据农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国现有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陕西、甘肃、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山东、上海和台湾共 21 个省、市、自治区栽培和加工茶叶。茶区分布范围极广,从北纬 18 度(海南三亚)至 36 度(山东崂山) 、东径 94(西藏林芝)度至 122 度(台湾东部海岸)的地域中,都有投产的茶园。根据地域生态、主要品种和适制茶类的差异,我国茶区一般分为江北、江南、西南、华南等四大区域。目前,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在跨过北纬

4、 38 度的一些地区(河北、北京等地) ,也开始了茶叶的室内试种。我国茶区辽阔,茶树品种繁多,历代茶人采用不同的加工技术,创造了绿、白、黄、黑、青(乌龙) 、红茶六大基本茶类,形成了数以千计、具有不同特点的茶叶产品。其中有部分茶叶又经过特定的精制工序,成为精制茶,部分精制茶经再加工后成为再加工茶,如各种花茶、压制茶及速溶茶等,而通过进一步地深加工,还可生产出茶饮料产品。在各类茶叶之间,彼此的外形与内质有差别明显。茶叶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茶叶种类的增加,还包括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检验手段的日益增强。到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因为独有的风味特色,中国茶叶已行销欧洲、美洲、亚洲

5、、非洲和大洋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商品。但在 19 世纪末,经营者为获得高额利润,掺假作伪之风开始盛行。对此,进口国消费者反映强烈,促使各国政府纷纷立法禁止掺杂使假茶叶输入。使华茶出口受到很大的打击,加之其它因素影响,茶叶出口量从 1886 年的 吨跌至 1920 年的 吨。据此,有关人士力荐建立茶叶检验机构。 1915 年,浙江温州地区曾自发性成立过“永嘉茶叶检验处” 。查禁假茶出口。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工商部在上海、汉口两地首先成立商品检验局。1931 年 6 月 20 日由当时的实业部颁布中国第一个出口茶叶检验法令,7 月 7 日公布了茶叶检验实施细则,7 月 8 日正式开

6、验。规定输出茶类(绿茶、红茶、花熏茶、红砖茶及绿砖茶、毛茶、茶片、茶末、茶梗等)必须经商检检验,合格都发给证书,海关凭证放行出口。茶叶品质检验,则制定最低标准样茶,作为检验依据,并规定了出口茶叶的水分、灰分含量指标。并于同年在实业部国产委员会成立茶叶产地检验管理处,在浙、皖、赣、闽等省的主要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茶叶集散地设立机构,办理产地检验。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 1950 年 3 月由中央贸易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商品检政会议,制定了茶叶出口检验暂行

7、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暂行办法 ,恢复了由于抗日战争而中断的茶叶检验,并增设了检验机构。至 80 年代末,茶叶检验机构已遍布全国主要产茶省份和主要港口。茶叶被列为法定检验商品,检验项目也从原来的感官品质、水分、灰分、着色等增加到感官品质、水分、灰分、粉末、包装、卫生、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放射物污染、黄曲霉毒素及数量、重量等。从 1954 年至 1997 年,我国还相继建立了 4 种出口茶叶贸易标准样(实物样) ,即:(1)绿茶贸易标准样(包括珍眉、珠茶等) ;(2)特种茶标准样(龙井等) ;(3)小包装贸易标准样;(4)红茶贸易标准样,并定期换制。与此同时,还相继由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发布了涉及

8、茶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多项,其内容涉及品质指标、卫生指标、检测方法、包装材料、栽培、育种、茶叶机械、茶叶制品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茶叶标准最多最全的国家。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促进中国的茶叶生产,扩大出口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国内外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国内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1、生产加工现状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在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政策指导下,在优势产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总体上持续呈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态,各种全国性的茶事活动接踵而至。各地的统计数据表明,茶叶是当前农业产业中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产品,茶叶生产能够快速、直接、有效地帮助农民明显增加收入,

9、是能够具体体现三农政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策的优势产业,茶叶生产加工受到了全国茶区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茶园面积迅猛发展,产量、产值快速增长。2004 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 126 万公顷,产量 吨,分别比 1990 年增长 19%、55%,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吨)的 26%,在名优茶带动下,茶叶总产值成倍增长,2004 年茶叶产值比 1990 年增长约 ,年均增长率为 12%,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从近 3 年的统计数据看,我国茶园面积每年均以超过

10、6600 公顷的速度不断增加。同时茶树无性系良种得到较快发展,新茶园已陆续投产。二是茶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十年来,为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农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生产企业积极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努力扩大了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产品的生产。绿茶作为我国主要茶类,进行结构调整后已成为各茶区发展的重点,绿茶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从 1990 年的 70%提高到目前的 82%,这主要得益于绿茶对北方市场的成功开拓;中低档红茶产量继续下降,高档红茶有一定市场;花茶在长足发展后总量正在减少;乌龙茶在成功拓展国内市场后,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名优茶由于效益好,发展非常迅速,2004 年名优茶

11、的产量近 30 万吨,与 1990 年相比,增长 15 倍;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从 高到 35%;产值所占比重从 24%提高到 60%。同时,各地的茶叶批发市场建设步伐明显在加快。部分品牌茶叶已率先以连锁和进超市的方式进行销售。三是产品质量稳定提高。随着宣传的深入、生产者质量意识的提高以及市场选择所发挥的作用,茶叶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已有良好的提升。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抽查结果显示,2005 年我国 90%以上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要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发展势头良好。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12、.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2、存在问题在我国茶产业全面发展、国内市场产销两旺、国际贸易份额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矛盾比较突出,不同茶类质量差异较大。茶叶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受劳动力、土地资源成本的制约,同时市场消费能力强大,茶叶生产与加工转向了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精细化作业;而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整体水平上生产投入力度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处于以资源换取发展后续支持的阶段。就茶类而言,绿茶由于名优高档茶的热销和普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已达

13、到了世界领先,其它国家和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难以进行竞争;与此同时,原有传统茶类中的一些产品,如部分黄茶,其加工工艺已经开始转向绿茶;我国传统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在世界范围内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目前因缺少宣传和推销促进措施,产量正不断下滑,而一直以来中国红碎茶因为品种和生长地域条件的限制,整体质量水平不高,在国际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生产效益受价格低迷的影响越发明显;此外,一些传统的压制茶,特别是部分边销茶,由于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不对称,除少数定点生产的大厂外,存在质量底下的现象,产品问题相对较为严重。二是茶产业基础设施落后、质量安全隐患较大制约了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我国茶叶生

14、产主体可分为个体茶农、茶商或茶叶大户、委托加工基地和自主经营茶场(厂)。而茶叶生产组织主要有五种类型:茶农自产自销型;农民+农民型,即一部分农民种植,一部分农民对外销售。通过亲友关系形成产供销产业链;茶场(厂)+农户型,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按统一标准收购鲜叶,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 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 3722, 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进行加工;市场+农户型,在我国大型产茶区都有一定规模的茶市。茶农通过茶市与外界联系;公司+基地型,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订协议,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15、,提供统一服务。三是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投入严重不足。随着农业管理部门的宣传和各种措施的不断深入和落实,茶叶产业的整体状况已不断提升。但由于目前产业结构仍处于调整之中,而占我国茶叶生产主体的大部分生产企业仍然缺乏规模化,对茶产业基础设的投入不足。我国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茶园是一家一户经营的,平均每户仅 1 亩左右。全国有茶厂 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 10 来吨。茶叶生产大多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方式,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由于规模小,技术创新和科技引进也存在困难。部分的生产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和措施还缺少理解,停留于被动进行的状况之中不能深入。各地均存在茶叶加工厂设备落后、厂房破旧、卫生状况差,难以达到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的情况。生产投入不足,卫生质量就缺少保证,品质也很难稳定和提高。这是制约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茶叶质量安全管理部门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