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模态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50KB
约21页
文档ID:51527634
模态判断及其演绎推理_第1页
1/21

第七章 模态判断及其演绎推理第一节:真值模态判断及其推理模态判断:包含有“必然”“可能”“必须”“允许”“禁止”等这些模态词的判断叫模态 判断 真值模态判断:断定思维对象情况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判断(小王可能是厂长规范模态判断:规定人们行为执行方式的判断如禁止吸毒 一、真值模态判断 (一)、概念 1、定义:包含“必然”“必定”“可能”“或许”等真值模态词的判断既断定思维对 象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断例:(1)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2)次要矛盾可能发展为主要矛盾(3)2+3必然不等于5(4)衣服可能不是劳动产品真值模态判断有肯定或否定,真的或假的的区分例(3)和例(4)是否定的和虚假的真值模态判断 2、组成:基础判断+真值模态词基础判断:非模态判断都是基础判断通常用P(小写)表示 真值模态词:必然,必定,可能,或许这样的词表示对象情况必然性概念的词,如必然,必定用 “ ” 表示 表示对象情况可能性概念的词,如可能,或许用 表示 如:可能明天会下雨 P(读作可能P)地球必然不是火星 P(必然非P) (二)、简单真值模态判断的种类: 基础判断(非模态判断)简单判断复合判断必然肯定判断 真值模态判断 简单真值模态判断 必然判断 必然否定判断可能判断 可能肯定判断可能否定判断 复合真值模态判断 1、必然肯定判断:断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必然具有某中性质(或关系) 的判断 。

如: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这一判断对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作了肯定 的断定)即: P(读做:必然P) 2、必然否定判断:断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必然不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 )的判断如:认识必然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这一判断对认识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必然性作了否定的断定)即: P( 读做:必然非P) (3)可能肯定判断:断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可能具有某中性 质(或关系)的判断 如:明天可能会下雨(这一判断对“明天会下雨”的可能性作了肯定的断 定)即: P(读做:可能P) (4)、可能否定判断:断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可能不具有某 中性质(或关系)的判断 明天可能不会下雨(这一判断对“明天会下雨”的可能性作了否定的断定) 即: P(读做:可能非P) (三)、简单真值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反对关系 二、简单真值模态推理前提中至少有一个真值模态判断,并且根据模态判断的逻辑性质,从而推 出一个真值模态判断的结论。

(一)、根据矛盾关系的直接推理(8个) (二)、根据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2个) (三)、根据下反对关系的直接推理(2个) (四)、根据差等关系的直接推理(4个) 例:根据摸态方阵填空: (1)、已知必然P真可知必然非P( ),可能P( ),可能非P() (2)、已知必然P假可知必然非P( ),可能P( ),可能非P() (3)、已知必然非P真可知必然P( ),可能P( ),可能非P() (4)、已知必然非P假可知必然P( ),可能P( ),可能非P() (5)、已知可能P真可知必然非P( ),必然非P( ),可能非P() (6)、已知可能P假可知必然非P( ),必然P( ),可能非P() (7)、已知可能非P真可知必然非P( ),必然P( ),可能P() (8)、已知可能非P假可知必然非P( ),必然P( ),可能P()第二节、规范模态判断及其推理 规范模态判断:规定人们行为执行方式的判断,是由规范模态词:必须、 禁止、允许等连接而成的态判断 必须以及同义语词应当、应该、有义务等通常用O表示 允许以及同义语词可以、准许、等通常用P(大写)表示 禁止以及同义语词不准、不得等通常用F表示 规范模态判断的种类:规范模态词+基础判断(非模态判断)基础判断(非模态判断)简单判断复合判断必须肯定判断 规范模态判断 简单规范模态判断 必须判断 必须否定判断(简单判断中包含规)允许判断 允许肯定判断(范模态词的 不同) 允许否定判断 禁止判断 禁止肯定判断禁止肯定判断复合规范模态判断 1、必须肯定判断:规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的某种行为情况必 须执行的判断。

符号:必须P(Op) 2、必须否定判断:规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的某种行为情况必 须不执行的判断符号:必须非P(Op)3、允许肯定判断:规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的某种行为情况允 许执行的判断符号:允许P(Pp) 4、允许否定判断:规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的某种行为情况允 许不执行的判断符号:允许非P(Pp) 5、禁止肯定判断:规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的某种行为情况禁 止执行的判断符号:禁止P(Fp) 6、禁止否定判断:规定思维对象本身(或对象之间)的某种行为情况禁 止不执行的判断符号:禁止非P(Fp) 例:(上课必须好好听讲)与(上课禁止不好好听讲)看到:必须P与禁止非P是等值的必须非P与禁止P是等值的 简单规范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四种基本形式:必然P,禁止P,可能P,可能非P第八章: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1、定义: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以某类思维对 象中的部分对象或全部分子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为前提推出该类全 部对象也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为结论的推理 逻辑形式:S1是PS2是PS3是PSN是PS1,S2,S3,SN是S中的部分对象,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所以,一切S都是PS1是PS2是PS3是P。

SN是PS1,S2,S3,SN是S中的全部对象,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所以,所有S是P例1、硫酸中含有氧元素硝酸中含有氧元素碳酸中含有氧元素硫酸、硝酸、碳酸等都是酸所以,一切酸中都含有元素 (断定的部分对象:盐酸里面没有氧元素)例2、北京的人口超过700万人上海的人口超过700万人天津的人口超过700万人重庆的人口超过700万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我国直辖市中的全部城市所以,我国所有直辖市都是人口超过700万的城市2、归纳推理的种类:根据前提所考察的范围,是部分个体对象 还是全部个体对象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根据部分分子对象推出该类全部 对象 不完全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法:根据部分分子对象,部分分子对象与某种属性 具有因果联系概率归纳法:根据部分分子对象出现的概论 3、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 (1)、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前提与结论的联系是必然的; (2)、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是或然的; 例:在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有必然性联系的是()A、完全归纳推理 B、简单枚举归纳推理C、科学归纳推理 D、概率归纳推理 三、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书上190--192) 第8章的第四节: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1、求同法 2、求 异法 3、求同求异并用法 4、共变法 5、剩余法第九章1、类比推理:A对象具有属性a,b,c,d。

B对象 具有属性a,b,c,从而推出B对象也具有属性d 根据两个(两类)思维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 相似,推出他们在另一个属性方面也相同或相似 2、回溯推理:类比推理和回溯推理都属于或然性推理习题1. 下列各组判断中,具有矛盾关系的是( )A: 必然P与可能P B: 必然非P与可能PC: 可能P与可能非PD: 可能非P与必然P 2.以“不可能P”为前提,可推出( ) A:必然P B:必然非PC:可能非P D:不必然非P3 .根据真值模态对当关系,从“手术可能不会成功” 可能推出( )A: “手术不必然会成功”B: “手术不必然不会成功C: “手术不可能会成功D: “手术不可能不会成功 4. 根据规范模态判断对当关系,由“ 必须依法办事 ” 可以推出( )A: 允许不依法办事B: 不允许不依法办事 C: 允许依法办事 D: 不允许依法办事5、下列推理中,前提与结论有必然联系的是( )A:类比推理 B:完全归纳推理C:简单枚举归纳推理D:科学归纳推理第十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率和排中律。

这三条基本规律概括的表现了逻辑思维的一般特点对概念、判断、推 理各种思维形式都有约束力 第一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这么“三同一” 公式:A是A 含义:A表示一个概念的时候,要有确定的内容A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 的同一概念在上文指一种意思,在下文还是这种意思A表示一个 判断的时候,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如:“牛棚‘基本含义是圈养牛的房子,而”文革“中指造反派关押”专政对象“ 的场所,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过程中,对”牛棚“这 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是确定的,不能一会做圈牛的房子,一会做” 专政对象的场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同一二、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没有保持概念的内涵和 外延的同一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这样所犯的错误 如:近年来,有些报刊很热心于宣传”明星“,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我也 有些意见我认为,祖国处处有”明星“,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 行出状元,那一行的状元就是那一行的明星 2、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

就是离题和跑题 看看书上246页例 3、正确理解同一律:注意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书上247—248 第二节:不矛盾律一、内容和要求 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 是真的,至少必有一个是假的 公式:A不是非A(A与非A不能同时肯定)•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关系的 思想同时确认为真,必须指出有一个是假的 可以同假) •如“下雨”与“不下雨”(矛盾关系) •“这个监狱的在押犯都是盗窃犯”与“这个监狱的在押犯都不是盗窃犯” 二、违反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都 肯定为真 例书251页 三、正确理解不矛盾律 第三节:排中律 一、内容和要求 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的思想不能同 时是假的,至少必有一个是真的 公式:A或者非A(A与非A不能同时否定)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 思想同时确认为假,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可以同真) •如“下雨”与“不下雨”(矛盾关系)“有些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与“有些犯罪分子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二、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两不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 思想同时给以否定。

例书254页 第十一章 自学(重点是第一节和第二节) 论证: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通过推理形式确定另一判断真实性的 思维过程 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三部分组成的. 论题:在论证中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说的是”论证什么” 论据: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 论证方式:把论题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逻辑方式直接推理:从论据的 真实性直接地从正面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论证方式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