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诊断与治疗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1516891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的诊断与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发热的诊断与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发热的诊断与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发热的诊断与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发热的诊断与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热的诊断与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的诊断与治疗(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发热的诊断与治疗成都军区总医院儿科王太森发 热 概 述 一、概念 下丘脑将体温调定点设定在37 ,使核心体温维持正常。发热(fever )是机体在内生性致热原( EP )的刺激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 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为发热。 1、体温调节 1)产热与调节 热能来源物质代谢产生(产热)。蛋白质(4.1千卡) 维持体温 来源 脂肪(9.3千卡) 0 机械能糖(4.1千卡) ATP(贮存)调节外因(低温)刺激 代谢加强,产热 方式 T恒定外因(高温)刺激 代谢,散热部位 视前区 丘脑下部前部( PO/AH Cpreoptie anferiovhgpofha

2、lawlos ) 2)散热与调节 方式:热辐射、传导、蒸发、加热食物与空气 调节: 外周血管扩张排汗呼吸2、发热特点 产热与散热不平衡,产热,散热 T3、发热是对热源刺激的应答反应(是恒温 动物在种系进化过程中行成的)。4、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不是单独的疾病) 。5、发热是有限度的(当体温上升到一定限 度时即停止,是体温调节中枢还保留调节功能, 发热时仍能调节)。6、T不一定都是发热(如热射病的体温升 高,是由于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湿度升高,机体 散热困难,导致体温升高,其产热并不增加,称 为体温过高)。7、意义 防御性反应T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8、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中 常见的一个病

3、理过程。由于它常出现于许多疾病 的早期,首先被人发现,而且发热程度与机体体 内病变有依赖关系,因此可把发热看作是疾病的 信号和用于判断病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临床表 现。二、体温过高和生理性体温增高生理性T 妊娠期 体 剧烈活动 温 应激 升 病理性T 发热:(fever)调节 高 性T以适应上移的 体温调定点(调定点 上移)。过热:(hyperthermia) 被动性T,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调定点未移动)。1、体温过高指动物在重役、剧烈运动或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和 环境气温过高时出现的一种暂时性T。 这种现象不称为发热,而称为T过高,或过热。(调 定点未移动)。2、生理性T1)运动性T T可超过常

4、温度23,是肌肉运 动产热,散热不适应 T。 是生理反应。2)应激性T在应激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基础 代谢率升高 T3、病理性T 发热概念 发 热 的 原 因热原刺激物凡能引起机体发热或 含致热成分的物质(即致热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 作用下,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 )的细胞。发热激活物能激活内生性致热原 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一、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有外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内 产物。(一)外生性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大多是病原微生物,即 传染性致热原。1、细菌与毒素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菌体与代谢产物致热。G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菌体

5、,胞壁中的肽聚糖、脂多糖(内毒素)致热 。分枝氏菌:结核杆菌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多糖、蛋白质。2、病毒 病毒颗粒、血细胞凝集素。3、真菌 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4、螺旋体 溶血素、细胞毒素因子、内毒素样物 质。(二)体内产物非传染性致热原1、无菌性炎症因烧伤、创伤、手术、物理、化学、血管 闭塞引起的组织细胞坏死,蛋白质分解发 热。2、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 释放非 致热原性因子(淋巴因子) 发热。3、肿瘤性发热肿瘤坏死组织、肿瘤免疫反应、肿瘤组织 的高分子物质。4、化学药物性发热化学成分不同,引起发热机制也不同 。5、激素性发热甲亢 产热散热 T。 肾上腺素 体温调节兴奋中

6、枢,代谢散 热 T。6、神经性发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植物神经机能紊 乱。7、类固醇如睾丸酮中间代谢产物苯胆烷醇。二、内生性致热原(EP)是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在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释放的产物EP。有以 下几种。1、白细胞介素-1 (IL-1)产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 状细胞、肿瘤细胞。成分:多肽类物质分布:IL-1受体,分布于脑内,最大密度区 域位于最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面。2、肿瘤坏死因子(TNF)外生性致热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产生、释放TNF。3、干扰素(IFN)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产生:白细胞。4、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质 )产生:单

7、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 分泌 细胞因子诱导产生 内毒素、病毒 IL-1 TNF 血小板性因子发 热 的 发 生 机 制体温调节的中枢:视前区下丘脑 前部 POAH(高级中枢) 。延髓、脊髓 T调节整合T温信息(中级中枢)。 一、机制:调定点 set point学说T(发热)发热激活物 外生性致热原 体内产物 产热 散热 骨骼肌紧张 皮肤血管收缩 产EP细胞(单核细胞、 寒战 巨噬细胞等)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T调定点上移EP 发热介质 NaCa2 POAH cAMP 前列腺素E 二、中枢发热介质 EP 外周产生 血循 颅内巨噬细 胞 发热介质 POAHT T调定点改变 T正常(一)正调节介

8、质1、前列腺素E(PGE)明显引起发热,伴有改变代谢率,致热敏感点在 POAH。2、Na/Ca+2比值致热原 产EP细胞 EP Na+/Ca+2比值 调定点 上 T3、环磷酸腺苷 (cAMP)接近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是调节细胞机能和突触 传递的重要介质,在脑内含量高。 EP 脑脊液、下丘脑内cAMP,其浓度与T正相关。 EP POAH, Na+/Ca+2 cAMP T调定点上移 T(二)负调节介质动物T至42以上少见,证 明有自我限制的发热因素,防止 了体温过高引起脑细胞损伤,是 机体自我保护,自稳调节机制的 作用。负调节介质有:精氨酸加压 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 白-1能抑制发热。三、

9、发热的基本环节(一)EP的产生与释放三个步骤:激活发热激活物与产致热原细胞接触后 ,与细胞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蛋白质 合成过程。产生蛋白质合成后,在细胞内形成“致 热原前质分子”或关键酶 2小时 细胞内产生 E P释放EP 细胞膜转换酶/或释放酶 活化型EP 细胞外。可持续6小时,细胞死亡之后则停止,如白 细胞。(二)T调节中枢机能改变动物体温调定点正常设定值为 37左右。 体内外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 EP产生,释放血循颅内POAH 神经原 调定点上移释放介质(三)效应器的改变 EPPOAH调定点上移 相应温敏神经原发放冲动 中枢 调定点上移信息 血管运动中枢 交感神经效应器寒颤中枢

10、皮肤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肌肉寒颤、代谢加强,产热肝肾 分解代谢加强 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升高肾上腺、甲状腺等促进代谢加强 发 热 经 过 与 热 型一、发热经过 特点T、产热、散热,产热 占优势。T期 临床皮温、畏冷寒战、被毛粗乱, 精神沉郁、食欲呼吸、心跳加快,皮肤干燥,汗腺分泌。 (增热期) 经过内生性致热原通过介质 POAH的调定点上移 血液 温度低于 “调定点”温热感阈 值 产热,散热 T 高热期 特点:散热与产热在高于正常水平上保 持相对平衡,体温仍维持在高于(极热期) 正常水平上, T,产热,散热开始;即T上升到体温“调定点”的值(分解代谢,T1,基础代谢率增高13%)。临床:皮

11、温、眼结膜充血潮红、呼吸、心跳加快加强,胃肠蠕动,粪干,尿少特点:散热大于产热, T , 体温调定点返回正常 退热期 水平。临床:大汗(皮肤血管扩 张)、排尿,T渐渐正常,动物感到疲劳。二、热型 在发热过程中,将患病动物的体温按 一定时间记录下来,绘制成的曲线图,即 热型。 不同疾病引起的发热经过,体温曲线 常有一定的特殊型,或一定的变化。(一)按发热体温变化分1、稽留热(contiuned fever) 指持续高温几天不退,一昼夜体温变 动范围不超过1。如马传性胸膜肺炎、 犊牛副伤寒、猪瘟、犬瘟热等。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升高后一昼夜间的波动超过1以上, 而其低点没

12、有达到正常水平。如败血症、卡他 性肺炎、化脓性炎等。消耗热:一昼夜体温曲线的波动范围可超 过45,称为消耗热。如慢性或消耗性疾 病,脓毒症、严重肺结核等。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发热期和无热期较有规律地相互交替,间 歇时间较短并重复出现的一种热型。如马锥虫 病、焦虫病、马传染性贫血等。4、回归热(relapsing fever)发热期与无热期隔的时间较长,并且 无热期与发热期的出现时间大致相等。如 亚急性和慢性马传贫等。5、暂时热(ephemeral fever),也 称不定型热。体温升高,通常可持续到12小时或1 2天,体温升高达11.5或以上。是一 种短时发热。如分娩后、牛轻度消化障碍 、鼻疽菌素和结核菌素反应等。(二)按体温升降速度分渐退(lysis of fever):体温缓 慢下降,经数日恢复到正常值。缓发和缓退型:表现为体温上升 和退热速度均较缓和。如伤寒。骤退(crisis of fever):体温很 快下降或突然下降。骤发和骤退型:表现为体温上升 和退热速度均较快。如大叶性肺炎、 疟疾等。(三)按体温的高度分1、低热型:腋下或直肠温度不超过38。2、中热型:腋下或直肠温度为3839 。3、高热型:腋下或直肠温度为3941 。4、极热型:腋下或直肠温度在41以上。(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