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507491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3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细胞免疫检测及临床应用 新进展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一、红细胞免疫基本理论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一)概述n血液与免疫有密切联系。n本世纪初,Landsteiner采用免疫学方法在人类 红细胞与血液混合试验中发现了人类ABO血型 系统。认识到红细胞表面存在许多能与血清中 相应抗体凝集的抗原,如Mn,P型、Rn、 Lutheran、Lewis、Kell、Duffy、Kidd等。除 了目前所知数十种血型抗原外,红细胞还含有 不少其它抗原,这些抗原在异常情况下,可引

2、起对自身红细胞免疫应答产生抗体而导致红细 胞系统疾病,如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 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红细胞溶血等 。n由于红细胞免疫粘附理论的发现以及红 细胞免疫功能研究的逐渐深入,1981年 美国生殖免疫学家Siegel提出“红细胞免 疫系统”的概念,指出RBC是不可忽视 的免疫细胞,也象白细胞一样具有重要 的免疫功能,是完整机体免疫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这一理论提出刷新了人们对 RBC的认识只停留在CO2、O2呼吸载体 的概念上,开拓了免疫学的新领域。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n我国

3、在红细胞免疫研究工作始于1982年 。n1989年成立全国红细胞免疫研究协作组 。n1993年12月又成立了全国免疫学会基础 免疫委员会红细胞免疫专业学组。(二)红细胞免疫发展史n20世纪30年代,杜克(LH. Duke)首先发现锥 虫在抗血清及补体存在时,可粘附于人类RBC 上。nBrown和Broom:不同人的RBC对锥虫的粘附 能力高低不同。Brown本人的RBC对抗体调整 过的锥虫一直未能显示任何反应,但Broom的 RBC却有很强免疫粘附作用。因此他们比较了 52例各种疾病患者与26例正常人的RBC粘附活 性,发现两例TB病患者与1例风湿热患者粘附 能力降低。 n1953年:纳乐逊(

4、R.A.Nelson)观察体 内外梅毒螺旋体,型肺炎双球菌粘附 于灵长类动物(人、猴、狒狒等)的红 细胞和非灵长类动物血小板上,促进吞 噬现象。他用正常人RBC、WBC与相应 抗体致敏的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培养, 发现肺炎双球菌可粘附于正常人RBC表 面并被WBC吞噬,其吞噬率达60%,未 加抗体组(4%)和未加RBC组(18%) ,推测RBC膜存在免疫粘附受体,免疫 复合物同该受体结合可促进WBC的吞噬 作用。由此命名为免疫粘附现象( Immnme adhereru phenomenon)。 n1956年:Nelson又将肺炎球菌注入猿猴 体内,发现其绝大多数细菌粘附于RBC 上,认为灵长类动物

5、RBC的免疫粘附现 象起到对血中异物的清除及细菌的固定 作用,由此认为是宿主机体防御的一部 分。n1963年:尼雪俄考(K. Nishioka)证实 红细胞这种免疫粘附现象是通过人红细 胞膜C3受体来实现,现称C3受体为第一 补体受体(Ccomplement Receptor Typel, CR1)。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n70年代后期有关CR1的研究报道很多。n1980年弗尔龙(D.T.Teavon)从红细胞 膜上分离出CR1,研究CR1

6、的性质:分子 量19万25万,多态性膜糖蛋白,CR1总 数95%以上存在于RBC膜上,CR1除了存 在RBC膜上,还存在于多种细胞膜上如 多核WBC、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细 胞、肥大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nECR1在RBC膜上呈簇状分布。n1981年美国生殖免疫学家西格尔(I.Sigel)在 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n(1)RBC有多种免疫功能n(2)RBC可粘附胸腺细胞n(3)血清中存在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 预见了血清中存在红细胞免疫调节系统。n(4)RBC膜过氧化物酶活性与CR1活性有关。n(5)RBC有杀伤致病原的效应细胞样作用 推测RBC在阻止肿瘤细胞血行转移中有作用。n综上提出“红细

7、胞免疫学说”。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n1982年梅多夫(M, E, Medlf)体外证明RBC的 CR1和血浆中因子共同作用将粘附的免疫复 合物(Ic)中的C3b降介为C3dg,C3d而失去炎性 。n1982年郭峰证明(体外)RBC可粘附补体调理 过的酵母菌,并证明SLE,肿瘤患者红细胞免 疫粘附酵母菌的能力低下,该实验证明RBC可 直接粘附补体调理过的病原体。n1983年科娜康夫在猴血循环内注入免疫复合物 (IC),用同位素示踪,发现大多数IC很快与 红细胞结合,并迅速被运至肝、脾,在该特定 环境下,巨噬细胞膜上FC段受体比

8、RBC膜上 CR1活性强,使IC从红细胞膜上脱落而被吞噬 消毁RBC促吞噬作用。 n1984年西格费索(A.Sigfuson)通过体外美州 商陆素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发现加入自身 RBC可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培养液中IgG、 IgA量。n1985福斯里德(J.Forslid)在体外通过对比实 验证明红细胞促吞噬作用与红细胞CR1和SOD 酶活性有关。n1986年郭峰通过体外对比实验证明RBC可粘附 补体调整的各种肿瘤细胞,并证明肿瘤患者 RBC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下降,发现RBC可直 接粘附未经补体调理过的肿瘤细胞,其机理不 明。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 ;QQ:1318241189;Q

9、Q群:175569632n1992年刘景田等证实这种直接免疫粘附的机理 与红细胞膜上CR1和肿瘤细胞膜上C3b分子有关 ,肿瘤细胞膜上的补体来源于荷瘤小鼠的腹水 中,而荷瘤小鼠的腹水中确有少量补体物质的 存在。n1986年凯斯(L.Keyes)等发现人自身红细胞可 增加T细胞产生-干扰素。n1987年鲁杰利斯(M.T.Rugeles)发现自身红 细胞加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管中可增强原 发性和继发性特异抗体应答。n1987年郭峰通过体外对比实验证明血清中还存 在一种加热(5830)不灭活的红细胞免疫 粘附促进因子。 n1988年叶瑞拉(G.Yirella)通过体外抗淋巴细 胞功能相关抗原3(L

10、FA-3)单抗或CD2单抗 处理和不处理的红细胞对促进B细胞增殖和免 疫球蛋白的影响分析,认为红细胞的这种作用 是因CD58(LFA-3),CD59与T细胞的CD2分子 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推测是由于RBC促进T细 胞IL-2受体表达和增强对外源性IL-2应答的敏感 度所致,可能与增加B细胞生长因子或分化因 子有关。表达LFA-3的红细胞有利于激活T辅助 细胞。T辅助细胞接受第一信号(加工后的抗 原)刺激外,还接受第二信号通过LFA- 3/CD2相互作用。 n1988年万内利(J.R.Yannelli)在培养瓶 内加RBC可促进LAK细胞的产量和活性, RBC数与淋巴细胞数为100:1时IL-2

11、激活 的LAK细胞活力最大。通过单抗阻断实验 ,证明这种促进作用与细胞膜上LFA-3与 淋巴细胞膜CD2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n1988年威瑞拉(Vireal)用单抗标记法证明红 细胞膜有CR3。n1989年郭峰发现RBC和淋巴细胞或粒细胞可共 同围攻粘附各种肿瘤细胞。n1990年派考德(J.P.paceand)采用折痕标记 免疫电镜比较PMN和红细胞的CR1形态,发现 细胞细胞上几乎50%的CR1量3单位簇状分 布,而这种簇状分布在PMN不到15%。CR1的 这种簇状分布可使它与C3包被的IC结合位点呈 多价性,连接更为牢固。n1994年刘景田发现CR1免疫调节因子,其中包 括CR1免疫调节促

12、进因子和CR免疫调节抑制因 子。对粒细胞、淋巴细胞(主要指B淋巴细胞 )也有同样的调节作用。(三)红细胞的免疫物质n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是通过其免疫物质 实现的,红细胞的免疫物质主要为存在 于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现已发现 红细胞有许多与免疫有关的物质如CR1、 CR3、CD58、CD59、DAF,SOD酶等。 n红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的比较 免疫 细胞红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 胞K细 胞巨噬细 胞中性 粒细胞细胞数 /ML5.410921060.51060.31063.66106IgGFC受 体CR1免疫粘附免疫功能粘附提 呈 抗原等细胞 免疫体液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 免疫处理提 呈抗原调理吞

13、噬n1补体受体(CR1,CR3)n补体受体存在于不同种类的血细胞上, 不同的血细胞所具有的补体受体不同, 补体受体根据结合补体C3片段种类的不 同可分为CR1,CR2、CR3三类。nCR1是C3b、C4b的受体也是与红细胞免疫 粘附作用有关受体。nCR2是C3d的受体,C3d是C3b裂解的终末 产物。nCR3是iC3b的受体(是C3b受I因子,H因子 在CR1参与作用下形成的无活性C3b(iC3b )人类细胞上的补体受体 细细胞种类类 补补体受体类类型 CR1CR2 CR3 红细红细 胞 血小板 单单核-巨噬细细胞 嗜酸性粒细细胞 中性粒细细胞 肾肾小球上皮细细胞 B淋巴细细胞 NK细细胞 n

14、红细胞的补体受体主要是CR1,最近发现还有 CR3nCR1是一种单肽链糖蛋白,具有明显的多肽 性,有4个同种异型,其配体是C3b、iC3b、C4b 、iC4b均可结合于CR1,但C3b仅需少量即可发 生免疫粘附(约60个分子/细胞),而C4b则需 较大数量(2500个分子/细胞),才能发生 反应。niC3b也可结合于CR1,但结合程度较轻,它与 CR3型受体结合能力强。nCR1活性能被胰酶、糜蛋白酶、鞣酸、甲醛 、强酸、强碱所破坏,在PH6.77.3下最能发 挥其细胞免疫粘附作用。n血细胞中CR1数量:红细胞CR1与白细胞CR1 数比例21:1,红细胞膜上的CR1呈簇状分布, 在吞噬细胞上主要

15、呈散在分布,每簇约含2-15 个CR1,红细胞CR1总数与簇数和每簇中CR1单 体数高度相关。nCR1簇状分布优点:可使它与C3b包被的IC结 合位点呈多价性,连接更为牢固。n红细胞膜上的CR1总数比白细胞多。n红细胞对粘附C3b分子的抗原(如肿瘤细胞 、细菌等)的亲和力显著大于吞噬细胞,红细 胞在清除CIC致热原中占有重要地位。CR3:可 能具备对某些小抗原有吞噬,通过释放过氧化 酶对抗原加以消毁和可直接识别某些细菌有关 。n2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n为红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分子,是CD2的 天然配体,广泛分布于红细胞、T淋巴细 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等表面是由14KD和19KD二条单 链多肽和糖基组成的糖蛋白,分子量为 55-70KD。nCD2为T细胞分化抗原中最早出现的,胸 腺细胞时即出现,相当于OKT系统中 OKT11,CD4(即辅助T细胞)CD8(抑制 T细胞)细胞均存在此一分化抗原。nLFA-3作用:LFA-3与受体CD2结合后可传 递足以诱导T细胞增殖,淋巴因子分泌及 非MHC限制性细胞毒作用的跨膜信号, 使T细胞活化,分泌IL-2,IFN-r和表达IL- 2受体等,另外CD2/LFA-3在胸腺发生及 T、B细胞相互作用中均起作用。n因此,LF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