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敬不正从容中道自胜者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506508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弗敬不正从容中道自胜者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弗敬不正从容中道自胜者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弗敬不正从容中道自胜者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弗敬不正从容中道自胜者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敬不正从容中道自胜者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弗敬不正从容中道自胜者强从“因缘”说起作者:张辛来源:学习时报字数: 3862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精粹的、经典的、学术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 教养的结晶。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道、礼、和。道者,内在根据;礼 者,外在准则;和者,理想状态或最终目的。率性(遵循天性、天道)行之谓之 道,各行其道谓之礼,各得其所谓之和。道、礼、和三字包罗万事万象,大到宇 宙天体, 中到人类社会,小到人类个体生命以至于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概莫能外。 三字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一个基本由儒 道释三家共同创造的伟大理论体系。 国学的主要构成也是三个字:经、传、子。经者,文

2、本、元典,易书 诗礼春秋是也;传,解释、注释文本、元典者也,诸如礼记左 传公羊谷梁之类;子,实践、落实文本或元典者,诸如论语孟 子孝经等。子以孔子为首,包括老子、庄子、孟子等先秦诸子,以至汉代 董子之流,佛教最后参入。 佛教是以子, 即释子的身份参与到中华经典理论大体系中来的,于是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缘文化即其中不可或缺而颇具特色的一部分。 佛教认为,世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而生”,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万事万象都处于因果关系之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这就是法华经方信 品 所谓“佛种从缘起”。 而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成变化既有其主要或直接原因, 也有促成其生成变化的辅助原因或条件

3、, 前者即所谓“因”,后者即所谓“缘”。 因缘是形成事物,引发认识,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 涅槃经师 子吼菩萨品曰:“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成佛虽因佛性为正因,亦 须有缘因。”缘者缘助,能开发正因之性者即缘因。 故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 引僧肇语曰:“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因、缘二者互相联系,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因,为本(种), 为主,为正,固然重要,但缘是条件,是助力,同样不可或缺。道理很简单:佛 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因,是天然的,本生所有的。但正如种子 没有土壤、水分以及阳光等不会发芽生长一样,有因而不得其缘是无生无成无果 的。因此佛家

4、在强调因的同时特别注重缘的价值,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 灭”,“随处任缘”。 既然万事万物皆“因缘而生”,即依凭某种条件才得以存 在,并随条件变化而变化, 那么它就不具备质的规定和独立实体,即没有恒常自 在的主体, 故谓之“空”。 因而只有条件的存在和变化才是绝对的,事物本身的 存在与变化只是相对的。于是龙树中论观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 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强调中道是真正把握一切事物现象的实相 的方法和途径。 因缘说在古代中国生长发育, 并产生深刻影响。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特定 的天然根基和生态基础,在于中国本体文化的特质和传统。中国文化是道文化, 是人道、人本文化

5、, 重根,重本,重渊源,重祖宗,重传统。孔子后学告诉我们, “天地者,生之本,物之本;先祖者,类之本,人之本”。老子曰:“夫物 芸芸,各复归其根。”有根才有枝叶,有源才有流,有传统才有现代。庄子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而“天下万物发于根,始于母,原于雌”(庞朴语),故无论儒道皆大力倡 扬柔。柔是中华民族整体国民性格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柔 能生刚,柔能克刚”;主张“以濡弱谦下为表,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 庄子 ) 。 于是道家表现出了非凡的人生大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类之最适中最理想的行为是“为而不争”。 为,有所

6、作为。有所作为才有文化成果,才有文化财富的创造,才有人类生存发 展的物质保障。不争,才能减少文化成果的损失,实现文化积累。不争,才能避 免伤害,甚而赢得尊重,赢得自己的发展时间和空间,才能走向强大以至高大、 博大、悠久。中华文明之所以绵绵不绝,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 就在于知雄守雌, 在于“柔克”“自胜”, 中华民族不是“胜人”而是自胜的民 族。 于是道家、儒家殊途而同归,视“和”为终极目的或理想归宿。和者,天人 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也。然而“和”毕竟只是理想,争则是客观甚至永久 的存在。如何实现理想状态,即和谐?或曰实现理想的途径或方式是什么?儒、 道之答案各不相同。 道家偏

7、向消极,主张“无为自化”,众所周知,不必赘言。在这里,儒家则 彰显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张扬人类所独具的品性:教养,强调“中庸”,主 张“从容中道”。从即忠,容即恕,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庸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者,适中之谓。“庸者,用也,常也”。用 者,用中,以适中的方式做事;常者,常规,常态,常行。我们祖先以适中的方 式做事成就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成就了中国人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 中庸有两大标本: 上天和祖先。 于是中庸内涵和基本表现形态只是两个字:序与 和。上天宇宙既是严整的秩序, 更是圆满的和谐, 序与和是上天宇宙运行的大准 则。于是我们祖先“则天”,“

8、率性”,“承天之道而理人之情”,以此准则来 规划和安排中国社会,于是成就了“礼仪之邦”,成就了独树一帜的礼乐文化。 故二程说:“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一个序,一个和,二字含蓄多少义 理。” “礼者,人道之极(准则)也”(荀子)。礼是入道、行道的保障,即 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礼别异”。 礼的指标是实现秩序, 礼的起点或前提则是分。 人类社会的发 展就是不断分别、 分理、分化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分化混沌, 告别愚昧, 战胜野蛮,然后步入文明, 走向自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三大分别、分理、 分化的基础工程, 即天人之分、 人人之分和个体生命的身心之分

9、之上。这三大基 础工程决定了人类群体的三大主体行为:如何对待上天、 如何对待他人、 如何对 待自己。这三大主体行为造就了人类的三大主体文化:物质文化、 社会文化和精 神文化。而天人、人人和个体身心这三大关系实即三大因缘,彼此依存,相辅相 成。 “礼本于仁”。 仁是实施三大主体行为, 处理三大基本关系, 并使之达到理 想状态,即和谐的最高准则和最适中手段、最有效方式。 于是成为“人之为人的 最高标准”(冯友兰语)。“仁者爱人”,仁的基础内涵是爱,即所谓“亲亲之 谓仁”。但爱并非仁的主要内涵,爱属自然,是天性,是本能,是感性的,有等 差,有时限,讲占有,可拒绝。爱是上天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

10、。 “仁”的主要内涵是敬, 即孔子所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敬是教养,是理性的,平等的、无时限,重分享,是互相的,并不可拒绝。故孔子 曰:“无敬何以别(犬马)乎?”敬乃是处理天人、人人(包括民族与民族,国 与国之关系)及身心三大关系的要津。 于是孔子曰:“礼主敬。”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易离卦曰:“敬之无咎。”左传曰:“敬,礼之舆也。”庄子曰: “敬中以达彼。 ”坛经 曰:“内调心性, 外敬他人, 是自皈依也。 ”二程曰: “人道以敬为本。”朱子曰:“敬是圣门第一义。”王夫之则径称:“敬,礼之 神也。”当然爱不可或缺,因为爱是天性。无爱则无敬,无敬则无所谓爱,“爱

11、而无敬,兽畜之也”。所以爱和敬实际也是一种因缘。依佛家言爱即因, 敬即缘, 相辅相成。有真因才有正果,有爱无敬,不成正果。 故孔子说:“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由爱而敬,或曰由爱提升到敬,才谓 之“中”,才合适,才到位,才符合礼的规范,也才能最终实施好三大行为,处 理好三大关系。敬有二义:一是忠, 即孔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二是恕,即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由正面,主动、积极地处理 三大关系即忠,由侧面,被动、消极地处理三大关系即恕。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 灵,就是因为人类有张有弛,有进有止,有作有息,可以动静相得,刚柔互济。 人类既需要主动、积极,也需要被动、消极。

12、而当今人类所忽视的恰恰是后者, 这就是所谓物化,准确地说动物化的最主要表现。 总之,中国文化或国学归根到底是三个字:道、礼、和。这三字彼此关联, 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道是因,礼是缘,和则是果。 道,有天道、地道、人道等。中国文化所重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 所以道也”(庄子)。由此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质:重人道,人本。 礼记说:“人道,政为大。”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特别引用了孔子所 说“政者, 正也”。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 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文素养及 其执政效果。然而何以正?答案只有上揭四字:“弗敬不正”。所谓敬,无非有 三:“尊天”(墨子语,即董仲舒所谓“崇本”),互敬(人与人,

13、国与国,民 族与民族),自重。三者是为人、为政、立国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正道。对 上天大自然,对他人,对人民群众,对自己个体生命不敬,就是人品不正,民风 不正,党风不正等等,一句话,就是不正道。结果只能是自然生态恶化;只能是 失信于人,激化社会及民族矛盾; 只能是身心不和, 生命失常。只有尊天、互敬、 自重才能提升境界,提高修养,进而改良执政效果,政通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永保中华文明之道通达和长远。 中庸曰:“从容中道,圣人也。”从,信从、服从,即忠;容,宽容、 理解,即恕。善者从,不善者容。忠恕是人生修养的极致,只有忠恕,才能达到 生命的理想境界,社会关系、天人关系才能实现理想状态。对天,对人,对自身 个体生命有忠有恕,就可以实现三大和谐,即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和身心和谐。 费孝通先生生前最后发表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 六字令”,体现出的正是中华民族的大胸怀、大境界和大智慧、大教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