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安庆师范学院这座古老学府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506476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127 大小:27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言:在安庆师范学院这座古老学府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引言:在安庆师范学院这座古老学府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引言:在安庆师范学院这座古老学府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引言:在安庆师范学院这座古老学府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引言:在安庆师范学院这座古老学府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引言:在安庆师范学院这座古老学府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言:在安庆师范学院这座古老学府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序赵晓和当朱守良部长把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书稿交给我的时候,一见题目便有种欣喜的感觉,这是他和宣传部的几位同志继去年十二月份出版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这在学术界目前可是一个尚未有人涉猎的领域。读完书稿,我觉得这本书浸润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它记载了安庆师范学院历史沿革,展示了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文化的辉煌,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启迪的价值。这本书集中研究了从安徽省省学敬敷书院到安徽大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安徽陆军学堂、安徽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的四十四位代表性人物,他们都是当时的著名教育家、知名学者和革命家。这些人物具体分为教育管理者、执教者和优秀学子三个

2、部分,教育管理者中有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著名革命家徐锡麟,著名法学家光明甫,著名教育家王星拱,数学大师何鲁,著名文史学者刘文典、杨亮功,著名经济学家陶因等;执教者中有著名文学家郁达夫、苏雪林、朱湘、冯沅君、苏曼殊、许杰,桐城派末期大师姚永朴,著名学者陈望道,著名经学家周予同,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著名化学家丁绪贤等;优秀学子中有一代国画宗师黄宾虹,汉藏语言学界的一代巨擘邢公畹,著名革命家柏文蔚、熊成基、方振武、倪映典,著名教育家房秩五等。真可以说是群星璀璨! 在安徽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 居然有如此众多的名流学者先后来此传道授业,杏林春雨润育了无数笃学报国之士,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

3、用。我在进安庆师范学院工作以前, 长期在安庆市工作 , 对皖江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特别是对安庆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安徽高等教育的源头比较熟悉,自以为对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比较了解。读完这部书稿后,我才知道,我对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不够系统,还有更多的名流大师、哲人、智者、志士为我所不知晓。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迄今研究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的一本最为系统的著作。它填补了皖江乃至安徽高等教育历史人物研究的空白,不仅是皖江教育文化的一部力作,也是安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拓展了皖江地域文化的研究领域,丰富了皖江地域文化的研究

4、内容。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在安徽省原省会安庆展现的。清末,安徽省省学敬敷书院改为安徽大学堂,后历经了安徽高等学堂、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安徽大学和国立安徽大学等不同时期。她的发展变迁与安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安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密不可分。 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是皖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堪称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姊妹篇。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对拓展皖江文化的研究范围和寻求皖江文化的整体特征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除了研究方面的价值,这本书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书中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客观、真实、生动,翻开它,你会觉得这些人物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的

5、音容笑貌,他们的一言一行,似乎一点也不曾远去。在不经意间,你就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服务经济、重视道德教育、引领社会风尚的诸多理念以及特有的人文品格、人格魅力、教学情怀和教学智慧。这些理念和精神在今天不但不显得过时,反而愈发闪光。当前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尊师重教、强化师德教育的今天,弘扬他们的精神理念,无疑能够给予安徽高等教育乃至安徽教育界的管理者、广大教师、莘莘学子无穷的启迪和激励。这对我省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这本书可以说是教育界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学风校风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它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

6、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我很感谢作者为安庆师院校史研究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所做出的突出成绩。众所周知,安庆师范学院是由清末安徽省学敬敷书院发展演变而来,她的变迁历史实际上就是皖江和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 朱守良等几位同志从2003 年初就开始致力于研究校史,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及浩繁的文献,挖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再现了众多校史人物光彩而动人的面目,使校史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境界。 他们把形成的稿件通过校报 “百年校魂” 栏目刊登, 并且在人民政协报、 新安晚报、江淮时报等重要媒体上刊登多篇,既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也达到了宣传学校的效果。在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充分彰显校史人物身上所蕴涵的“

7、爱国、爱教、爱校、爱学、爱民”等精神,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了以“百年校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他们的教学项目 “大学生德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安徽省 2005年教学成果三等奖; 他们的研究论文在中国高教研究、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研究著作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2005 年 12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在,他们集中而系统地研究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的研究著作又要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我祝愿他们,也真心希望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继续以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去探索学术,我期盼着更多的学者对校史、对皖江文化、对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开展更深的研究,取得更多的成果

8、。二六年九月十八日(作者系安庆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赵晓和)卷首语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溯源从省学敬敷书院到国立安徽大学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安庆,其独特的文化现象连接着这个城市的血脉。影响全国文坛长达200余年的“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著名的徽班进京也是从安庆开始的,还有将地方小调演唱成我国四大地方戏的“黄梅戏”。另个一脉相通的文化节点是1652 年开始创办的敬敷书院,演变发展为安徽早期的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为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罕见的发展现象。晨曦初露古老书院里的历史原声清顺治九年( 1652 年) ,当时

9、清王朝的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日芃为兴教办学,以个人名义捐银2000两,创办了一所书院,并以李的名号命名为“培原书院”,定址在安庆城内同安岭(今龙山路市中医院北边军招附近)。雍正十一年( 1733 年) ,清廷下令各省在省城设立一个大书院,办学经费有藩库(省财政)拨给。乾隆元年( 1736 年) ,清廷再次下旨,进一步明确省城的大书院其地位相当于“古侯国之学”。依照这道谕旨,清朝政府把大书院当成高等教育机构。这时,以个人名号命名的“培原书院”便改作“敬敷书院” 。 “敬敷”一词,语出尚书?舜典 ,意为恭敬地布施教化。“敬敷书院”当时成为清代安徽旧式教育的最高学府“省学”和教育的标志,名闻遐迩。此后的

10、敬敷书院均由官府操办。历任巡抚及其他主要官员均兼任书院的主讲。书院的山长 (校长)由巡抚亲自聘定。山长同时总领书院事务。据安庆市志载,先后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著名学者有刘大櫆、全祖望、姚鼐、王宽吾等。桐城派大师姚鼐于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三年、嘉庆六年至十年两度主持敬敷书院,前后达14 年,在这里写下了仪郑堂记 、 庐州府治序等许多文章。1853年太平军攻占安庆后, 和清军有过数次惨烈的城池争夺战,给城内带来巨大劫难。 1861 年太平军失败,安徽省巡抚衙门迁回安庆时,城内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同安岭的敬敷书院也“悉数毁于兵燹” 。同治元年( 1862 年) ,两江总督曾国藩将书院移建于姚家口西街(

11、今孝肃路西段安庆电视台附近) 。由于当时书院地盘较小,适应不了省学的要求,清朝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奉命在北城门外柏子桥广植树木,营建校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暮春,新校舍落成,敬敷书院移迁到现在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址上,由此揭开了这块土地百年育人的序幕。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年) ,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城大书院改为省大学堂。由此,兴办时间达 250 年的敬敷书院于 1901 年冬停办, 以全部校产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 成为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掀开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崭新的一页。风雨流变江淮名士高擎新学火薪从 1902 年

12、到 1926 年,安庆北门外的这块校园成为安徽近代军事教育、女子职业教育、法政教育的重要基地。兴办武备学堂是晚清洋务派官僚培养新式军事人才的学校。安徽武备学堂筹办于1898 年,1899年首批招受新生40 人,安庆知府兼学堂总办。由于敬敷书院地势开阔,是演兵练武的好场所,1901年,巡抚随即将大学堂迁入城内。1902年 6 月,武备学堂由城内迁到敬敷书院。迁到现址不久,武备学堂即从社会上公开招考有志于军事的青年知识分子入学。一时间青年有志之士纷纷应征,一大批热血青年在菱湖之滨接受新式军事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反对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思想。1905年秋,武备学堂停办。次年 11 月,安徽巡抚将安徽武

13、备学堂改为安徽陆军小学堂。徐锡麟任总监督,1907年 7月,徐锡麟刺杀恩铭,发动了震动全国的安庆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大批出身武备学堂的军官们继承了徐的遗志,终于将胜利的旗帜插遍了江淮大地。1917 年,安徽省教育厅在这块校址上开办了“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这是安徽省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首任校长为刘世杰。由于发生军阀侵入校园强暴师生的事件,1919年冬,蚕桑讲习所与城内的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互换校址。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民国时期安徽大学创立前唯一经中央政府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其前身为1912 年创办的私立江淮大学。 1915 年改为公立。1920 年,安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14、、法学家,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国民党左派著名领导人光明甫就任法专校长。法专分文、法两学院。法学院有政治、经济、法律三系。这是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分科大学。 1924 年, 正值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光明甫参加了国共两党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他的领导下,法专革命思想广为传播,进步势力蓬勃发展,1926年 1 月,中国共产党安徽法专支部成立,这是安徽省高校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同年秋冬,光明甫遭到蒋介石通缉,省立法专学校停办。从 1902 年到、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师生员工积极投身滚滚的革命洪流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抗日名将方振武、焚烧英国鸦片

15、的将军柏文蔚、马炮营起义领袖熊成基、范传甲,广州起义烈士、上将倪映典,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中的石德宽、程良,志士史沛然、张劲夫等,都是从安庆师范学院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高迈的品格、智慧和爱国爱民精神延续构成了学校的魂魄,生生不息,渗透于古老的校园。寒暑迭递名流硕儒会集竞展风流1928年到 1949年冬,省立安徽大学和国立安徽大学先后建成,一大批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聚会在这座古老的校园,使省立、国立安徽大学成为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1921年 9 月,省内外一些皖籍著名学者,向当时的安徽省长许世英建议创办安徽大学,经过近七年的筹建, 1928 年 2 月,省立安徽大学终于落成(现安

16、庆师范学院校址), 设有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十多个系。当时校园面积很大,并有农场两处。从28 年到 38 年这十年是学校全盛时期,这里先后曾汇集教授、副教授191 人。1938年 5 月,日寇攻占安庆, 安大被迫停办, 部分学生借读于武汉大学, 部分教师撤至四川重庆。抗战胜利后,皖籍知名人士和广大青年学生恢复安徽大学的呼吁日益高涨。1946 年 1 月 25 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决定由朱光潜、陶因、杨亮功、程演生等12 人组成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 5 月初,筹委会迁到安庆, 6 月底接收了省立安大的校舍。 1946 年 11 月,国立安大正式成立。设有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四院13 个系,教职工达300 多人,学生1200多人。这座古老的学府曾享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暨南、同济”之誉。在现代中国文学家词典中载有 404 名著名的文学家,其中有6 位曾在这座校园讲学执教。在解放前半个多世纪里,这块土地集聚了全国各地名流先贤,翻译天演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