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功分器设计及测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504437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波功分器设计及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微波功分器设计及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微波功分器设计及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微波功分器设计及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微波功分器设计及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波功分器设计及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波功分器设计及测试(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波功分器测试 主要内容p 微带功分器介绍p Wilkinson功分器ADS仿真p 微波功分器的测试功率分配器功率分配器(简称功分器)和耦合器是无源微波部件,是现代微波集成电路中一类不可缺少的无源元件,用以完成功率分配或功率组合。在功率分配器中,一个输入信号被分成两个或多个较小的功率信号。耦合器可以是有耗或无耗三端口器件,或者是四端口器件。三端口网络采用T型结和其他功分形式,而四端口网络采用定向耦合和混合网络形式。p 微波功分器在现代微波通信系统中的作用p 微波功分器在现代微波通信系统中的作用功率分配器微带结构集总参数结构波导结构n 频率范围:分配器的工作频率n 承受功率:分配器/合成器所能承

2、受的最大功率n 功率分配比:主路到支路的功率分配比n 插入损耗:输入输出间由于传输线(如微带线)的介质或导体不理想等因素,考虑输入端的驻波比所带来的损耗n 驻波比:每个端口的电压驻波比n 隔离度:支路端口间的隔离程度功率分配器技术指标Wilkinson功分器基本原理端口2和端口3之 间相位差为0 度。信号从端口1输入,分成两路分别从端口2和端口3输 出。Wilkinson功分器的计算公式 : Wilkinson功分器原理Wilkinson功分器原理n P2,P3分别为端口2和端口3的输出功率,k为功率分配比 ,若k=1,即P2=P3,功率分配为等分,则有下式:以端口为50的系统为例:则ZC2Z

3、C370.7,R100。 威尔金森功分器的设计与仿真频率范围:0.9-1.1GHz 频带内输入端口的回波损耗:S11-3.1dB, S31-3.1dB 隔离度:S32Update Optimization Values,以保存优化后的变量值。(8)优化仿真 在工具栏单击“Deactive or Active”控件 ,然后单击Optim控 件和Goal控件,然后再进行仿真,此时即为优化后结构的仿真结果。优化仿真结果22(9)功分器的版图生成n 在工具栏单击“Deactive or Active”控件 ,然后单击Optim控 件、4个Goal控件3个“地”、三个“Term”,“SP”控件,使它们失

4、效, 就不会出现在所生成的版图中。n 执行菜单命令【Layout】-【Generate/Update Layout】,弹出一 个设置对话框,这里应用其默认设置,直接单击OK。n 在版图窗口执行菜单命令【Momentum】-【Substrate】-【Update From Schematic】,将原理图的基板和微带参数更新到版图中。n 在版图窗口执行菜单命令【Momentum】-【Substrate】-【 Creat/Modify】,可以查看和修改基板和微带的基本参数。(10)功分器的版图仿真n 在版图窗口执行菜单命令【Insert】-【Port】,弹出port对话框。在 功分器版图中插入三个端

5、口,分别于端口1、端口2、端口3相连。版图仿真结果作业: 设计一微带结构的威尔金森功分器,指标要求: 中心频率:2.45GHz 带宽:60MHz 频带内输入端口的回波损耗:S11-3.1dB, S31-3.1dB 隔离度:S32-25dB板材参数: H:基板厚度(1.5 mm), Er:基板相对介电常数(2.65) Mur:磁导率(1), Cond:金属电导率 (5.88E+7) Hu:封装高度(1.0e+33 mm), T:金属层厚度(0.035 mm) TanD:损耗角正切(1e-4), Roungh:表面粗糙度(0 mm) 报告要求: (1)叙述威尔金森功分器原理; (2)给出功分器的原

6、理图和版图; (3)给出原理图和版图仿真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p 微波功分器的测试n微波网络分析仪的使用 n微带功分器的隔离度的测试 n微带功分器入输出反射系数的测试 n微带功分器插入损耗的测试微带功分器的测试微带功分器的测试微带功分器的测试微带功分器的测试测试框图 被测功分器网络分析仪微带功分器的测试微带功分器的测试250MHz300350MHz400MHz3GHzS11(dB)s21(dB)s31(dB)s23(dB)实验报告要求实 验 报 告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 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 一、实验项目名称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器材 五、实验步骤 六、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七、实验结论 八、总结及心得体会(包含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