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设计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497228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建筑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地建筑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地建筑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地建筑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地建筑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地建筑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建筑设计(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地建筑的形态问题什么是山地?山地建筑?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 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山地建筑属于建筑形态的一种,是结合山地地 貌特征,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取得错落 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建 筑形态。坡度在10%以上时,属于陡坡地,建筑群布置 将受地形高差限制,建筑内设有阶梯,该范围内 建筑则属于山地建筑设计范畴。1.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山地环境限制了建筑水平方向的延伸自由度 ,但却为垂直方向的流线组织、空间组合创造了 有利条件。(1)减少接地保护地形地貌 “借天不借地”,尽量减少对现有地形环境的干预。 如干阑式建筑、吊脚楼

2、、悬挑等。(2)不定基面体现山地特色 基面:建筑入口层面或与较大面积的室外场地发 生联系的建筑层面。 底面:建筑与基地的接触层面。平地建筑,基面=底面,多为首层; 山地建筑,二者常分离或有多个基面。“天平地不平”,多个基面。 以错层、掉层、吊脚等形式与山体地表发生关系 。(3)山屋共融与环境的协调山有山势,建筑形体有自身趋势,后者要顺应 前者,根据山势,确定建筑形体或平缓、或上升 、或零碎、或整体的走势。2.山地建筑的接地形态接地形态概括了山地建筑与自然基面(山体 表面)的相互关系,表现了山地建筑克服地形障 碍获取使用空间的不同形态模式。(1)地下式 建筑形体位于地表以内。有利于保护地形和 自

3、然植被,节能。如窑洞建筑。(2)地表式 建筑底面与山体地表直接接触。倾斜型 由勒脚砌出水平基面 错层式 阶梯型 掉层式跌落式退台式倾斜型 由勒脚砌出水平基面 错层式 掉层式阶梯型 跌落式退台式跌落式(3)架空式 建筑底面与山体地表完全或局部脱离。架空型 吊脚型架空型 架空式 吊脚型3.山地建筑的形体表现建筑形体与山地环境的不同关系。(1)融入型 建筑形体“小”、“散”、“隐”,化整为零、分散 布置;建筑肌理与植被、山石、水流等山地肌理 相融合。(2)共构型 建筑与山体共同组合,塑造符合山地环境的新 景观。建筑形体的聚合、轮廓线的处理等要以山 体走势为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强化对地貌特征

4、的表现。(2)共构型 建筑与山体共同组合,塑造符合山地环境的新 景观。建筑形体的聚合、轮廓线的处理等要以山 体走势为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强化对地貌特征的表现。(3)超越型 建筑形体强调自身的功能与形式秩序,同时结 合山地环境。 4.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1)线网联系型 以道路、连廊等作为建筑空间骨架,组织起 相对独立的各个功能空间。各功能空间布局自由,对地形适应能力较强 。4.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1)线网联系型 以道路、连廊等作为建筑空间骨架,组织起 相对独立的各个功能空间。各功能空间布局自由,对地形适应能力较强 。(2)踏步主轴型 以垂直于等高线的大踏步、道路作为“脊梁”, 串联起各个组成部分。大踏步起功能联系与垂直联系作用。(3)层台组合型 根据地形,建立若干个平台,组成高低变化 的空间体系。需特别注意把握整体性。(4)空间主从型 以一个主体空间为核心,其他部分环绕周围 与之相联系,形成的山地建筑具有强烈的向心性 与凝聚力,主次分明。(5)空间穿插型 细部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