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487385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 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 发展,即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掌握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对文化的贡献,以及孟子、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及其与汉武 帝实现

2、大一统之间的关系;宋明理学;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建议在学习中将本专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的政治、经济专题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从而 形成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认识;还可以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从熟悉的有关名篇佳作入手, 更好地理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更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关注 社会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深远博大的影响。学习中应贯穿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合作交流。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内容识记理解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百家争鸣” 的局面主要思想流 派及主要代 表“百家争鸣” 的原因和意 义分析图文材 料 概括归纳知 识 史论结合“百家争鸣” 是

3、时代的需要孔子及儒学 的勃兴孔子在思想 文化教育方 面的主要成 就孔子“仁” 的思想 孔子的教育 思想阐释历史 联系现实以祖国的历史 文化而自豪战国时期儒 家代表孟子、荀子 的主要思想 主张孟子的“性 善论”和荀 子的“性恶 论”分析儒 家思想 的形成 原因, 总结儒 家思想 的形成 过程, 探究儒 家思想 的深远 影响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以人为本的精 神境界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目标内容用心 爱心 专心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 课时。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

4、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及儒学的勃兴,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 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建议多采 用史料教学法,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也可向学生初步传授历史研 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引言是由图画与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的。 孔子讲学图体现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 风采。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 重大影响。两部分内

5、容旨在说明: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同时, 孔子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孔子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建议教师将图画和文字内容作为 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问题一: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 ,你从中可以获得哪 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家思想的历 史地位如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材首先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用心 爱心 专心会原因,接着简单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 史意义。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

6、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 ,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 (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 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

7、,在经济上,井田 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 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 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 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 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 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 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 从“

8、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 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 ,了解“子”与“夫子”称 呼的由来。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 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一定的思 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 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 “百家争鸣”的主

9、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 ,又名道德经 。老子提出的“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 本源叫做“道” , “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如逍遥游等名篇。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 、 “非攻” 、 “尚贤” 、 “尚同” 。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官

10、无常贵,而民 无终贱” ,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见第二目“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和第三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后 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建议教师在本课内容教学完成后,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诸子百家的文章,和有关介绍诸子百 家的书籍,进一步了解各主要流派的思想主张,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形成对“百家争鸣” 历史现象较全面的认识。 (4)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用心 爱心 专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

11、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 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 ,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 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 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 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目“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 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教材首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接着讲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和 教

12、育思想。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 十二年(公元前 551 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 年)夏历二月 十八日,享年 73 岁。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学思之窗】中的孔子像。 孔子 3 岁丧父,17 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中的材料,了解孔子求教于老子的情况。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 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 55 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

13、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 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 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 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 礼 书 易 乐 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 ,即 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在论语 一书中, “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

14、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 ,即“克己 复礼为仁” ;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 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 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 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 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

15、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只要 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 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 、 “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 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 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 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建议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引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曲阜三孔”概念,使学生进 一步认识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世界上的影响,同时,也可借此培养学生

16、对历史文物的保 护意识。还可以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论语的有关篇目。另外,请学生 阅读【学思之窗】中孔子概括自己一生的名言,并解释其大意,教师指出这实际上是孔子对用心 爱心 专心自己精神历程的一个总结。参见问题解答部分。 第三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 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子的思想,接着介绍了荀子的思想。 (1)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 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 ,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 变成独夫民贼,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