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屈原的藉家及其美政理想的现代价值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9.78KB
约2页
文档ID:51484135
屈原的藉家及其美政理想的现代价值_第1页
1/2

1 屈原的藉家及其美政理想的制度设计黄震云司马迁写作的《屈原传》只说他是楚之同姓,不及故里,由此引发藉家之争长期以来流行的说法是屈原是湖北秭归人,关键依据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卷三十四的一段注释,说秭归因屈原姐姐闻原放逐亦来归,秭归就是姊归, 那里有屈原的田宅唐代的沈亚之《屈原外传》根据《江陵志》采用了这一说法但是,近年来,河南南阳、湖南汉寿、湖北江陵都主张是屈原故里,似乎构成无法调和的矛盾 仔细阅读这些主张的理由,我们发现, 资料都具有真实客观性,也确实与屈原有关出现争论的唯一原因是没有弄懂资料1997 年,我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楚辞通论》中发现和引用了《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中的资料:永康元年,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乡人图其形于屈原之庙我国历来有非常严格的庙堂制度,庙又称祖庙, 建庙的目的主要是关于功德孝道天子的庙宇叫太庙,天下都可以有,但是诸侯以下不行,只能建在自己的食采封地或者传统的居住地即故里,家庙不能建到别人的地上所以,屈原的故里应该是南阳人的一生可能多次搬家,因此家可以有多处,而经过或者短暂停留的地方会更多这样,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水经注》,屈原在秭归有田宅,流放归来居住等,表明那是屈原的家,但不是籍贯意义的故里。

秭归有屈原祠,祠主要作纪念用,不是后代意义的祠堂,与里籍无关汉代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说他“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同土的意思是同地,类似于同乡,说明屈原确实是南阳人屈原《抽思》说:“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也和南阳地区的地理方位也一致,又王逸《楚辞章句》卷四说:“屈原流放于江南之野 ”1流放的原则,一般与故里方向相反,或者从上游流放到下游,以明惩戒既然屈原向江南流放,那么他的故里就应在楚国的北方,南阳亦近是屈原的故里还有湖南巴陵县,湘阴县玉笥山,四川的归州等,有屈原宅等为证杜甫《最能行》 诗说:“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2说明巴陵和湘阴也曾是屈原的家清《同治龙阳(今汉寿)县志》说:“龙阳为灵均(屈原字)落帆之浦”,遗迹有三闾大夫祠、屈家巷、天乙宫等,说明屈原在那里生活过,“落帆之浦”就是歇脚地至于江陵和秭归之争,只是古今行政区划名称问题,没有本质区别司马迁曾经思考过屈原的价值,指出推其志也, 与日月争光可也,历来也都得到人们认可可是屈原的志究竟指什么呢?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是屈原的美政理想屈原认为,治国理政首先是要对自己的位置权力有敬畏神圣的态度,也就是遵道祗敬、内心纯正,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淫游放肆。

还专门写了一篇《天问》,与上天直接对话,提出要正确地把握天人关系究竟什么是美政,如何实现?屈原认为,楚国要实现太平盛世那样的美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三皇五帝等先圣为榜样,主张“有德在位” , “以民为本”“均万民” 的“德政” ,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屈原实现美政的态度非常坚决: “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情愿脱下乌沙,绝尘而去第二,寻找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既遵道而得路” ,得路的前提是遵道,如何得道?首先是明道,其次是体道,最后行道 屈原认为找到路也不容易走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主张“举贤授能” 《离骚》说: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他希望统治者应该任人唯德唯才,1(汉)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岳麓书社1994 年, 115 页 2(清)彭定求等: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79 年, 2335 页2 即德才兼备第四,实行“法治”屈原始终认为,生命有限,一切都要抓紧时间临沉江前,他还写下《怀沙》告诉世人:“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法律昌明,是立法司法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公平正义,国家才会富强。

屈原主张的以民为本的公平正义就是他的理想的法治社会也许今天我们有一定文化的学者也可以想象出类似的或更好的美政理想, 但屈原在两千多年前努力奋斗的美政社会和设计的制度保障,无疑已经超越了时空同时,是建立在痛苦的生命体验的历程中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 “世幽昧以昡曜兮” ( 《离骚》) 屈原努力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有时还表现出狂狷的激烈心态:“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屈原坚定不移自己的信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更不愿意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 《离骚》) 屈原用全部的生命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屈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九章·桔颂》 ) ;同时,也要防止屈原批判过的沉滓的泛起和再生,通过制度设计保障美政理想的实现黄震云,信箱:hzhenyun@地址北京昌平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2249 13366479893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