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行为与模式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47799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行为与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传播行为与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传播行为与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传播行为与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传播行为与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行为与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行为与模式(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传播行为与模式研究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传播模式的研究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一、群体的特征及功能 “群体”: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则认为,所谓群体 ,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 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的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2、具有 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群体的功能:充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是个人信息来源 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与自我 实现的场所。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三项基本条 件: 1

2、、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 聚力的核心) 2、成员间的协作意愿 3、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 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一)群体意识与群体规范 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关于 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等方面的内容 。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其功能 是:(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 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形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 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 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 据。 凯利等人的“童子军”实验 (二)、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它使成 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

3、的或认可的反应。 趋同心理,心理学中又称“从众”心理,“遵从性”。 行为上分为真从众和权宜从众。 所罗门阿希的“线段试验”。 归因: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 ; 倾向于相信多数 ; 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 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 。 积极意义: 社会、群体、个人。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他的解 释是:一种共同的、集体冲动影响下的个人行 为。这是一种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 社会集合现象。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 的示意而非直接的说服来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 从事某种行为的说服技巧。 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 示

4、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 。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模仿多为 无理智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流言,是一种信源 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 三、群体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 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 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 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 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 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 ,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 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 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 的各种事件。 思考: 20082010年中国有哪

5、些群体性事件? 这些事件有什么传播特点? 这几年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媒体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如何应对群体性 事件?11.3 重庆大规模罢运 11.10 海南三亚出租车罢运 11.10 甘肃永登县出租车集体罢运 11.20 广东汕头出租车停运 11.24 湖南洪江市出租车集体罢运甘肃陇南事件陇南官方称,在此次事件中,共有110间房屋、22辆 汽车被砸烧,74名武警、民警、记者受伤,刑事拘留30 名不法分子。 贵州6.28瓮安事件湖北石首“6.17”事件湖北巴东邓玉娇案2010年群体性事件 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谢家村征地案 江苏邳州市拆迁案 海南临高县博厚镇龙富村群众集体到省政府上访 浙江省

6、瑞安市塘下镇冲击仪表厂案 岳阳市开发区围堵美特瑞电子厂案 安徽太和李兴镇近百人参与宗族势力持械斗殴案 云南广南县坝美镇八达村蔗农围攻冠桂糖业公司 案 昆明市五华区城管和民众冲突案 四川省内江市“特警抢尸”事件第二节:组织传播 组织 组织传播 组织内传播 组织外传播一、组织 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 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 组织具有以下的结构特点:(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类型: 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综合性 组织等。组织和群体的差异 1、从形成的途径来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而组织则是基于某种社

7、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 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 2、从成员的互动来看,在群体中,其成员的互 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 不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在组织中,成员 的互动是严格按照成文的规章制度进行的,且执 行严格。 3、从结构以及层次来看,群体在结构上显得松 散;而组织则具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 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二、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为达成适应内外环境的目标而进 行的讯息传递与理解的互动活动。 包含的具体内容有:(1)组织传播产生在一复杂 开放的系统中,此一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会互相 影响;(2) 组织传播涉及讯息传递的流程、方向 、目的与使用之媒介;(3) 组织传

8、播牵涉到人的 态度、感情、关系与技巧。 组织传播的功能: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 、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 的联系。 三、组织内传播横向传播正式渠道 下行传播纵向传播上行传播 渠道人际传播非正式渠道 群体传播网络传播组织内传播 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 、职务、岗位以及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 内流通的过程。主要包括组织内部各系统间的信 息交流,遵循权力、等级等原则。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是指越过组织内的权 力等级和制度限制,自由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信 息传播通道。非正式渠道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平行、双 向的。 (2)、信息内容

9、广泛且富人情味 。 作用:(1)、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 (2)、缓释组织内部的冲突。(3)、有 助于组织的成功决策。(4)、组织内传播 的非正式渠道能够提高组织传播效率。 四、组织外传播 输入:组织从环境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手 段,一般包括人力、物质、信息三个方面。如 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 、POS(销售数据系统)等等。 输出:组织将从外部环境中得到的材料,加工做 成产品后,又送回到环境中去。其中,宣传活动 就是组织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 输出活动,主要包括: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 业标识系统(CIS)宣传等等。 第三节:传播模式的研究 对传播过程

10、的考察 传播模式 传播的经典模式一、传播过程 施拉姆: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 讯息(message) 编码者(encoder) 渠道(channel 解码者(decoder) 接受者(receiver) 反馈(feedback) 噪音(noise)二、传播模式 模式:对客观世界理论化、简约化的一种 表达方式。 模式的功能:组织、预测、启发、测量 模式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模式的评价标准:普遍性、启发性、重要 性、准确性、原创性、简约度和真实性。三、传播的经典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模式

11、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 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 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 “5W”模式。 大众传播学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 “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 分析”,由此发展而来。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 动是直线的、单向的。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 ,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 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优点:“噪音”概念 的引入 。缺点:直线传播模 式。噪音: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克服噪音的办法: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有效信息传

12、播信息 冗余(重复的信息)三、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提出:1954年 施拉姆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创新: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信息会产 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 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 的相互转化。 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适用于 人际传播中,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四、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 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德弗勒的这一模式主要的描述目标是美国 的大众传播系统,其目的是要揭示大众传 播与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这一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那些直接受到国 家、政府

13、或政党的控制和指导的大众传播 。五、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基本观点: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 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 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 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 意义: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 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 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 框架中去把握。 六、马莱兹克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 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在一 个包含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各种社会作用力相互集结 、相互作用的“场”中,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 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 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 七、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特点: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 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