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45)《定风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70780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45)《定风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导学案(45)《定风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学案(45)《定风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45)《定风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45)主备课人:邓玲玲审定人:王云兰时间: 2015.5.20 课题: 定风波【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邈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课时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邈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课时难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前人评苏词四库全书提要 :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自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语:“

2、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胡寅酒边词序 : “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许昂霄词综偶评 : “子瞻自评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唯词亦然。”(二)解释词义已而:吟啸:料峭:萧瑟:也无风雨也无晴:二、合作探究(一)品味语言,鉴赏形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二)联系上下阙,谈谈你对“一蓑烟雨任平生”“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含义的理解。(三)在定风波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样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当堂训练1、文学常识填空苏轼,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 号, 眉山人。与父、弟合称“三苏” 。死后追谥。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之一。代表作有前后喜雨亭记和石钟山记等。其词开一派先河, 对后世影响极大。词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张耒、晁补之。2、 定风波通过写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而“”一句更是表现了词人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无

4、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3、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四、学后反思【高一语文】定风波参考答案(二)解释词义已而:不久,过一会儿。吟啸:吟咏长啸。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向来:刚才。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

5、有差别。二、 (一)课时详解 27 页问题探究1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本指“蓑衣” ,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强调不借助于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的旅程。“任” ,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指刚才遇到大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乐,一语双关。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

6、此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的。(三)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一次出游途中遇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没有区别。作者实际上以自然风雨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三、 1、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文忠唐宋八大家赤壁赋豪放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书画四大家黄庭坚秦观2、一次出游途中遇雨的经历洒脱豪放一蓑烟雨任平生3、(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阕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阕由实而

7、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苏词豪迈之风。词开篇由“狂”写起,从举止神情(上阕 )到壮志豪情 (下阕 ),皆由“狂”而来。(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态。定风波参考答案(二)解释词义已而:不久,过一会儿。吟啸:吟咏长啸。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向来:刚才。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二、 (一)课时详解 27 页问题探究1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本指“蓑衣” ,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强调不借助于外力的保

8、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的旅程。“任” ,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指刚才遇到大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乐,一语双关。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此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的。(三)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一次出游途中遇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

9、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没有区别。作者实际上以自然风雨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三、 1、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文忠唐宋八大家赤壁赋豪放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书画四大家黄庭坚秦观2、一次出游途中遇雨的经历洒脱豪放一蓑烟雨任平生3、(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阕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阕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苏词豪迈之风。词开篇由“狂”写起,从举止神情(上阕 )到壮志豪情 (下阕 ),皆由“狂”而来。(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