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大学 》浅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146890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大学 》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17年整理]《大学 》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17年整理]《大学 》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17年整理]《大学 》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17年整理]《大学 》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大学 》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大学 》浅析(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儒学经典大学浅析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汉书艺文志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六部先秦古藉: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确立期。 第二期是宋

2、明儒之彰显成为主体时期。 第三期指的则是当代新儒学,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冯友兰、牟宗三等。他们都在汇通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来解释儒学,发展儒学,乃至建立起某种新的儒学体系。 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从理论上讲,它是由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层面构成的: 超越层面:天命,这里既指自然性质的天,也指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 社会层面:礼,主要是指政治伦理制度和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心性层面:仁,是总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一个十分周延的人生范围和哲学领域。儒学在其以后的发展中,只是不断地丰富、更新着,而从未破坏、逾越过这个范围,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者、创始人的地位从未动摇过。儒学作为中

3、国传统思想的主体,由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逐渐也转变为一种体现、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的影响仍然巨大。近年来,形成了新的中国传统文化热,了解儒学,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读几本儒学的元典。新儒 学大师牟宗三先生讲:“要了解儒家,那几部基本的文献总要有了解,不能是空洞地以lecturer 的方式讲, lecturer是讲大义,讲大义总要有根据,根据就是文献。文献没有许多,经典性 的文献不很多,就是论语15967字、孟子34685字、 中庸3566字、 大学1751字、易传(是孔子对易经的注释,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 周易是五经之首,经

4、与 传分不开,易传放在易经中讲了。)”。经典读懂了儒学就了解了。因此,面对浩如烟海的儒学文献和名家的各种阐发,最好的途径还是自己直接读几本儒学的元典。最经典的,可称之为元典的著作当属四书。四书是四部著作的总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论语、孟子 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 是礼记中的两篇。 礼记是汉宣帝时五经博士戴圣从先 秦遗留的典籍中编撰而成的,说为春秋时曾子、子思所撰。 首次把四部书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更是大力提倡这几部书。朱熹 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 称为“章句”

5、,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 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 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 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 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顺序。 孔子著论语 和易传。因 易传与易 经为一体,放 在周易里面 学习。曾参,孔子的学 生,著大学子思,孔子的孙子 ,曾参的学生,著 中庸孟子,子思的学 生,著孟子 四书及作者的师承关系一、大学在儒学中的地位 (一)大学是四书之首 大学,据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127209)的解释:“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大学就是广博的学习。

6、宋代二程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尽管它很短,但绝不能小看。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朱子语类卷十四)这就为人们指出了读四书的先后顺序,“宜先看”三字说明大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是入门的重要的途径。是中国文化的经典。 总之, 大学倡导的是积极入世却又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以修养品德和入仕从政为目的教科书,大学是儒家“开端入门之学”。 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姓曾,名参(音shn) ,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他和父

7、亲曾点同是孔子的学生,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曾亲聆孔子的教言。他勤奋好学,得孔子真传。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礼记大学的“大”,在先秦时代读作“太(ti)学”,宋以后一般读作“大(d)学”。大学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是先秦的一本古籍,由西汉经学家戴圣根据自己的见识,加入一些文献之后,整理而成的一部总集,其中像大学、中庸等都并不是汉代的文献,而是先秦的文献。 大学在唐代以前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更是大力提倡这部书。朱熹为大学作章句,他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章句集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

8、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教科书。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讲到: “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 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 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

9、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 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 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 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 、治人之道。” 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 也。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讲到: “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它权谋术数,一切

10、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2、大学对儒学有许多原创性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是以

11、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儒学体系。大学秉承其精髓,是修养品德和入仕从政的最经典的儒学文献。朱熹讲此书是“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曾子在阐发孔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他首创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等丰富了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宝贵的社会意义。 曾子以孝著称,在二十四孝中“啮(ni)指心痛”讲的就是曾 子14岁时的故事。“周曾参,事母至孝,一日采薪山中,家有客至 ,老母屡望不还,乃啮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 曾参的诚信品德也

12、是史上留名。据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杀小猪”的故事体现了先秦儒家质朴清新的诚信思想,这种思想对后世中国人格完善和完成影响颇为深远。 二、大学的主要内容 大学篇幅很短,共有1751个字。大学以最简约的文字,涵盖了儒学思想的最基本的核心思想,不仅讲述了经要,而且指出了达到目标的途径。是修养品德和入仕从政的最经典的儒学文献,发挥了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13、下的宏阔纲领。主要内容有三纲、八目。 朱熹将全文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格物致知章已缺失,作了著名的补传。第一章为经,从第二章开始到全文 末,称为“传”,是训解其义以传于世的意思。曾子将第一章中孔子的经文,逐渐解释其义,分为十章。 “传”的十章内容,主要是系统讲解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引导、帮助人们掌 握“三纲八目” 核心理念和修养的正确途径。(一)道德修养的根本道理和目的1、“经一章” 大学的根本道理在三纲 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是孔子的话,是全文的纲领。 根据朱熹的解释,孔子认为人的天性至灵不昧,具有一种完美的德性,叫做明德;这种明德被后天外

14、界的物欲所污染,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教人自我修养,发扬光大这种完美的德性,就叫做明明德;人不仅自己明明德,而且要以此推己及人,民,是天下之人,亲字,当作新字,是鼓舞作兴的意思,让天下之人革去旧染之污,就叫做新民;从而使所有的人的道德和社会达到最完善的境地,就叫做止于至善。 大学的根本道理,在于彰明人自身的光明德性,使之除旧布新而成为新人,以达到完美至善的境地。这就是大学的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一节是承上文说明德、新民所以得止于至善之由。能够知道达到至善的境地,内心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之后,心就

15、能安静而不妄动,心不妄动而后才能安稳,安稳之后才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之后才能达到当止的至善境地。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这里告诉人们,在进行自身修养时,必须抓住根本,凡事先从根本做起,循序而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绝不可本末倒置,知所先后,才能近道。这是大学之道的又一重点。 “止于至善”是人们修养的最高境界,它可以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现实中,人们能够明智地“知止”不易。无论做人做事,不少的人有进取心,但不知有止,结果不能自定,最后可能越过“善”的界限,陷于不善的境地,这样的例子自古有之。三纲即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这三条纲领即儒家推行的“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内圣”,就是君子追求的自身具有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所谓“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