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后的思考与建议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468661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课后的思考与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听课后的思考与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听课后的思考与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听课后的思考与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听课后的思考与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听课后的思考与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课后的思考与建议(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听课后的思考与建议听课后的思考与建议 高一数学“有效教学”案例研讨案例一 学生为何没反应? n一位教师在讲“集合的基本运算”一节时,给学生写出了一个等式,让学生验证,这个等式是: . 结果不少学生没有反应,坐着不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最后教师只有自己给学生讲解,通过画图来证明这个等式. 案例1 学生为何没反应? 这个例子能给我们哪些思考?案例1 学生为何没反应? 这个例子能给我们哪些思考?思考一:思考一:教材上在教材上在“思考交流思考交流”板块中明确提出板块中明确提出“举例验证下列等式,并与同学交流举例验证下列等式,并与同学交流”,与教师的指,与教师的指令比较,只不过多了令比较,只不过多了

2、“举例举例”两个字,但是,学生两个字,但是,学生便于操作,而且不同的学生可以举不同的例子,最便于操作,而且不同的学生可以举不同的例子,最后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都有话可说,人人可以参与后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都有话可说,人人可以参与. . 去掉去掉“举例举例”两个字,学生就感到茫然,因为加大两个字,学生就感到茫然,因为加大了难度,类似的等式如何验证以前还没有见过,所了难度,类似的等式如何验证以前还没有见过,所以,影响教学时间应当与教师教学指令不明确有关以,影响教学时间应当与教师教学指令不明确有关. .案例1 学生为何没反应? 这个例子能给我们哪些思考?思考二:思考二:如何去验证一个等式?从左到右还是从

3、右如何去验证一个等式?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或是从两头到中间?等式证明在初中教材中到左?或是从两头到中间?等式证明在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即使见过,也是一些很具体的代数恒等比较少见,即使见过,也是一些很具体的代数恒等式,本案例中的等式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学生感到式,本案例中的等式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学生感到困惑很正常困惑很正常. . 这恐怕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加这恐怕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加以强调的。以强调的。案例1 学生为何没反应? 这个例子能给我们哪些思考?思考三:思考三:如果要举例,可以举哪些例子?如果要举例,可以举哪些例子?思考四:思考四:如果通过画图去验证,画哪些图合适?如果通过画图

4、去验证,画哪些图合适?案例1 学生为何没反应? 这个例子能给我们哪些思考?思考五:思考五:“举例验证举例验证”和和“验证验证”虽然只差两个字虽然只差两个字,但是其要求相差甚远,举例只要能给出一个例子,但是其要求相差甚远,举例只要能给出一个例子即可,但是验证恐怕要精确一点了。即可,但是验证恐怕要精确一点了。类似的,类似的,“请大家看书请大家看书”,“请大家分组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等等教学指令都存在要求不明确的问题,影响着教学效教学指令都存在要求不明确的问题,影响着教学效率。率。案例1 学生为何没反应? 建议建议一一 :这里还是按教材提法,这里还是按教材提法,“举例验证举例验证”比较好,比较好,“

5、验证验证”加大了难度,影响了教加大了难度,影响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案例1 学生为何没反应? 建议建议二二 :对于如何验证一个等式,如何举例对于如何验证一个等式,如何举例,教师最好能提前从解题方法的角度给以讲,教师最好能提前从解题方法的角度给以讲解或强调,避免学生在验证时无所适从。解或强调,避免学生在验证时无所适从。教教材要让学生验证两个等式,教师是否把第一材要让学生验证两个等式,教师是否把第一个等式,也就是刚才讨论的等式从不同角度个等式,也就是刚才讨论的等式从不同角度给学生示范验证,第二个等式由学生独立完给学生示范验证,第二个等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成?案例二 例题

6、应当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n必修1第二章第2节是“函数的表示法”,教材内容主要是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和解析法)。一位教师在讲这节课时,对三种表示方法一带而过(同学们,我们初中学过函数的哪些表示方法?学生:列表法、图像法和解析法),接着开始讲解例2(例1在上节课已经讲过),为叙述方便,我们抄录例题及讲解过程如下:案例二 例题应当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例2 请画出下面函数的图像:y=|x|n教师按照教材的说法,指出图像是第一和第二象限的角平分线,然后自己在黑板上选两个特殊点,连线画图(图略)。图画好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函数y=|x|+1 的图像怎么画?接着教师开始给学生讲函数图像的平

7、移问题(具体细节略)案例二 例题应当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思考一:本节课的中心,或者说重点应该是“函数的表示法”,学生是否都非常熟悉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对每一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是否都已经掌握?比如用列表法和图像法给出的函数,如何写出定义域和值域(这是初中没有见过的新问题,但在教材中出现了类似的练习题和习题)?再比如图像法,其优点是比较直观,但是,是否在坐标系中画一个图都可以表示函数?这些问题如果忽略了,就给学生后续学习留下了障碍。以上教学过程有许多思考的必要:以上教学过程有许多思考的必要:案例二 例题应当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思考二:例2如何讲?如何引申与课题联系更密切一些?如何讲才便于学生

8、理解?为什么图像是第一和第二象限的角平分线?特别是引入函数图像的平移对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有什么影响?图像的平移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属于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从以往考试看也是失分较多的一个知识点,本节课在画完例2的图像后,引申到函数图像的平移上,是否有人为增加难度,冲淡本节课主题的效果?以上教学过程有许多思考的必要:以上教学过程有许多思考的必要:案例二 例题应当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建议一:虽然三种表示方法初中已经接触过,但每一种定义及其优缺点应当与学生一起研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特别的,列表法与图像法在新教材中相应例题、练习题、习题较多,应当引起注意,本节课对于如何利用图表或图像直接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9、值域应当予以研究,后续学习还有如何利用图表或图像直接写出函数的单调性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否则学生在练习或作业中又会遇到新问题。案例二 例题应当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建议二:例2如何引申?应该把握例2的核心,就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方法去掉绝对值符号,化归到以前初中所学的一次函数图像,这样,可以把一个新的函数转化为学过的函数去研究。基于这种理解,我个人认为,引入图像平移为时过早。是否可以给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去研究:以上画图练习,关键是如何去掉绝对值符号,同时和学生的学以上画图练习,关键是如何去掉绝对值符号,同时和学生的学 习基础基本适应,难度对学生来说,跳一跳就能够着,有利于习基础基本

10、适应,难度对学生来说,跳一跳就能够着,有利于 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案例二 例题应当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建议三:例2对学生而言只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去掉绝对值符号,所以只要讲清楚去掉绝对值符号的方法,余下的画图工作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没有必要板演,巡回检查学生画图情况可能效果更好,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板演。案例二 例题应当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建议四:是否可以将例2与分段函数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让学生记住:见到自变量在绝对值符号内的函数,就可以转化为分段函数问题,类似例子不必一一列举。将一个简单问题适度复杂化,可以把例题在方法指导上的功能充分放大。v2007年10月,我区有两位高中数学教师被

11、选送到市教研室,参加宝鸡市评教赛讲活动。上市前,他们为区内部分教师上了一节研讨课,题目都是“指数函数的性质(复习课)”。两位老师的课总体上大家还是满意的。他们在选例题时,不约而同,都用到了教材中的例4,抄录如下案例三 教材上的数字是否就是最好的?v例4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数的大小:两位老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思路来给学生分析和两位老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思路来给学生分析和 解决这个例题。方法一,直接用科学计算器,再对两个解决这个例题。方法一,直接用科学计算器,再对两个 数值进行大小比较。方法二,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对两数值进行大小比较。方法二,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对两 个数值进行大小比较。教材的方法二

12、给出的解法无可非个数值进行大小比较。教材的方法二给出的解法无可非 议,都是比较两个数与议,都是比较两个数与1 1的大小,一个比的大小,一个比1 1大,一个比大,一个比1 1 小,自然结果就出来了。小,自然结果就出来了。案例三 教材上的数字是否就是最好的?v对这个题的教学过程,我有一些想法:1 1、例题中的数字是否就是最好的?能否换成其它数字?、例题中的数字是否就是最好的?能否换成其它数字?2 2、教材中说、教材中说“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对两个数值进行大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对两个数值进行大 小比较小比较”,这句话没有错,问题是学生刚学过指数函数,这句话没有错,问题是学生刚学过指数函数 的性质,教材上

13、给出了的性质,教材上给出了5 5条性质,作为初学者,到底应条性质,作为初学者,到底应 该用哪一条性质?即使知道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该用哪一条性质?即使知道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具体解题时又应该按照什么思路或者程序去用?具体解题时又应该按照什么思路或者程序去用?3 3、教材上给出的方法是否是唯一的?是否是最简的?、教材上给出的方法是否是唯一的?是否是最简的?案例三 教材上的数字是否就是最好的?v建议:1 1、题目中的数字在不影响结果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换,题目中的数字在不影响结果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换, 甚至可以发动学生换,这样,可以达到讲一道题,学生甚至可以发动学生换,这样,可以达到讲一道

14、题,学生 会一类题的效果。如果不换数字,有些学生提前看了书会一类题的效果。如果不换数字,有些学生提前看了书 ,知道了结果,上课时就降低了兴趣。可,知道了结果,上课时就降低了兴趣。可以对以对例例题适当题适当 改编如改编如下下案例三 教材上的数字是否就是最好的?类似的变式题目可以举出无穷多个,一旦教师和学生能够对类似的变式题目可以举出无穷多个,一旦教师和学生能够对 教材题目进行改编,我们就不用担心新课改缺乏教辅资料的教材题目进行改编,我们就不用担心新课改缺乏教辅资料的 问题,也不会陷在题海无法自拔问题,也不会陷在题海无法自拔。案例三 教材上的数字是否就是最好的?v建议:2 2、教材中说教材中说“利

15、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对两个数值进行大小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对两个数值进行大小比较比较”,这句话没有错,但过于笼统,建议直接给学生,这句话没有错,但过于笼统,建议直接给学生改成改成“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对两个数值进行大小比较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对两个数值进行大小比较”,这样学生思考的方向可以更明确一点。从操作程序,这样学生思考的方向可以更明确一点。从操作程序上,按照教材的方法,应当让学生记住上,按照教材的方法,应当让学生记住 (a0a0),),然后利用函数单调性比较所给数字与然后利用函数单调性比较所给数字与1 1的大小关系,把的大小关系,把1 1作为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桥梁。作为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桥梁。案例

16、三 教材上的数字是否就是最好的?案例三 教材上的数字是否就是最好的?v建议:3 3、除过教材中给出的解法外,还可以给出其它解法,拓除过教材中给出的解法外,还可以给出其它解法,拓宽学生思路。借助于例题寻找中间量的思路,可以将宽学生思路。借助于例题寻找中间量的思路,可以将 与与 的大小比较如下的大小比较如下: . . 这里两次这里两次用到了指数函数的单调性,避开了特殊值,解题过程缩用到了指数函数的单调性,避开了特殊值,解题过程缩短,但是思维量增加,其解题关键在于寻找一个与要比短,但是思维量增加,其解题关键在于寻找一个与要比较的两个数都有关系的中间量较的两个数都有关系的中间量。案例四 这道例题应该怎样处理?例2 电声器材厂在生产扬声器的过程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使用AB胶粘合扬声器中的磁钢与夹板. 长期以来,由于对AB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