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__张德主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65341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__张德主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组织行为学__张德主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组织行为学__张德主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组织行为学__张德主编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组织行为学__张德主编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__张德主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__张德主编(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 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一、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 放系统。转换输入输出环境环境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第一章 导论1生产组织 2互利组织 3强制组织 4小型组织 5营利组织 6公有组织政治组织 商业组织 功利组织 中型组织 非营利组织整合组织 服务组织 规范组织 大型组织模型维持组 织 公益组织巨型组织 公共组织 私有组织组织的类型第一章 导论二、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

2、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 行为。组织行为的种类: 微观组织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正向组织行为 反向组织行为宏 观 组 织 行 为微 观 组 织 行 为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组织发展 组织学习个体行为人际与群体行为态度 人格 能力 动机 压力群体动力 人际沟通 领导行为 权力 政治行为 冲突 谈判第一章 导论组织行为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 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 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

3、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 的目标。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第一章 导论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 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行动性研究) 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因果

4、性研究) 以可控性分类的研究(其中包括案例分析、现场调查、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第一章 导论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 数量统计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四种可控性研究案例分析现场调查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人的理论 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第三节 价值观与行为 第四节 知觉与行动 第五节 态度与行为 第六节 个性与行为 第七节 意志与行为 第八节 情感与行为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称该假设 为X理论,泰勒制是“经济

5、人”假设的典型代表。(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 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 要的因素。(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 的。这一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 要人得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四)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认为人是复杂的、 多变的,不能用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等将所有的人归 为一类。复杂人的假设和“超Y理论”共同构成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

6、。 二、需要层次理论(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需要层次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审美需要求知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图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二)主要论点马斯洛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 在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 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马斯洛还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人数的 比重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小;发达国家

7、情况相反。同一国家的不同 地区、不同时期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异。(三)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两重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 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其局限性。如过于强调个人需要、自然 需要等等。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人的需要的理论(二)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第三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与行为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 状态。 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 又是人通过一

8、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关系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动机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 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动机结构与强度示意图动机类别强度ABDCE优势动机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可达到目标(方向)需要与动机的转化关系示意图动机刺激愿望(驱动力)需要意向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9、。 5、错误的动机有时外表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三、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二)激励的三种模式 1、模式一2、模式二刺激(内外诱因)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反馈需要(愿望、动机、动力)行为目标反馈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3、模式三未满足 的需要心理紧张 (愿望、驱动力)动机目标 导向目标 行为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产生新 的需要反馈(三)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第三节 价值观与行为 一、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 性的总评价和

10、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二、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法 1、理性价值观 2、唯美的价值观 3、政治的价值观 4、社会的价值观 5、经济价值观 6、宗教性价值观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一、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 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 中的反映。 二、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 对象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第二章 个体心理

11、与个体行为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4、角色知觉 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二)知觉对象的特征(三)知觉情景因素(四)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 四、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也称“认知理 论”。第五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的内涵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 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二、态度的测量 主要有三种方法:调查、专业测量和整理资料,采取相应的管理措 施。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结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12、4、态度影响相容性。 5、态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第六节 个性与行为 一、个性的内涵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个性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 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 个性倾向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行为的积极性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是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具有决 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 二、气质与行为(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 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有可塑性。(二)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

13、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三)气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三、性格与行为(一)什么是性格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 定的心理特征。(二)性格的类型 1、机能类型说 2、向性说 3、独立顺从说(三)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四)性格对组织管理的作用 四、兴趣与行为(一)兴趣及其意义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二)兴趣的种类(三)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和活动中有重要的意义。 五、能力与行为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能力及其类型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二)影响能力发展

14、的因素(三)能力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商数=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 即 IQ=(MA/CA) 100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差异(四)能力与组织管理第七节 意志与行为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意志的内涵 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 ,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意志品质可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性。第八节 情感与行为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 人类社会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人们通过知觉、 思维等反映客观事物,这是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伴随着认识过程, 人们还会产生喜、怒、哀、惧、爱、恶等心理体验,这

15、种体验就是情 感。 二、情感的形态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根据情感的发生速度、强度、持续性、和对人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四 种基本形态:心境、热情、激情和应激。 三、情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 第三节 群体内行为 第四节 群体间行为 第五节 委员会与群体间行为的协调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 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群体的类型(一)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三)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第二节 群

16、体的特征 一、角色(一)群体角色的种类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群体绩效消极作用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群体角色种类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二)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人际群 体团队 群 体无序群体任务群 体多多少维护角色任务角色二、规范(一)规范的一般特征(二)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三)群体规范的功能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为维度的群体类型(四)规范的诱导与控制(五)群体规范分析法 三、地位 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 四、凝聚力 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一)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第三章 群体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