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练习题

上传人:lcm****20 文档编号:5146175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第三章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第三章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第三章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第三章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练习题(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练习题单项选择1唯物辩证法是: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 的一切规律的科学 B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 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C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 的特殊规律的科学 D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 规律的科学 1唯物辩证法是: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 的一切规律的科学 B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 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C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 的特殊规律的科学 D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 规律的科学 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 B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相统一的观 点 D质变和量变相统

2、一的观点 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 B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相统一的观 点 D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观点 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 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 亦古之天下”,“天不变,道亦不 变”,这是:A唯心主义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 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 亦古之天下”,“天不变,道亦不 变”,这是:A唯心主义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 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

3、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 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 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D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转 化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 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D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转 化 6.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 所倚”的这句话体现了:A折衷主义思想B诡辩论思想C二元论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 6.

4、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 所倚”的这句话体现了:A折衷主义思想B诡辩论思想C二元论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 7.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 为转移”,这是: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 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7.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 为转移”,这是: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 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8.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 ”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8.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

5、手 ”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9.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 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B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 C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点 D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点 9.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 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B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 C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点 D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点 10.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 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 多样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10.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 是指: A

6、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 多样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11.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 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特殊矛盾 C普遍矛盾 D矛盾双方的既统一又斗争 11.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 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特殊矛盾 C普遍矛盾 D矛盾双方的既统一又斗争 12.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在于: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 C外因和内因的对立统一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 12.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在于: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 C外因和内因的对立统一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

7、统一 1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 A任何矛盾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个矛 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C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D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1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 A任何矛盾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个矛 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C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D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 系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 关系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非

8、主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 系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 关系 1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 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 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6.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 针的理论根据是: 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 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 的原理

9、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 原理 16.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 针的理论根据是: 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 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 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 原理 17.唯物辩证法认为,决定事物 性质的是: A主要矛盾 B特殊矛盾 C矛盾的特殊方面 D矛盾的主要方面 17.唯物辩证法认为,决定事物 性质的是: A主要矛盾 B特殊矛盾 C矛盾的特殊方面 D矛盾的主要方面 18.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这一论断的理论根据是: A内因和外

10、因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 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 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的原 理 18.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这一论断的理论根据是: A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 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 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的原 理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 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方法 ,这就是: A领导带头,以身作则的工作方法 B依靠群众、发挥群众首创精

11、神的工作方法 C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D围绕中心、兼顾其他,抓住重点、推动全 盘的工作方法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 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方法 ,这就是: A领导带头,以身作则的工作方法 B依靠群众、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的工作方法 C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D围绕中心、兼顾其他,抓住重点、推动全 盘的工作方法 2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 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 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2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 主要方面和非主要

12、方面辩证关系原 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21.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这种工作方法的根据是: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C矛盾共性和个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21.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这种工作方法的根据是: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C矛盾共性和个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22. “不是冤家不聚头”,说明了: 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 B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 D矛盾双方的相

13、互转化 22. “不是冤家不聚头”,说明了: 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 B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 D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23.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是指 : A质变事物也变 B有质的事物和无质的事物是有区别的 C质和事物的存在是无关的 D事物的质是不能变化的 23.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是指 : A质变事物也变 B有质的事物和无质的事物是有区别的 C质和事物的存在是无关的 D事物的质是不能变化的 24.认识事物的起点是:A事物的质 B事物的量 C事物的度 D规律性 24.认识事物的起点是:A事物的质 B事物的量 C事物的度 D规律性 2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

14、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 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2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 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26.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 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 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 律关系:A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26.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 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 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 律关系:A

15、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27.激变论的观点是:A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观点 B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观点 C坚持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27.激变论的观点是:A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观点 B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观点 C坚持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28.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 含着肯定”,这是:A折衷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8.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 含着肯定”,这是:A折衷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A抛弃 B继承 C扬弃 D循环 2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A抛弃 B继承 C扬弃 D循环 30.原因和结果是揭示: A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先后相 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B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 势的一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