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咨询日宣传材料:煤矿顶板灾害及防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56781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咨询日宣传材料:煤矿顶板灾害及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全咨询日宣传材料:煤矿顶板灾害及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全咨询日宣传材料:煤矿顶板灾害及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全咨询日宣传材料:煤矿顶板灾害及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全咨询日宣传材料:煤矿顶板灾害及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咨询日宣传材料:煤矿顶板灾害及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咨询日宣传材料:煤矿顶板灾害及防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矿顶板灾害及防治顶板事故: 矿井开采过程的采、掘、维修工作面或者是在已掘成的巷道、采空区等所发生的冒顶、片帮、掉矸等人身伤亡和非生产事故。产生机理: 地下岩体在采动前,由于自重的作用在其内部引起的应力,通常称为原岩应力。开采前的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原岩体处于应力平衡状态。井下采掘活动破坏了原岩应力的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在重新分布过程中促使围岩产生运动,从而导致围岩发生变形、断裂、位移、直至垮落。这种由于进行采掘活动而在采掘空间周围岩体中及支护物上产生的压力叫矿山压力,简称矿压。在矿山压力作用下, 围岩及支护物会产生一系列现象,如顶板下沉、冒顶、片帮、底臌、煤与瓦斯突出

2、、冲击地压,支架压缩、变形、折断,地表发生移动、塌陷等。这种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围岩和支护物上产生的一系列力学现象叫矿山压力显现,简称矿压显现。巷道开掘后,顶板岩石就暴露出来,如不进行支护,巷道顶板岩层便失去支撑,产生拉应力。导致原来的整体顶板岩石破坏、冒落。与此同时,上部又产生裂缝,这些裂缝又逐渐扩大,最后冒落。直到巷道形成类似拱的形状以后,顶板岩石才处于稳定状态。这样形成的拱叫做自然平衡拱。在平巷里, 顶压的方向是重力线方向,是垂直于巷道的顶板的。在倾斜巷道顶压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压力,一个是垂直于顶板的垂地压力,另一个是平行于顶板的倾斜压力,即下推力。顶板事故一般分类:漏垮型、压垮型、推垮型。漏

3、垮型冒顶(主要由破碎、游离岩石漏冒造成)包括:靠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工作面上下出口的局部冒顶、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放顶线及其附近的局部冒顶。压垮型冒顶包括:老顶来压压垮型、难冒落的大面积直接顶离层重力导致的压垮型冒顶。推垮型冒顶包括: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大块游离顶板离层旋转推垮型冒顶、采空区冒矸冲入采场的推垮型冒顶。冒顶预兆: 1、顶板破裂严重时,出现顶板掉渣。掉渣越多,说明顶板压力越大。2、煤体压酥,片帮煤增多。3、发出响声,岩层下沉断裂。顶板压力急剧增大时,木支柱会发出劈裂声,出现折梁断柱现象;金属支柱的活柱急速下缩,也发出很大响声;铰接预梁的楔子被挤;底板松软时,支柱钻底严重;有时

4、能听到采空区顶板断裂垮落时发出的闷雷声。4、裂缝变大,顶板裂隙增多。5、有淋水的采面,顶板淋水有明显增加。 6、顶板出现离层,用“问顶”方式试探顶板。例如,顶板发出“咚咚”声,说明顶板岩层之间已经离层。7、在含瓦斯煤层中,瓦斯涌出量会突然增大。8、破碎的伪顶或直接顶有时会因背顶不严或不牢出现漏顶现象。漏顶后,会造成支架托空而出现松动,引发冒顶。常见冒顶事故产生原因及防治:靠近煤壁的局部冒顶产生原因:这类事故的发生是由于采煤过程中,裸露的破碎顶板得不到及时支护,或支护不当,支护质量不好造成的。由于原生构造及采动等原因,在一些煤层的直接顶中,存在着许多原生裂隙,在采煤或爆破落煤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支

5、护或支柱打得不紧。这类游离岩块受采动影响后,就会逐渐脱离岩体,无约束的自由下移、冒落,以致造成局部冒顶事故。当采用爆破法采煤时,如果炮眼布置不恬当或装药量过多,也可能在放炮时崩倒支架导致局部顶板事故。此外,当老顶来压时,煤壁附近的直接顶可能破碎,如果煤层本身强度较底,则容易片帮,从而扩大了无支护空间。也会造成局部冒顶。防治措施: 1、采取正确的支护办法。对采煤后露出的顶板要采用及时支护、超前支护。在加设支架前,必须敲帮问顶,以防岩块掉落伤人。同时支柱要有足够的初撑力,支得稳,抗得住,力求控制裂隙的发展,岩块的移动、滑落。2、防止放炮崩倒棚子。放炮时,炮眼布置及装药量要适度、合理,采用小范围放炮

6、方式,尽量避免崩倒支架;支柱的质量牢固有劲,不准打在浮煤浮矸上。3、对易片帮的煤层,支柱应尽量贴近煤帮。上下出口的局部冒顶产生原因: 1、上下出口位于采煤工作面与顺槽的交结处,控顶范围比较大,加之应力迭加,掘进顺槽时由于巷道支护初撑力一般都很小,很难控制直接顶不下沉、不松动、不破碎。 2、在上下出口处经常要进行工作面输送机头,机尾的拆卸工作,这时难免要替换原来的支护,有时还要碰到替换棚子,就在老柱拆下或碰倒而新支柱未支上时,已破碎的直接顶可能局部冒落而造成事故。3、工作面不断前移,往往要用工作面支护替换原来巷道的支护,出口处始终处于反复支撑状态,在一拆一支间隙中,已破碎的直接顶也可能局部冒落。

7、 4、上下出口处的支护还受到老顶来压的影响,直接顶施给支柱的不仅是垂直压力,还有侧压力,可能推倒部分支柱而造成局部冒顶。5、顺槽和工作面连接处有时会在顶板和底板出现台阶下沉,使得此处难以支护,造成局部冒顶事故。防治措施: 1、合理布置顺槽,尽可能将顺槽布置在受地质影响比较小的地段; 2 、合理设计顺槽断面,顺槽断面尽量不破坏顶板,不留顶煤,保持巷道顶板的完整性; 3 、适当加大工作面上下出口的支护密度,增加特殊支架,可在机头机尾处使用抬棚支护,每对台棚随机头机尾的推移逐步前移支护; 在工作面与巷道相连处,宜用一对抬棚逐步前移,托住原巷道直接的棚架。4、支架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侧抗力,以防老顶来压

8、时推倒支架。推广使用“十字”铰接顶梁端头支架来提高支架的稳定性是防止上下出口局部冒顶比较理想的措施。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产生原因: 1 、是回柱操作不合理,由于先回“吃劲”的柱子时,引起周围破碎顶板的冒落。回柱作业人员来不及退到安全地点,就可能被砸着而造成事故;2、是当顶板中存在由断层、裂隙、层理等切割而成的大块游离岩块时,回柱后游离岩块就会旋转,从而推倒支架导致冒顶。防治措施: 1、正确的回柱方法,防止顶板压力向局部支柱集中,造成局部顶板破碎及回柱工作的困难。2、为保证人工回拆吃劲的柱子及分段回拆最后一棵柱子时的安全,如果工作面用的摩擦支柱,可以在这些柱子的上下多支一棵木支柱作替柱,然后回拆

9、金属支柱,最后用铰车回木替柱。如果工作面用的是木支柱,直接用铰车回柱就可以了。 3、为防止直接顶中大块游离岩块时在回柱时旋转推倒采场支架的冒顶事故,应采取下列措施:第一,加强地质及观察工作,搞清楚大石块的位置及尺寸;第二,在大石块范围内用木垛等办法加强支护;第三,当大岩块沿走向的尺寸超过一次放顶距时,在大石块的局部范围要延长控顶距;第四,如果工作面使用的是单体金属支柱,采用木支柱替换金属支柱;第五,待大岩块全部都处在放顶线以外的采空区时再用铰车回木支柱。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产生原因: (1) 采煤过程中因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采煤方法选择不当和巷道布置位置不合理,所需支承压力大于支护的支撑力,

10、从而造成顶板垮落冒顶事故。(2) 作业规程不能适用于突然出现的地质构造,如采煤工作面出现小断层,工作中没注意分析与观察,采取通常的支护方法往往发生冒顶事故。 (3) 采掘工作规格质量低劣。作业时不坚持敲帮问顶,发现隐患不及时排除;控顶距离掌握不当;空顶作业;违章放炮;冒险回柱作业。(4) 管理不善。煤矿生产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井下生产条件随时有所变化,生产管理者不深入现场, 不带班作业, 不严格按三大规程办事,盲目开采、违章指挥、纪律松弛等,常常会造成事故。防治措施: 1、首先要求支护完整,不致出现顶板局部漏洞;若出现局部漏洞, 立即加以堵塞, 以防其进一步扩大;2、顶板必须背严背实;3、严禁

11、放炮、 移溜等工序弄倒支架,防止出现局部冒顶。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产生原因:当煤层顶板存在由断层、裂隙、层理或薄弱岩层切割成大块游离顶板时,这个游离顶板可能旋转而下,把工作面支柱向煤壁推倒,造成推垮型冒顶事故。防治措施: 1、加强地质及观察工作,准确分析顶板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地质变化情况,判断游离顶板的范围。2、在游离顶板范围内加强支护,不要进行回柱作业,特别要注意放炮震动的影响。3、如果工作面使用的是金属支柱,要用木支架代替金属支架。4、待游离顶板全部都处在放顶线以外的采空区时,再回柱。采空区冒矸冲入采场的推垮型冒顶产生原因:在煤层上直接是石灰岩等较硬岩层,当其大块在采场区垮落时

12、,可能顺着已垮落的矸石堆冲入采场,推倒支架,(从根部推倒采场支柱而不是从顶板),从而导致推垮型冒顶。防治措施: 1 、用挑顶等办法使采空区小块冒矸超过采高,从而使大块冒矸无法冲入采场2、用切顶敦柱或特种支护切断顶板,一方面减少冒矸面积,一方面阻挡冒矸使其不能冲入采场。掘进工作面迎头冒顶产生原因:掘进工作面迎头支架架设时间短,未来压上劲,容易被放炮崩倒;人员作业经常在空顶条件下进行;同时受到地质构造变化影响,所以掘进迎头冒顶事故较多。防治措施: 1、根据掘进工作面顶板岩石性质,严格控制空顶距,坚持使用超前支护。2、严格执行敲帮问顶。3、在地质破碎带或层理裂隙发育区等压力较大处要缩小棚距。4、合理

13、布置炮眼和装药量,以防崩倒支架或崩冒顶板。5、在掘进迎头往后10m范围内采用金属拉杆或木拉条把棚子连成一体,必要时还须打中柱以抵抗顶板突然来压和放炮冲击。巷道交又处冒顶产生原因:巷道交叉处控顶面积大,支护复杂,是预防巷道冒顶的重点部位。防治措施: 1、开岔口应尽量避开原来巷道冒顶范围、废弃巷道和硐室。2、必须在开口抬棚支设稳定后,再拆除原巷道棚腿。 3、注意选用抬棚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保证其强度。4、当开口处围岩尖角被压坏时,应及时采取加强抬棚稳定性措施。 5、抬棚上顶空洞必须堵塞严实,空洞高度较大时须用木垛接顶。在码木垛时,作业人员应站在安全地点,并设专人观看。锚杆支护巷道冒顶产生原因:锚杆支

14、护巷道发生冒顶事故,除地质因素外,主要是由于锚杆支护系统的锚固力不足所造成的。提高锚杆的锚固力的措施有:防治措施: 合理选择锚杆间、 排距,科学选择锚杆支护材料,提高锚杆支护施工质量。巷道维修的一般原则:1、先外后里先外后里是指检查待处理地点前后米范围内支架的完整情况,有问题先处理,必要时可采取临时加固措施,以提高后路和外围支架的支护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后路畅通。对一段范围巷道维修时, 也必须坚持先外后里的原则,由外向里逐渐向前维修,直至该段范围全部维修好,禁止在没有安全出口的情况下处理。2、先支后拆先支后拆是指更换巷道支护时,在拆除原有支护前,应先加固临时支护,拆除原有支护后,必须及时除掉顶帮

15、活矸和架设永久支护,必要时还需采取临时支护措施。3、先上后下先上后下是指倾斜巷道维修支架时应由上而下进行,尤其当倾角超过度时,必须防止矸石、物料滚落和支架歪倒的安全措施。4、先近后远先近后远是指当一条巷道有几处需要维修支架的地段时,应先处理好距安全出口近的地段。同由此向前逐段处理,直到各处巷道维修好。5、先顶后帮先顶后帮是指在处理程序上必须注意先维护、支撑住顶板,再维护好两帮。巷道维修及冒顶处理的主要方法:1、更换棚腿在要替换的折损棚腿旁,架设临时顶柱,支撑棚梁然后更换已折损的棚腿。2、更换棚梁在顶板完好的情况下,用撑柱将棚腿固定好,钉上拉条,打上撑木,然后更换棚梁。当顶板较为破碎时,还应从邻

16、近完好支架的顶梁处,向已折断的顶梁上斜交打入撞楔,在撞楔的掩护下更换棚梁。、加固支架对于失修不严重,不影响安全使用的巷道,可采用加固的办法进行维修,方法有打中柱、架套棚、支抬棚等。、改用砌碹支护当失修巷道冒落很高、片帮严重,使用架棚修复有困难时,可改用砌碹支护。也可以墙体砌筑,顶梁采用架设钢梁的方式。、下底梁或架设环形支架当巷道发生底臌时采用下底梁的方式支护,当巷道底臌严重时,采用架设环形支架的方式支护。、架木垛当巷道冒落较高,支架上方顶板空隙较大时,应棚梁上方架设木垛接顶,以防止顶板继续冒落。架设木垛处应加强通风工作,以吹淡冒高处的瓦斯。、套棚维修砌碹巷道当砌碹巷道失修不严重时,若不影响通风与运输安全,可采用在碹体内侧架设木棚或金属棚的方法来加固巷道。、维修锚喷支护巷道维修锚喷支护巷道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先喷浆后补打锚杆,然后再次喷浆;二是改为砌碹支护;三是改用棚式支架。、一次成巷修复法当巷道冒落范围不大时,新架设的支架与原支架断面基本一致时,称为成巷修复法。10、小断面修复法巷道冒落后,当需要抢救被堵人员和急于恢复巷道用于运输、行人和通风时, 可先架设比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