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本质(1)-副本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56377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43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宇宙的本质(1)-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宇宙的本质(1)-副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宇宙的本质(1)-副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宇宙的本质(1)-副本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宇宙的本质(1)-副本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宇宙的本质(1)-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宇宙的本质(1)-副本(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宇宙的本质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的推论张昭著内容声明:可免费网上传播、转载,免费使用版权出版,让爱好科学的人们广泛讨论研究,但严禁窃用内容和恶意诋毁。做为一个物理学的爱好者,我喜欢对物理进行研究。上学时,对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们很崇拜,到社会后,常喜欢看关于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后来我发现,物理学中伟大的发现都是依靠思维产生后被验证的;物理学定律一部分是依靠感觉和现象推理获得,这并不能反应物质的本质特性。万有引力定律,它展示给人们的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现象的公式,并没有告诉人们定律的本质 (为什么产生的),后来,我通过多年的思考,产生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可是一个只有中学水平的农民,怎么能

2、用否定的观点,做出对伟大科学家们的不敬?自己都觉得可笑。可当我换了角度,我自己才发现,这是我怀着万分的崇拜,是对他们的肯定,是他们的思维之路引导我们前行,于是我索性将自己的观点定性为荒谬谈,介绍我的思考方法,而不是阐述观点必须正确,对于我的观点,大家可做茶余饭后的乐趣(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2 一、思维形成我上中学物理课,当学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就对这公式很费解,为什么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引力是直线的,只有两种可能,与两物体间的距离无关,与两物体距离只是反比,怎么能是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力的构成原理是什么?当时我问老师、和同学讨论,他们说我钻牛角,

3、“卫星都上天了,问的问题怪的” ,我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但这个问题一直纠缠我,高中时,我一直考虑,R2是面积、力和距离的面积成反比,这个公式中一定隐含着极大的秘密,有闲暇时,我常考虑这个问题,后来我想,应该先找这个面, R2是正方形?看来不合适,圆面积S=R2,是个常数,将圆的面积带入公式, 我们可以把 G/看成是公式中用G代替了,在公式上是成立的,发现这个现象,我就明白,万有引力实际跟圆面积有关,我的推理是从寻找M1和 M2物理中间圆开始的。通过不断的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圆面积在公式中的含意,那就是我们把M1和 M2看成是两个点,让两点向四周发射同心圆球辐射,这个圆就是 M1和 M2距离中线交

4、合处的辐射圆和对面辐射线成切线的圆面积,这一发现,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也使我耗费了很多时间认真的思考圆面积在引力中的含意。当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观察引力的形成形式时,我们就会发现,物体 M1和 M2两点距离无论怎样变化,产生引力交合面夹角总是90,而且曲度非常大,从图中(后附)可以看出,说是M1和 M2互相吸引,还不如说是交合面(圆面)向两边发出了同样的拉力,因为引力不可能在如此大的弧度上发生作用,这就让我越感困惑,力到底是怎样传达的?力走这样的曲线?从力学原理分析显然不是,通过思考,我认识到:首先必须放弃“引力场”这一概念,如果说物体是释放“引粒子”才产生了力,那所有的物体必须永不停的向四周释放

5、,而且“引粒子”有走大弧线的物性,这显然和物质的本性矛盾,看来“引3 粒子”说也必须放弃。没有“引力场” ,也没有“引粒子”,那力是怎样传递的?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M1和 M2同时在外面施加了牵引力,在交合面上互相感受到力的大小,这才是引力的现象原因。物体对外有牵引力,与对方的存在没有关系,牵引力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当我推理到这一步,我就更困惑了:物体的牵引力是怎样产生的?我的推理出现了无解后果。真感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当我的推理找不出不合理时,我考虑:后边的问题要变换解度,无解是过于从习惯性现象出发,这让我肯定“以太”的存在,我的推理又能向前推了,但当我完全明白“以太”的定义后(科学上的定

6、义),我的推理根本不成立,首先,物质吸收“以太”才能产生牵引力,可吸收的原因是什么?吸收后怎样储存?为什么“以太”永远吸收不完?看来, “以太”是不可能存在的。我意识到,必须打破常规思维,要产生牵引力,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空间必须有物质存在;空间的物质对物理(所有)是必要的;空间的东西必须有另一种方法不断得到补充;空间的东西能产生力的效果。我的推理到这一步,显得更加艰难,这让我苦思多年,提出无数的设想,都无法自圆其说。我开始在其它物理现象中找答案,并对我前边的推理深信不疑。在思考中,一个现象也让我困惑?恒星发光亿万年了,宇宙为什么还是黑的,一根火柴都会让大广场有光,光是永恒的吗?光上哪去了?后来

7、我把思考放在光的问题上,经过长期思考,我确定,光是衰变的,光能衰变成其它物质,这种物质和万有引力联系起来,我有了新认识,宇宙中充满光,物质波、粒子流衰变的物质,这种物质造成了空间密度,物体能吸收这种物质,如果某空间同时有两个物体,两个物体吸收这种物质后,两物体中间的密度会比外侧低,4 这就会使两物体开始靠近,形成有引力的现象,这条思路在我的思考中越来越清晰起来,这完整的质量、能量守恒链条:物体释放物质波、光,释放的物质波、光、粒子在空间衰变,变成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又被物体吸收,看不见的物质形成一定的密度,大质量物体吸收看不见的物质,使周围密度降低,在两个物体中间,形成比两物体外围密度低的空间,

8、就出现了引力的效果,被吸收的物质,又会以物质波形式被释放。我终于推理出了万有引力之谜,而不是凭空臆造。我内心无比激动,我的初步宇宙观形成了:1、宇宙空间充满着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它是物质波、光、高速粒子衰变的产物。2、空间物质有密度,密度的变化,发生了万有引力现象。3、空间物质被物体吸收,转换成新的物质,波、光、高速粒子,它们在不断的互换中,实现了质量能量的守恒。4、物质和物质之间,不能非接触产生作用力,宇宙中没有“场”存在。我用自己对宇宙的认识法则,解释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大部分都能被圆满解释,可当解释电磁现象时,因我的推理否定了“场”的存在,却无法去解释。在天体的一些现象解释中,又存在很大的局

9、限性。物质的特性应当有普遍适用性,能使其表现的现象得到满足,只能有局限性特性,说明我们没有找到物质的本质,我深切认识到,我的思想应象相对论一样,从狭义向广义推广,在这样的思维构想下,我有了自己全新的宇宙观点。二、物质的本质要讨论物质的本质,首先要分析构成物质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倾向接受这样的观点:物质是由质量构成,能量是物质的变换形态,质量和能量是物5 质的基本内含,所以物质的本质是: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我认为,这是狭义的解释,质量和能量只是物质的两个方面,我们抛开物质的基本构成,就物质的形态有:质量、能量、时间、空间四种必须的条件,空间是三维的,所以我们要从形态描述物质的本质,那就是:质量、能

10、量、时间、空间(三维)四个方面,拥有六个维度的客体。物质有六个维度,维度是不能分割和缺失的,我们要表述物质的本质,用形态就是:质量、能量、时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物质的构成,四种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失的。质量:质量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可见的状态,我们所见的一切固体的、液体的;第二种是隐形状态,象电磁波、光、微观粒子;第三种是无形状态,这是我们说的宇宙空间。说宇宙真空是物质,有质量,有能量,多数人不能接受,人们的观点是真空是无、无、无,怎么能说是物质,还有质量和能量?这是人们对真空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不同看法,我的观点:宇宙空间(真空)是由物质的基本单元构成的。物质的基本单元,我先用一个好理解的名称“能

11、量分子”给代名。宇宙是由能量分子构成的,它是质量、能量、空间的基本单元。以能量分子为单元,才有了质量、能量、空间,并赋予了时间,没有能量分子,什么也没有,我们不能说空间充满能量分子(早先我也这样认为),而是能量分子在单元体状下,构成了空间,使能量分子的质量、能量、时间才有物质概念和空间的存在,能量分子的单元体状态,也是科学苦苦寻找的暗能量、暗物质。广袤的宇宙空间,就是能量分子单元体的集合体,我们看不见的一切物质,是能量分子的压缩粘6 合体,所以,空间是有质量、有能量的。人类对能量和时间的阐述很多,能量的本质,我个人观点,就是能量分子被压缩,能量分子自身扩张过程中的现象,压缩能量分子,需要外围的

12、动能作用,吸收能量,当自身被释放扩张时,又对外有动能作用,释放能量。空间:我的空间定义,是宇宙的全部,而不是人们理解的宇宙空间。宇宙的全部,是能量分子在不同密度下构成的,我们看得见的是高密度空间,看不见的是低密度空间,最小的能量分子单元,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就是空间密度的变化现象和能量分子形态变化现象。描述空间的参数要用范围,既说空间的大小,而描述空间的性质,则是能量分子的密度和状态,这是由质量、能量、时间参数决定的。宇宙空间:能量分子为游离态单元体,密度低,质量小,能量小,时间长,空间大。物质波、光、粒子:能量分子的压缩粘和体,中密度,中质量,中能量,中时间(能量分子增加了动量或温度)可见

13、物质:能量分子高压缩聚合体,高密度,高质量,高能量,时间短,空间小。空间(游离态能量分子)获得能量,被压缩成粘和体转换成物质波、光、粒子,这时,质量增加、能量增加、时间缩短。空间密度增大,空间减小。物质波、光、粒子增加能量,时间缩短,空间密度进一步增大,空间变小,这就是可见物体。反过来,可见物体释放物质波、光、粒子,质量减少、能量减少,时间变长,空间变大,密度变小,释放能量;物质波、光、粒子衰变,进一步释放能量,质量减少、能量减少、空间增大、密度减少。在相互的变化中,质量和能量(时间、空间、六维总量)永远是守恒的。7 三、物质形态间的关系物质形态间的关系,就是宇宙中各种现象,为了更直观的说明,

14、我用解析宇宙的现象来阐述。1、解析万有引力我们用太阳和地球的相互引力现象解析万有引力的形成。太阳和地球的存在,使穿越两星体的能量分子部分被吸收,这样,形成以太阳和地球两质点为球心的空间密度降低的空间,距离球体越近,密度会越低,越远的地方,密度会越高(不受其它天体影响时) ,这样,两星球中间的空间密度总是小于外侧密度,能量分子有高密度流向低密度的特性,这样太阳和地球就有了相互靠近的现象,宏观看就是两个星体间有万有引力,人们的直觉上是引力现象,但本质上,两星体不存在万有引力,是空间密度变化造成的向低密度空间飘移。2、原子核中的电子、质子、中子在原子核中,电子、质子、中子都有吸收空间(能量分子单元)

15、的特性,但主要是电子的功能,这一点不难理解,电子在高速运动途中(能量分子单元)8 被大量吸收,通过高速运动,能量增加,体积减小,压缩成粘和团,这时,粘和团质量增大, 能量增大(这是相对于单元来说) ,空间密度增大, 但空间缩小、时间缩短;当电子吸收空间,使能量分子单元成电子可控能力的饱和值,受刺击时,就释放一个能量组块(光子) ,电子在吸收时运动能量降低,释放时运动能量又增加,电子跃迁一个能量级,开始新的吸收。电子就像鲸鲜一样,是有一张大嘴吧的粒子(就电子的特点,电子只一张大嘴吧),电子的带电性,是电子大嘴吧吞食空间的现象,电子的一个电荷,是电子在相同时间中,能吞食基本等量的空间,引起电子经过

16、的空间密度降低的空间现象。电子吞食空间(能量分子单元) ,使自身动能减少,就向原子核移近,碰上原子核,把吞食压缩的“包袱”抛给核中的质子、中子,电子又高速运动了。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都能吸收穿越它们的空间(能量分子单元),但因体积太小,又不存在“感应吸引”力,吸收是有限的,所以,质子、中子获得空间主要靠电子输送。中子、质子能吸收但同时又向外释放空间(能量分子单元) ,物质波、光和粒子,但因质子和中子结构特征,他两有很大的行为差异,中子比较稳定,它接收电子的能量分子粘合团包袱,把包袱在运动中进一步压缩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时,自身又在释放一定量的物质波,使自身在常态中保持平衡,但当没有电子给送“养”时,就衰变了(看中子衰变)。相对中子,质子是不稳定的,质子把电子送到的间空(能量分子粘和团)大部分给解散释放,这就表现出带正电的特征,但把部分粘和团也进一步压缩成粒子,释放物质波,因此,质子也易衰变。质子接受电子的空间(能量分子粘和团) ,再将它们分散释放,这使质子有质量平衡的一面,当然,质了有其它释放,这就会造成物质的放射性。电子、质子、中子,当外界不能使它们获得质能平衡时,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