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四问语文教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50728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双金--四问语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孙双金--四问语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孙双金--四问语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孙双金--四问语文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孙双金--四问语文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双金--四问语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双金--四问语文教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孙双金:四问语文教学第一问,白话文到底该怎么教学?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呢 ?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从梁启超的一个故事讲起。梁启超有一天碰到他的老师,非常虔诚地请教老师:“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老师说:“你已经是大家了,还要向我请教吗?”梁启超说:“您永远是我的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老师看到学生的态度比较诚恳,就说了:“如果你真要我提意见的话,我对你的文章最大的意见是,你的文章我只想读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了。你的文章不够含蓄,不耐人寻味,太白了,太浅露了“。梁启超的老师对梁启超文章的点评,一言点出了白话文的最大特点。白话文的最大特点就是什么?明白如话,浅显易懂。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

2、呢?我们追溯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它的最大功绩之一是什么?就是文化的普及。因为原来的文言文、古文和人的口语是脱节的。读归读,说归说,书面语和口头语没有对接。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打倒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它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就是文化“下嫁”, “下嫁”到老百姓,“下嫁”到平民,让所有的人都能读书识字。让写文章和说话之间没有鸿沟,没有界限。白话,白话,就是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我们来推敲一下,话和文的区别在哪里。话是一说而过,我说的话一下从你耳边过去了,难以重复。所以话语必须达到一听就懂的程度。一听就懂,就必须浅显明了。而文呢,文章可以反复地阅读,仔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味。所以文章可

3、以含蓄,可以耐人寻味。那么白话文呢?白话文就是要达到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的程度。因此,浅显、明了、易懂就是白话文的最大特点。把白话文的特点讲清楚了, 我们来反思一下当下白话文教学的几大误区。第一大误区:把白话文当成文言文来教。文言文阅读起来语言有障碍,内容深奥,需要反复地品味。于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在品味,在感悟。白话文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你看,我们这两天学习的这几篇文章,哪一篇课文学生有阅读理解的障碍呢?我个人感觉这些文章孩子拿到手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有的甚至百分之九十五已经自己会了。我们的老师怎么教呢,仍然是从原点开始,从零起步,再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去问为什么,为什么,十万

4、个为什么。老师,你问错对象了,白话文不要你问“十万个为什么”。第二大误区: 对“对话教学”的误读。 新课标提出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于是,相当部分的老师把对话狭窄的理解为读懂文章,一问一答。其实对话教学仅仅是内容理解的对话吗?对话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内容的解读,情感的体味,方法的咀嚼,语言的欣赏,都是对话教学的内容。第三大误区:把阅读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们重视朗读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可是阅读教学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读懂内容,获取信息,欣赏表达,情感熏陶。而朗读呢,它仅仅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以声传情,它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白话文到底

5、该怎么教呢?我谈谈自己一点思考。第一句话,超越理解。 白话文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在理解上花大工夫,做大文章。为什么白话文要超越理解呢?其一,因为白话文几乎理解没有什么障碍。绝大部分内容学生能读懂。教学理解的起点不再是零点、原点。理解的起点要放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甚至是百分之九十五视学生的学情而定。 内容深奥的课文你教学的起点可以略低一点,语言浅显的课文你教学的起点一下可定到了百分之九十了,一两个问题课文就过去了。其二,有人讲过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什么话呢?他认为理解是学生的本能。 此话怎讲?食物吃到肚子里, 消化是胃的本能。把书读到脑子里去,脑子理解也是你大脑的本能。你老师不讲,学生都会

6、去理解。大家好好琢磨琢磨这句话,我觉得有道理。第二句话,关注表达。 超越理解下面做什么呢?关注表达,其一,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 例如,落花生当中那句话:“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实在很难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父亲和我们不是经常在一起的吗?怎么难得,很难得,实在很难得呢?“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为什么加个“也”呢 ?这样说不行吗?“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来了”。作者的遣词造句中蕴含着怎么样的情味呢?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要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字面意,字中意,字外意。他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样表达好在哪里呢呢?其二,除了关注遣词造句外,还要关注段的教学和篇的教学,这

7、方面讲得比较多了,我就不展开了。 其三,关注语言风格。关于语言风格我来讲一讲。例如草原这篇文章,一个选手执教了这篇文章。老舍的语言太美了,像什么,像一壶醇酒。听课的时候,我就在文章旁边写了写,老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把它概括为四点。第一,流畅明快。仿佛山上的泉水一般顺流而下,那么流畅,那么自然。你听,“这次我看到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语言顺流而下,是多么的流畅。第二,真情倾吐。好的语言一定是真情的倾吐,心灵的流淌。作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喜爱,陶醉的情感溢于言表。你听“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

8、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第三,长短句错落有致。大师的语言,长短句错落有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短句;“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长句;“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长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短句。这种长短句的交替使用,显得富有变化,摇曳多姿。第四,多用联想。你看,羊群像什么?“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联想到绿毯,大花。小丘联想到什么?“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像中国画。静立的牛马联想到什么?“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

9、草原的无限乐趣”。语言风格是需要引导孩子品味的。当然你不必让小学生都理解到这个程度。但是要逐步渗透一点、两点,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一定是大有好处的。第三句话,要多快好省。我们的阅读教学,低效、无效的课堂太多了。怎么多快好省呢?我提几点想法。第一,韩兴娥大家都了解的,她一本书两个星期就教完。 我听过她的一堂课, 上我们苏教版的三年级课文 槐乡五月,三年级的课文,她二年级教,花了十五分钟。她怎么教的呢?第一遍把课文反复读熟;第二遍背诵你认为文章中写的精彩的句子;第三遍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槐乡五月美在那里呢?十五分钟课文教完了,剩下来的时间他让我们听课的九个人,每个人在黑板上写了一句名言警句。然后让

10、孩子读背这些名言警句,然后由背这些名言警句联想到哪些平时学过的哪些名言警句。一堂课的容量是怎么样的呢?十五分钟一篇文章,剩下的时间读背了几十句名言警句。她重视什么?重视朗读,重视背诵,重视积累,理解上就围绕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是不是“多、快、好、省”呢?我再讲一下,著名的作家和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他说,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只做两件事。一件事,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第二件事,让孩子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其实他说的就是读和写。他说,虽然我没做过老师,但是我从一个学生成长为作家,成长为哲学家,我认为,语文要做的事就是这两件事。看看我们现在的教学,那么简单的课文,我们

11、老师都要问过来,问过去,嚼过来,嚼过去。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产生了审美疲劳,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产生了审美疲劳。第四句话,因文而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文而异,因材施教。白话文怎么教,我举个例子,我最近要上苏教版的白话文,五年级的课文叫推敲。文章讲述的就是贾岛和韩愈推敲的故事。对这篇文章我设定了四个目标,四个“一”。第一个“一”叫讲述一个故事。这堂课我要孩子们把推敲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下来,就是化书上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训练学生讲故事。第二个“一”,理解一首诗歌。“推敲”的故事是因为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来的。“鸟树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为什么要推?为什么要敲?你必须要把这个诗读懂。这首诗你不理解,我想

12、“推”和“敲”就是无本之木。第三个“一”, 叫做品味一段佳话。推敲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佳在哪里呢?为什么称它是佳话呢?假如贾岛撞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把他逮去关了一个晚上,还称佳话吗?贾岛这个人老出交通事故,他前面也撞过一个“市长”(京兆尹)的仪仗队,刘栖楚的仪仗队,刘栖楚把他抓去关了一晚上。这就不是佳话。韩愈这个为什么成佳话了呢?第一,文人贾岛的推敲精神佳;第二,贾岛坐在毛驴上的推啊敲的憨态佳;第三,韩愈的姿态佳,一个市长,一个京城的市长,没有怪人家,跟人家一起推敲;第四个佳,作为韩市长的学问佳,一个市长如果没有学问,能跟人家推敲吗?正因为这四佳,所以构成了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我们要引导

13、孩子品味,它佳在哪里呢?第四个“一”, 欣赏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推敲的现象。 “推敲”就是韩愈和贾岛创立了汉语汇当中一个新的词语。原来没有“推敲”这个词,就是这件事出现的新的词语。于是,从唐朝开始到宋朝到清代到近代,各个朝代都出现了推敲的佳话。王安石为“绿”而推敲, 纪晓岚、谢晋这些才子为对联而推敲,郭沫若为“你是无耻的文人”,还是“你这无耻的文人”, 一字之师而推敲。 中国文坛就产生了一种推敲的现象。所以我这堂课,我定位教学目标四个:一个故事,一首古诗,一段佳话,一种现象。就想把这个课上成语文课,上成充满语文味的课,上成语文文化的课。白话文怎么教,因文而异,我只举了一个推敲的故事。第二问,

14、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我从中国著名的红学家、教育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话说起。王丽女士编写了一本书叫大家谈语文,第一篇是周汝昌的文章,周汝昌在这篇文章中说: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背了那么些古文,还背了一些白话文,但是我背的古文都记得,白话文几乎都忘了。老师们,为什么?第二,他说我在小学里学生字的时候,我觉得笔画少的生字,我学得没味;我喜欢笔画多的生字,反而难一点笔画多一点的生字我学得特别有兴趣。周汝昌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来,请语文界的专家来解读。我非常冒昧地来解读周汝昌的问题。第一,人的大脑的特点是什么?人的大脑符合刺激理论的。外在的信息给它刺激越多,大脑的反应越灵活。老年人怎么得老年痴呆呢

15、?他坐在家里没有任何刺激,他就得老年痴呆了。你要不断地用新的信息去刺激它,大脑就不会痴呆了。大脑刺激越多越灵光,当然不要超越极限。第二,大脑渴望新的刺激。你不要光是老的旧的东西去刺激它,刺激多了就麻木了。新的刺激激活新的大脑细胞,新的大脑细胞就活跃起来。第三,大脑需要有挑战的刺激、有难度的刺激。太简单的刺激,大脑就会觉得你把它当弱智了。所以,每次刺激要有挑战,要有难度。 这是人的大脑的特点。 为什么我们听有些课的时候,听得会困倦呢?会厌烦呢?会审美疲劳呢?我认为,就是我们的课堂太雷同,没新意,没难度,没挑战,没刺激。根据这个大脑这个特点,我送大家一个成语,大脑喜欢“喜新厌旧”。为什么数学课,小

16、孩子感兴趣。语文课,学生就不太感兴趣了呢?因为我们堂堂都那么教,总是拿着“那张破船票,登上那个破船,涛声依旧”。那么什么样的文本,对学生有吸引力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我个人认为,一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跳一跳,摘到果子,才能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没有难度的东西, 你就把小孩当弱智了, 你逗他玩。逗一次没关系, 天天这样逗, 小孩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就不跟你玩了。你的水平太差,你没有层次,没有深度。你每次跟他玩,都要拿新的给他玩。孩子就愿意跟你玩,玩得乐此不疲。第二,学习的内容要值得反复玩味,值得品味。什么样的内容值得品味呢?名家名篇,文质兼美,百读不厌。现在我们强调要蹲下来,面向学生。以为学生不会的,什么都不会的。我个人感觉,我们现在的文本有点低估学生的潜能了,低估学生的智商了。第三问,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语言?当前教学语言的现状是什么呢?我前天参加评委会的讨论,好多评委提出这个观点,选手平时讲话非常好,为什么一站在台上就拿腔拿调?我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语言有三个不良的倾向。一,书面化倾向严重。书面语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