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夫谈对对的句中关联和细化偏正词组和连绵词组等问题及其相关知识之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50180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27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夫谈对对的句中关联和细化偏正词组和连绵词组等问题及其相关知识之三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子夫谈对对的句中关联和细化偏正词组和连绵词组等问题及其相关知识之三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子夫谈对对的句中关联和细化偏正词组和连绵词组等问题及其相关知识之三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子夫谈对对的句中关联和细化偏正词组和连绵词组等问题及其相关知识之三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子夫谈对对的句中关联和细化偏正词组和连绵词组等问题及其相关知识之三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夫谈对对的句中关联和细化偏正词组和连绵词组等问题及其相关知识之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夫谈对对的句中关联和细化偏正词组和连绵词组等问题及其相关知识之三(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夫谈对对的句中关联和细化偏正词组和连绵词组等问题及其相关知识之三我们继续探讨相关句内关联的事儿,这次我们说句意的关联,因为前篇的相关知识要领都已经说了,现在直接切入主题:对对的句内关联包括句意的关联、生活常理的关联和语言逻辑的关联。(此文以下红字为引用百度资料 )句意关联。联句本身就是诗句,而诗句是由诗的语言组成,诗的语言又是一般语言的精炼,然而,这并不是说诗句就可以不遵循一般语言的规范,相反更应该顾及句法,使之达意。句意的关联之第一就是达意,然后是无有语病。达意:一个句子想说什么或表达什么,让人一看就明白,此为达意。一个句子有一个中心,不可多中心,那样会造成意混淆不清,让人找不着北。句子可

2、以不要求像一般语言那样子成分完整,也可以缺失成分,但是必须的要顺畅和完整表意, 让人看得明白。 比如:“相思”用诗句来表达:正确的:冷月横斜影独孤,离人千里雁书无。错误的:望尽天涯君不在,怜卿落发苦红颜。2、语法关联。 我们说明白了语法上的不关联,就清楚了语法上的关联,通过六个方面来说:1)成分残缺句子的组成,不管是一般语言还是诗的语言,都是有主谓宾定补状等句子成分组成的,期间,如是不影响句子句意完全的成分可以缺失,若是影响其完整度的不能缺失,能否让句子达意,是决定成分缺失与否的关键。例子:正确的:窗前明月光错误的:燕子顶深照2)搭配不当a、褒贬搭配不当正确的:春风扑面人清爽错误的:春风扑面人

3、厌恶b、色彩搭配不当a)感情色彩正确的:迎春花含笑错误的:迎春花发怒b)词的色彩正确的:云白清天色错误的:云白红天色3)关联词使用不恰当关联词大全(引用自百度)转折关系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那么 、倘若就、既然就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 、不管也、即使也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既然就、 之所以是因为并列关系不仅而且、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不是而是承接关系一就、起先后面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4.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光也目的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

4、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这种行为的目的。4)前后矛盾句内存在表意上的前后矛盾正确的:河风吹碧树错误的:雪停雪花飘5)语序不当没有按正确的语法顺序来安排句子正确的:玉镜高悬夜色明错误的:夜色高悬玉镜明6)误用、滥用虚词搞清楚虚词定义,就不会误用或滥用了,分类定义如下:一、【而】(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劳苦而功高如此, 未有封侯之赏, 而听细说。(鸿门宴)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

5、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 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译为“地”“着”或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6、止。(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7、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8、 主要代处所和事物, 可译为“哪里”“什么”。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 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

9、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

10、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用于疑问句末, 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译为“吗”“呢”“呀”。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不要求对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可译为“吗”“么”“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师说)3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吗”。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

11、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呢”“吧”,有时不译。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5表示停顿预语气,一般不译或译为“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6、用于形容词尾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1、表示动作

12、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对象,可译为“在”“于”。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公西华侍坐 )4、表示对象,可译为“向”。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氠契丑上)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承接。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2表

13、转折。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3表递进。译为“甚至”“乃至”“而”“又”。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正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 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二)用作代词。1、用做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2用作第

14、二人称, 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管传序)【无乃】表猜测,可译为“恐怕”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无乃与仆之私刺谬乎。 ( 报任安书)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五、【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5、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师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游褒禅山记)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 “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