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课件 北师大版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446157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课件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课件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课件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课件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课件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课件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课件 北师大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民族=汉族,对吗?孟子梁惠王上说:“莅中国而抚 四夷也。”所谓“四夷”,指的就是东 夷、南蛮、北狄、西戎。在春秋时 期,“夷”是古代东部各民族的通称 ,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夷夏之争夏即指华夏族,后来成为了汉族的 前身,而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就是华 夏的先祖。不论“夷”也好,不论“蛮”也罢,他 们与“夏”本是一家。这些少数民族 是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他们都是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边疆少数民族内迁1、原因:2、主要的内迁民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 人口大迁徙的浪潮。匈

2、奴、鲜卑、羯、氐、 羌(五胡)中原王朝招抚或强迫内迁一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因自身经济或发展的需要向中原逼进西晋的汉族统治者 对待内迁民族的态度如何呢?征收重税随意征派兵役、徭役随意掠卖为奴隶这样的统治会带来什么呢?加剧民族矛盾民族反抗建立反抗政府的割据政权西晋灭亡,东晋建立,迁都建康(今南京)战乱动荡群雄并起各民族逐渐融合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 中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 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怎 样?想一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2、孝文帝改革(要求:理解改革的背景、 原因,掌握内容和作用)孝文帝是个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的统 治,一定要吸收中原文化,改革落后的风俗。

3、同时 ,平城气候恶劣又地处偏僻,北魏很难控制中原地 区。为了改革,他决心迁都。公元494年,他佯言 “南伐”,亲率大军20万南下,到了洛阳,正值秋 雨连绵,群臣叫苦不迭。孝文帝宣称:如停止“南 伐”,必须迁都,要不然兴师动众,什么事也没干 ,岂不让天下人笑话。于是臣下不再反对,从此迁 都洛阳。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平城洛阳材料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 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 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 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二: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 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 大姓女

4、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孝文帝 改革历史背景: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 北方大融合,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 丰富和发展。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 了北方的分裂局面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直接原因:控制汉族,加强统治 措施:迁都洛阳汉化措施穿汉服 学汉语 用汉姓 通汉婚胡床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练一练1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逃避战乱B、 加强对鲜卑族控制C 、采用汉姓 D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 有一位皇帝,主动把自己的姓氏由 拓拔改为元,你能推断出他是 A 、忽必烈 B、孝文帝 C 、铁木真 D 、单于3 北魏时期,少数民族从事农耕, “胡床”、“胡服”等融入中原, 说明孝文帝改革( ) A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B. 使少数民族同汉族逐渐融合 C 阻碍了少数民族发展 D. 使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你知道北魏孝文帝促进民 族融合的措施有哪些吗?想一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