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管理與知識管理-商業智慧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438939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資訊管理與知識管理-商業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資訊管理與知識管理-商業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資訊管理與知識管理-商業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資訊管理與知識管理-商業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資訊管理與知識管理-商業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資訊管理與知識管理-商業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資訊管理與知識管理-商業智慧(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資訊管與知管-商業智慧1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本章學習目標 知管 顧客智慧 商業智慧(BI) 位學習 位內容2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導讀顧客是企業能力來源 根據Gartner Group最近一項的調查顯示,大約有 80%的美國企業和55%的歐洲企業表示,他們有 一個商業智慧(BI)策略。國內企業也朝這個方 向發展,並以之建立顧客知管(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CKM),即應用經過整合 的顧客與市場資訊來改善產品與對顧客的服務, 來提昇顧客滿意與對該品牌的忠誠 微軟的Windows 2000 beta版則有65萬名顧客試用 過,並且提供產品改進

2、意見。甚至許多顧客付錢 給微軟參加試用,因為參與軟體研發有助於瞭解 Windows 2000對他們自己的事業可以創造什麼價 值 3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可貴之處 在於行動 而非知本身 4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第一節 知管的基本概念 一、從電子化到知化,由科技利用到價值創造 二、知資源 三、知管的基本概念 四、知管的運作內涵 五、內隱與外顯知的轉換過程 六、知管的兩大推動力量與七大槓桿原 七、知管與資訊科技 5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從電子化到知化,由科技利用到價值創造 這是一個知導向的時代,也是高挑戰的時代。隨著 明日報的含淚停刊,資訊人的陡然終結,許多 原本對知經濟充

3、滿憧憬的人,開始質疑高知密集 的位內容服務業與網路商機已被過膨脹。電子商業 的經營模式和價值,也在網路泡沫化後,被重新思考和 檢視。 其實,根本的問題在於:企業組織推行知管的效益 在哪裡? 由於許多經人在構思知管藍圖時,常常忽略了一 個重要的環節:只從科技角切入強調如何管 知,而忘了由策略角思考為何要在這個 時點推動。他們疏忽了知管的本質必須回歸於商 務。對企業來說,知管的目的並不在於追逐潮流 ,而在於創造價值。 6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資源 土地不是關鍵,資本不是問題,而人力也 不如想像中的難以取得 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知已經取代其它 的資源,成為企業經營活動中最重要的一 項資本

4、7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資訊和知 的差異 知牽涉到信仰和承諾-知關係著某種 特定的立場、看法或意圖 知牽涉到行動-知通常含有某種目的 知牽涉到意義-它和特殊情境相互呼應 8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類型 1.內隱知(Tacit Knowledge):是指高 專業、個人化、且無法用文字或語言加以 描述的經驗知。內隱知具有不易文件 化與標準化的特性,必須經由人際間的互 動加以溝通傳遞 2.外顯知(Explicit Knowledge):可以用 符號、文字、語言加以描述的知,其可 以脫離人而存在文件化或標榫化的事物中 9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管有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企業內

5、的知管是將企業內部或企 業外部的外顯知加以匯集,再利用網路科技 將這些外顯的知提供給員工使用。員工可以 利用搜尋引擎在企業內部網站找尋所需的知 2.第二階段:將企業內部現有的內隱知轉換成外 顯知,再將外顯知加以制化,擴展到整 個企業的各個單位。這些外顯知可以是企業 發展出的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 3.第三階段:在現有的知外有系統地創造新的知 ,發展更好的最佳實務 4.第四階段:將企業的知轉化為企業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y),再將之延伸到其他業務10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SECI之知轉換模式 11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管的兩大推動力量 1.充份

6、利用企業內部已經具有的知:包括 最佳實務、開發問題解決方案的資料庫、 從完成的案例中吸取經驗,以及有系統地 記錄和顧客接觸的經驗細節等等。 2.創新:新知的創造、以及其成為新流程 、產品以及服務的變化。12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管的七大槓桿原 1.顧客的知:透過顧客關係建立深顧客知,並利用這方面 的知改善產品或服務,以提升交易與利益 2.產品與服務的知:將知融入產品,以及配合知密集的服 務 3.員工的知:開發員工的潛能、培養創新的文化、強調學習的 重要性、鼓勵員工分享知 4.流程的知:將知融入商業流程中,並且讓知工作者在有 需要的時候能夠擷取所需的知 5.組織的記憶:記錄現有的經驗,

7、以備未來之需,包括建置外顯 知的知庫與資料庫,以及創造實務社群分享內隱知 6.關係的知:打破企業疆界,改善企業與員工(B2E)、企業與 供應商(B2B)、企業與顧客(B2C),甚至企業建置顧客對 顧客(C2C)平台,以加強關係知的分享與流動 7.知資產:專利權、智慧財務權、商標權等管、利用、以及 開發13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管與資訊科技 14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第二節 知管的過程 一、知獲取 二、知移轉 三、知創造 四、知蓄積 五、知擴散 六、知分享 15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獲取 Cohen & Levinthal (1990)認為獲取能力可 以分成個人層級與

8、組織層級,而 組織層級的吸收能力是靠個人層級的吸收 能力去達成的16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 Helleloid & Simonin(1994)認為組織可以透過 外部輔助內部發展的方式取得外界的知資源 ,其指出組織有效的學習有賴於下列四個程序 :取得、處、儲存、擷取,後三項程序 直接受建構方式影響,而建構方式可分為五種 :完全內部發展、外部輔助內部發展、公開市 場採購、公司間的合作以及合併與購併。 以不同方式建構知所需的成本不同,而成本 是決定於知的形式與組織在特定時空下學習 能力與技巧,因此不同組織發展出不同學習方 法 17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組織學習、核心能力與永續競爭力1

9、8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獲取Smith(1995)指出知是透過五個介面來吸取: 1. 依附在商品上 2. 透過其他公司之關係 3. 透過產學關係 4. 透過公共機構 5. 透過人員流動19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獲取Davenport & Prusak(1999)提出五種組織取得 知的方式 1. 收購。 2. 指定專責單位 3. 融合 4. 適應 5. 知網路 20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移轉 Gilbert & Gordey-Hayes(1996)提出知移 轉五階段模式 1. 取得 2. 溝通 3. 應用 4. 接受 5. 同化 21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

10、識移轉的五階段模式22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創造一、知創造的模式 二、知創造的活動 三、適合組織知創造的五種情境 四、知創造的過程23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創造的模式 Nonaka & Takeuchi (1995)認為知的創造是經由 內隱與外顯知互動而得出下列四種不同的知 創造模式 1.共同化:由內隱到內隱,藉由分享經驗而達到創造內 隱知的過程 2.外化:由內隱到外顯,內隱知透過引喻、類比、觀 念、假設或模式表現出來 3.結合:由外顯到外顯,將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 體系的過程,牽涉到結合不同的外顯知體系 4.內化:由外顯到內隱,以語言、故事傳達知,或將 其製作文件手冊,

11、均有助於將外顯知轉換成內隱知 24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創造的模式25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創造的模式26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不同層次上的知識螺旋知創造的模式27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創造的活動 Leonard-Barton (1995)認為知創造的活 動有下列四項 1. 分享問題解決方法(shared problem solving) 2. 實施與整合新技術流程與工具 (implementing & integrating) 3.實驗與雛型(experimenting & prototyping) 4.從企業外部輸入與吸收技術知(importing k

12、nowledge) 28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識創造的活動29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適合組織知創造的五種情境Nonaka & Takeuchi(1995)認為適合組織知創造的 五種情境: 1.意圖:知螺旋的推動力來自組織的意圖,也就是組 織想達成目的企圖心。 2.自主權:情況許可下,所有組織的個別成員均應被賦 予自主權的權力。 3.波動與創造性混沌:刺激組織與外界環境互動的波動 與有創意的混沌。 4.重複:存在著超越組織成員作業上立即所需的資訊, 刻意使有關企業活動、管職責與整體公司的一種資 訊有所重疊。 5.必備的多樣才能:組織的多樣性必須能適應外在環境 的複雜,因此組織成

13、員必須具備足以應付各種突發 狀況的多種能力。30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創造的過程Nonaka & Takeuchi (1995)提出組織知創造 過程的模式,包括五個階段: 1.分享內隱知 2.創造觀念 3.證明觀念的適應性 4.建立原型 5.跨層次的知擴展 31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組織知識創造過程五階段模式32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蓄積一、知儲存的方式 二、知協調的程 三、知建構與維持模式 四、知的建構與維持策略33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 Bonora & Revang(1991)發展兩個構面: 知儲存方式(機械式/有機式) 知協調(整合的/分散的) 來說

14、明知建構與維持,如圖:34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識建構與維持模式35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協調的程 Bonora & Revang(1991) 將知協調程分 為整合與分散兩種形式 例如;儲存在個人身上則為分散,儲存在 團隊中則為整合。36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建構與維持模式 將知儲存與知協調兩構面交叉起來,則得 到知建構與維持模式,分別說明如下: 1. 有機的、分散的(第四象限):此象限以獨立的專業人士為中心, 專業人士的知不僅是有機的,且是特殊化與個人化的,但技 能透過其所受的專業訓練與教育來標準化,然而標準化雖然存 在,但從來沒有兩個律師、顧問或醫生以完全相同

15、的方式來應 用其技能,因為其中存在著許多個人判斷,專業人士甚至可藉 著經驗學習,經由行為的第二次共同化來發展多元化的知。 因為知是獨立地儲存在個人身上,所以從公司觀點,知的 儲存是分散的。此象限中的優勢是利用這些分散的、零散的知 為公司創造利益。在此象限中的組織需要思考的是必須降低 組織對知工作者的依賴,因此建構策略應是降低人員離去的 風險,而維持策略的思考方向則勢將分散的知具體化。 2. 有機的、整合的(第一象限):此象限以團隊與專案小組為核心, 每個團隊與專案小組內有著個別或特殊化知的成員。知一 旦專業化或個人化,則知得以擴散,變得一般化且整合在一 起,使團隊成員所擁有的知,得以用於解決問題並獲得解答 。37溫金豐,組織理論與管理,第二章知建構與維持模式3. 機械的、整合的(第二象限):此象限以韋伯的科層體制 為核心,強調控制、職權、規則、程序及標準化,但同 時也強調達成組織目標的各種努力間的協調。這種組織 類型勢必將所有的工作規模皆已清楚定義,所以可將任 何員工放在任何位置上,而能達到相同的產出效果。此 象限對個人的依賴是最小的,藉由制定作業規章、成文 化的標準或手冊,組織結構的任務已經變成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