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李定国目录[隐藏]1.南明将领李定国 李定国的历史功绩 2.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工程师 3.消化内科医师李定国 4.新乡市盐业管理局党委委员、常务副局长 晋王画像[编编辑辑本本段段] 1.南南明明将将领领李李定定国国李李定定国国 (1620 年 7 月 11 日~1663 年 7 月 21 日),字鸿远,小号一纯汉族 ,明末杰出的 军事家,民族英雄幼从献忠起义, 陕西榆林人. 明末清初大西农民军领袖之一家世务农 崇祯三年(1630),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 张献忠起义军,受到张献忠的喜爱李定国随张献忠起义军转战于秦、晋、豫、楚,临敌陷阵以勇猛称,又喜读兵法、《资治通鉴》诸书,在军中以宽慈著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称,杀敌不计其数大西政权建立,擢安西将军,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合称四将军后数年,大顺元年,献忠死后,率大西军余部进驻云南,联明抗清从而立下赫赫战功永历六年,李定国与与孙可望迎 永历帝入贵州,驻安隆旋率步骑八万出粤、楚, 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死;战衡州,击杀敬谨亲王 尼堪,收复楚、粤,纵横数省十年,孙可望谋称帝自立,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封晋王。
次年可望引兵攻定国,所部不愤所为,皆倒戈,可望大败,势穷降清,以云贵虚实尽告清军清顺治十五年, 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 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于磨盘山设伏兵三道,谋一举全歼吴军吴三桂挥师长驱数百里,骄而无备,先头万人已陷重围,眼见大事将成,虽然叛臣于此际泄密三桂,但是吴军依然损失惨重,损失兵力 20 余万后定国联络诸拥汉土司,转战滇缅边境康熙二年因恢复无望,忧愤病作, 卒于勐腊军中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农民义军领袖,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 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 “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李定国于川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李定国平生歼灭清军80 多万简简介介李李定定国国(1620——1663) ,字鸿远,陕西榆林人,中国杰出的民族英雄明崇祯三年(1630) ,从张献忠起义于米脂,被张献忠收为义子1631——1636 年,随张献忠转战于晋、豫、楚、陕诸省 杀敌无数,屡获战功。
明崇祯十年( 1637) ,李李定定国国 17 岁,身长八尺,武艺高强,对人谦恭有礼,人称“小柴王”,军中称“小尉迟”当年率所部二万人马,从张献忠袭安庆,直指南京十六年,李李定定国国随张献忠破武昌,克长沙,被赐张姓,封为安西将军满清顺治三年(1646) ,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 李李定定国国等从川入黔四川失守后, 李李定定国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中年, 李李定定国国复李姓,率军破贵阳,下昆明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此时, 李李定定国国所部兵马 5 万余众,为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清顺治六年( 1649) ,李李定定国国等赴黔谒见桂王(永历帝)共议 “扶明逐清”之约次年,李李定定国国回守云南,练就精兵 3 万余,准备东进抗清清顺治九年( 1652) ,李李定定国国从云南率 10 万军东征五月,连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为西宁王,赐名“如靖”后,李李定定国国率军连克广东、广西不少州县,军威大振清顺治十三年(1660) ,桂王由黔移方南, 李李定定国国率精兵迎桂王入驻昆明,号五华山为 “滇都”,李李定定国国受封为晋王。
十五年七月,清兵入黔,吴三桂屯兵遵义十二月,李李定定国国与清军准备大战于曲靖的时候,见清军来势汹汹,便率兵撤退李李定定国国见势危急,便率兵反击清军,清军大败,定国重取曲靖,不久,李定国大军撤出昆明十八日,桂王离昆西行,李李定定国国率军护卫十六年正月,桂王在李定国的帮助下抵永昌楚雄、大理相继击溃清军 李李定定国国率军出腾越,撤至缅甸之 孟良为抗击清军追击, 李李定定国国先后率兵屯住缅宁、孟连等地 打了许多大胜仗有力地阻止了清军追来清顺治十三年( 1656)清廷任命铎尼为大元帅,率领士兵10 万夺取华南地区谁知铎尼大军在半路时不幸遇到李定国全军的伏击,铎尼全军覆没其本人也被李定国击毙永历大喜,连赏李定国满清得知铎尼遇害后,大为震怒,派平南大将军固额里因再次领兵攻打李定国李定国不慌不忙,布下空城计,清军中计,撤退途中,李定国挥军猛攻,清军大乱,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固额里因被击毙 1660 年,李定国转战西藏大破西藏清军30 多万击毙清王 3 位清将 23 名(不出名)1660-1661 年,李定国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屡破清军 1662 年,李定国展开伐清战争,大获全胜,歼灭清军30 万1663 年 7 月病逝于军中。
年仅 43 岁1662 年 5 月,李定国因悲愤而晕倒,但未致于死,在这期间,他听说台湾复明时,心中振奋,病情好转便准备再次招兵买马,开始了伐清之战朔州之战中,清军损失兵力 30 余万这次战役是李定国将军平生最后一次战役1663 年 7 月 21 日,定国不幸患病,在弥留之际,再次嘱咐部将:“我死后,尔等要忠心报国,千万不可投降满狗说罢叹了一口气就与世长辞了李定国将军乃大明末年的第一猛将,我们要向他学习,效忠国家说定国,定国到隆武帝继位后,在一次狩猎中,不幸被清王尼铎10 万大军追杀,正在这危急时刻,李定国率领大西军及时赶到,经过3 天激战,全歼清军,击毙清王尼铎,这才保住了隆武帝的性命,不久,李定国把隆武帝送回了南明隆武帝激动不已,挥泪与李定国告别李定国也开始了他 “扶南明抗满清 ”的大业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 李李定定国国的的历历史史功功绩绩李定国,字宁宇,小字一纯,陕西绥德人,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十岁时不堪明廷欺压,投张献忠转战于四川、湖北定国少年英武身材魁伟,眉目修阔举止有度,推附者遂赠外号“小柴王”;谦恭下士有文儒气象,喜读 《孙子兵法》 《资治通鉴》 ,骁勇超逸素称“万人敌”;“小尉迟”;在农民“军中独以宽慈著 ”,攻破城池未尝妄杀,遇士绅百姓必设法保全。
李定国和民族英雄 郑成功的关系非比寻常.后者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世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还是他的至亲 “老亲翁”,一个是南明的西宁王(后封晋王),一个是南明的延平王(后封潮王),地位和影响力尚在定国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长子,后来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南明兵败与丈夫一起被杀)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 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采用怀柔政策对待汉族百姓,为后来的 “康熙之治”打下基础李定国智勇兼备文武双全,每次临阵必披坚执锐,逐北不置屡立战功二十岁,单枪匹马射杀明军上将 “神弩王”张令二十一岁,带二十六骑兵奇袭襄阳,擒明朝亲藩襄王二十四岁,张献忠称制,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为义子,封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后李闯攻陷北京,清兵乘机入关江山狞沦,张献忠转而抗清,顺治三年,失利而死定国随孙可望领余部转战滇、黔,以昆明为中心建立新政权,孙可望被推为国主,定国称安西王可望本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地位相当,入滇后虽称国主,但定国、文秀等手握重兵,尤其定国性情倔强,遇事常生争执,故有隙。
顺治五年,可望借故缚定国于演武场,杖责过百;后又相抱持而哭,命定国取沙定洲以赎罪定国心中愤懑,但为了大西军内部团结,忍下屈辱,历时三月,平定作乱的沙定州,稳住了云南的形势南明抗清节节败退,岌岌可危,孙可望着眼全国大局,为挽回颓势,决定联合南明,领兵出滇,赴前线抗清同时,为名正言顺的统辖李定国、刘文秀,可望上表朝廷,请封秦王李定国直朴,初遣使请封时,不悦道:“我自为王,安用请? ”后几经反复,终获南明封爵后,又道: “若是,则为朝廷官,不再作贼,勿反复也! ”顺治六年,孙可望以李定国、刘文秀为先头,武力收编了南明永历朝廷残存的地方割据武装,收复贵州全省及四川部分地区可望严明军纪,一致政令,使西南地区的抗清力量重获统一指挥而严整吏治,恢复生产,安抚人民,招徕商贾等举措也使饱受战乱摧残,丧亡殆尽的川、贵百姓重焕生机 顺治九年,后方已定,孙可望遣李定国东攻湘桂,刘文秀等进军四川既受命,定国约法五条: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挥军入湘,收复大批州县后,又利用清定南王孔有德的骄横轻敌,奇兵下桂,五月,败清军,两夜下武冈、克宝庆,势如破竹六月,夺取全州孔有德闻报大惊,亲领桂林守军前往兴安县严关,企图扼险拒守,被定国军击败,浮尸蔽于江下;傍晚狼狈逃回桂林,紧闭城门。
六月三十日,李定国大军将桂林围得水泄不通,四日中午,攻破武胜门,清军不敌兽散,孔有德怅然失色,悲叹道: “已矣!”遂在王府自杀,死前命随从将其所居后殿及掠得的珍宝付之一炬其妻白氏自缢前把儿子托付给一名侍卫,嘱咐道:“侥幸活命,便叫他出家不要学他父亲,作贼一生,落得今日之下场 ”接着,李定国麾下各部乘胜南下平乐,收复柳州其亲镇桂林,颁布政令,稳定局面八月,整顿稍定,定国挥军进攻梧州,守将不敢迎战,逃入广东乞怜于平南王尚可喜十五日,明军收复梧州,广西全省均告平定广东清军极为恐慌,与广西接境各部纷纷弃城撤往肇庆定国欲待广西局面稳定,即进逼广东,收复失土,却逢满清亲王尼堪率八旗精兵南下援湘,可望唯恐有失,调定国北上抗敌,定国离开广西后,因兵力淡薄,匡复之地复陆续被尚可喜夺回 十月三十日,李定国部进抵衡阳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宝庆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阳三十余里处李定国派部将领兵佯攻,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即兼程追袭,次日天色未明已至衡阳,与李定国大军相遇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遂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佯装不敌,主动后撤。
尼堪 “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毙命于混战之中军士割下其首级向定国献功,全军欢声雷动,齐唱满江红,时人有诗曰“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 ”,勇败八旗,克毙敌酋,定国军名扬天下 清军不敢再战,垂头丧气的退往长沙衡阳大捷,粉碎了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清朝官员中有人号天大恸,称 “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 ”连顺治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清廷上下神情沮丧,士气低迷,致力抗清的乡绅义士则大受鼓舞,他们重新唤起兴复之希望,欣喜欲狂、奔走相告许多退入山区的明朝残兵败将和隐居乡间的官绅更闻风云集,共勷盛举加之孙可望不久前亲自挥军攻克辰州,若两军合力,天下一心,隐有北进中原,匡复山河之势 然而,就在李定国连歼清朝二王,复地千里,军威大震之时,身为南明永历王朝实权者的孙可望非但不趁机出兵,收复失土,反而愈加妒忌,认为定国功高震主当初,定国攻克桂林,送到贵阳的缴获物品中鲜有金银财宝孙可望听信小人之言认定李定国不是私自藏匿就是分赏将士示恩于下衡阳之战,孙可望不派兵支援,却仍获大捷,到击毙尼堪的消息传来时,孙可望妒火中烧,决心除掉定国。
他假意派人至衡州慰劳,封定国为西宁王,李定国道:“封赏出自天子,今以王封王,可乎? ”拒不受封可望更怒,唯恐楚粤人心尽归定国,遂召其归定国未应十月,可望出兵沅江,连续下书七道,催定国至靖州相会,图谋害他刘文秀之子不忍,密书举发可望阴计,令定国切勿前来,枉送性命定国行至武冈州,见书,不胜愤慨,他原希望孙可望率部由辰州东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