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经济建设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437914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9.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身经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投身经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投身经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投身经济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投身经济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投身经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身经济建设(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投身经济建设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 三、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第二单元 第六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 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 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 康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 义:一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另一层是 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特征邓小平同志提出 “三步走” 战略(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1.2020年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和人们的精 神生活、民主

2、权利以及生活环 境的改变。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文化更加繁荣民 主 更 加 健 全科技更加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小康。3.改变发展不均衡局面,缩小差距,共同富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 三四千美元,远远高于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区。目 前,人均GDP最高为上海市,已经突破4000美元 ,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大都市的繁华山村孩子的“教室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新世纪经济建设的目标(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 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5

3、.76万亿元 人民币,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 的经济总量将从目前的世界第6位,提高到 第 3 位,仅次于美、日两国。200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8.94亿元, 到2020年,要力争翻两番,应该是多少?2.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基础。经过五十多年 的奋斗,我国工业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我 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初步建立,旧体制的积弊尚未完全清除,新体制还不 健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3.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

4、,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化指我国的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 和乡镇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转化为城镇 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 过程。简单来讲就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 化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城镇化则是由 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 产的过程。 城镇化:4.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 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 富足的生活。未来510年,全国每年新增适龄劳动力 人口至少1000万,目前尚有1400万城镇下岗 人员和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风更清,云更淡;山更绿,水更蓝; 家家住房亮又宽,路上轿车跑得欢; 种粮一律机械化,

5、鼠标一点信息全; 龙腾九州人欢笑,神州N号飞上天; 和谐互助你我他,齐心协力建家园; 人人都有凌云志,直把日月换新天。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一)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 是稳定民心、安天下的产业。资料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 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大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村容 整洁生活 宽裕挑好“小官”干“ 大事”管理 民主炕头上看大 戏乡风 文明发 展 现 代 农 业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县域

6、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 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内涵以信息化带动,实现跨越式发展1以系统化设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立足于国情,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3新型工业化特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产业结构的涵义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三)产业结构的调

7、整与优化2.产业结构构成按产业部门 的性质按产品的最 终用途产业结构按经济发展 的顺序农业轻工业消费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第二产业先是迅速增加,然后 趋于稳定,高科技产业不断涌现 ,第三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3.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地 带,即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经济不发 达地区。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 ,改革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 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 加值加工

8、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西部地区加快调整和改造。鼓励经济特区、浦东 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走在前列。支持革命 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部曾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摇篮和发祥 地之一,也是民主革命的发源地,还是中 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能源 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部地区 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 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 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 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 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蒙古族维吾 尔族藏族壮族回族2.西部大开发到

9、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 。“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西电东送”指开发 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 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 、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到2005年底,从云南、贵州两省送电广东的输电 能力将增加到700 万千瓦,加上三峡送至广东的300 万千瓦,基本可以满足广东“十五”期间的电力 需要。随着广西龙滩水电站和云南小 湾水电站的投产,在“十一五”期间还 可再增加送电能力400 万千瓦。 “西电东送”工程“西电东送”工程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比较丰

10、富,约占全国 天然气总资源量的60,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 近几年来勘探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盆地北部的库 车塔北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气田,勘 探前景良好。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比较发达,但能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急 需清洁能源,是西部天然气比较现实的消费市场。 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启动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全长约4100公里。管道 主干线首站起自新疆塔里木轮南,经库尔勒、武威 ,甘塘、中卫、靖边、吴堡、长治、郑州、淮南、 南京、无锡、苏州到达上海市。“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 发和深度加工,加快培育旅游业,努力形

11、成经济优势。新疆塔城地区在实施西部 大开发战略中突出进行农业、 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 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根据 规划该地区将成为新疆最大的 优良品种牛养殖基地。该地区 养牛业将成为今后农牧民增收 的主要来源。发展特色产业被誉为“红花之乡” 的塔城地区额敏县, 不仅扩大了红花种植 面积,而且将大幅度 提高产量。昔日百里风区 今日万顷林田。 图为塔城地区托 里县老风口。发展特色产业三、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 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金积累和技 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品和 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 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变化的状况。1.经济增长的内涵

12、(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经济增长 是推动经济发展必要 的物质条件,没有经 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 展。经济发展不等同于 经济增长,单纯的经 济增长会出现“只增长 不发展”现象。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 现经济增长的途径。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单纯以数量的增长为中心的外 延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低下。集约型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效 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 较高。经济增长方式类型:投资、出口依靠消费、投资 、 出口协调拉 动。4.实现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第二产业带动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 协同带动。4.实现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依靠科技

13、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4.实现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1.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 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资源节约型社会(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 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 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我国现 代化建设的客观 要求。是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内在要求 。是促进和谐的 基础和保障。2.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在全

14、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全体公民中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2.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关键创创新管理科技进进步劳动劳动者素质质2.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必须开发和推 广节约、替代、循 环利用的先进适用 技术,发展清洁能 源和可再生资源, 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建设科学合理的 能源利用体系,提 高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2.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深入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明确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和自己的责任,树 立立志于祖国建设事业的决心。 步骤:课前分4

15、组,布置围绕“西部的历 史与现状”、“西部的未来与展望”两大主 题,搜集材料,写出交流搞;稿件要阐述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和目标,明确自己 的责任,各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评 价。 西部大开发我们共同的责任活动平台1.下列对世纪头年我们所要集中力 量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B、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 进步的小康社会 C、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 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D、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的小康社会巩固练习练习与测评 2.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我们不希望也不 追求有过高的速度,我们更看重的是发

16、展的 效益和质量,更看重的是增长方式的转变和 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更看重的是民生 的改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 )。A经济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经济增长方式应当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C经济增长要把利润的增长作为唯一指标 D经济增长是我们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3.我国钢材、水泥、原煤消耗分别占世界总消 耗的 30 、 40 、 31 ,能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 )。A 大力发展能源工业,提高原油和煤炭产量 B 改善投资环境,保障安全生产 C 拓宽能源进口渠道,缓解能源压力 D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型”体现在( ) 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 效益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 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优势 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 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A、 B、C、 D、5.截至2005年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