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1432697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逆生理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低温和干旱等逆境对 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植物对低温和干旱 胁迫的适应性和抗性,为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奠定理 论基础。本章重点:1、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及其机制,抗寒锻炼过 程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化。2、干旱对植物的伤害及其机制,植物对干旱的 适应性变化及其抗旱性。3、逆境下植物的生理代谢变化及其对逆境的交 叉适应性。第一节 植物抗逆的生理基础 一、逆境的概念及种类逆境(stress)是指对植物生存生长不利的各种环 境因素的总称。逆境种类 生物因素病害、虫害、杂草理化因素物理的 辐射性的 化学的 温度的 水分的二、抗逆性及方式抗逆性(hard

2、iness)植物对逆境抵抗和忍 耐能力。抗性的方式:逆境逃避(stress avoidance)指由于植物 通过各种方式摒拒逆境的影响,不利因素并 未进入组织,故组织本身通常不会产生相应 的反应。逆境忍耐(stress tolerance) 指植物组 织虽经受逆境对它的影响,但它可通过代谢 反应阻止、降低或者修复由逆境造成的伤害 ,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二、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与代谢特点(一)形态结构变化 (二)生理生化变化 三、渗透调节与抗逆性 (一)渗透调节的概念多种逆境都会对植物产生水分胁迫。水分胁迫 时植物体内积累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提高细胞液 浓度,降低其渗透势,保持一定的压

3、力势,这样植 物就可保持其体内水分,适应水分胁迫环境,这种 现象称为渗透调节(osmoregulation)。 (二)渗透调节物质1.无机离子 2.脯氨酸3.甜菜碱 4.可溶性糖 第二节 植物的抗寒性一、冷害 (一)概念:冰点(0)以上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叫 冷害。植物对冰点以上低温的适应叫抗冷 性。热带、亚热带植物易受害。第二节 植物的抗寒性一、冷害 (二)伤害症状与类型: 1、类型:直接伤害与间接伤害。 2、伤害症状: (1)出现伤斑、凹陷; (2)死苗或僵苗不发; (3)组织柔软、萎蔫; (5)木本芽枯顶枯、破皮流胶; (6)花芽分化受破坏,结实率降低。第二节 植物的抗寒性(三)冷害机理:1

4、.膜发生相变,由液晶态变为疑胶态;2.膜透性改变,甚至造成破损;3.代谢紊乱,光合与呼吸变化,吸收机能衰退 。4.运输受阻,酶促反应失调。(四)植物的适应:1.增加膜不饱和脂肪酸数量,提高不饱和脂 肪酸指数,降低膜相变温度;2.改变某些蛋白(酶)的组分。 第二节 植物的抗寒性二、冻害 (一)概念:冰点(0)以下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叫 冻害。植物对冰点以下低温的适应叫抗冻 性。常与霜害伴随发生。第二节 植物的抗寒性二、冻害 (二)冻害伤害症状与类型:类型:胞内结冰与胞间结冰。冻害伤害症状:叶出现烫伤样,组织 柔软叶色变褐,终至于枯死。第二节 植物的抗寒性(三)冻害伤害的机理:1.胞间结冰使原生质严重

5、脱水,蛋白 质变性,原生质不可逆凝胶化;2.胞内结冰对膜与细胞器产生直接破 坏;解冻时温度回升快,原生质失水, 组织干枯;破坏蛋白质空间结构(-SH假 说);机械损伤;膜破坏 。第二节 植物的抗寒性(四)植物对冻害的适应:降低含水量,增加束缚水的相 对含量;增加可溶性糖等的含量; 激素的种类及比例发生变化;膜组 分改变。第二节 植物的抗寒性三、提高抗寒性的措施1. 低温(抗冻)锻练;逐步适应,增加保护 物质;2.化学诱导控制;调节CTK、ABA的比 例,采用其它生长延缓剂;3.加强田间管理;调节N、P、K比例,薄 膜等覆盖,培育壮苗等。 第二节 植物的抗热性一、概念:高温对植物的伤害称为热害。

6、抗热性是植物对热害的一种适应。二、类型:1.直接伤害2.间接伤害。三、症状与危害: 1.症状:热害后叶片死斑明显,叶绿素破坏严重,器 官脱落等。 2.危害: (1)间接伤害: 饥饿,因光合低于呼吸,消耗同化物过多;毒性 ,有氧呼吸被破坏,无氧呼吸产生有毒物质,蛋白 分解产生NH3; 生化障碍,必须的生物活性物质缺乏; 蛋白质破坏,水解酶作用,ATP减少,氧化与磷酸 化解偶联。 (2)直接伤害: 蛋白质变性,空间结构破坏; 脂类液化,破坏膜结构。第二节 植物的抗热性四、提高抗涝性的机理与途径:不同生态环境生长的植物抗热性有 差别。蛋白质(酶)对热的稳定性,如二硫 键,Mg,Zn;用生长调节剂,有

7、机酸、盐类有保 护作用。第四节 植物的抗旱性一、概念:土壤缺水或大气相对湿度过低对植 物造成的伤害称旱害。植物对干旱的抵抗力称抗旱性。第四节 植物的抗旱性二、干旱种类:1.土壤干旱;2.大气干旱;3.生理干旱。三、植物类型:1.水生植物;2.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旱生植物有避旱型和耐旱型。四、外部干旱表现: 1.萎蔫:有暂时萎蔫与永久萎蔫。 2.生长减慢。 五、干旱机理: 1.原生质脱水是旱害的核心; 2.破坏原生质膜上脂类双分子层的排列,改变了膜透 性,使化谢紊乱; 3.光合与呼吸失调; 4.蛋白质分解加快;DNA、RNA合成减弱,脯氨酸积 累; 5.激素发生变化,ABA积累,CTK减少,

8、降低 CTK/ABA比值,乙烯增加; 6.植株各器官水分重新分配; 7.造成细胞的机械损伤。第四节 植物的抗旱性六、植物抗旱特征:1.形态:根系发达而深广,根冠比大; 细胞小,维管束发达;单位面积气孔数 多;输导组织发达;角质或蜡质层厚2.生理:脯氨酸、ABA等物质积累多; 水解酶活性保持稳定,合成酶活性不削 弱;保水力强。第四节 植物的抗旱性七、提高抗旱性途径:1.抗旱锻练:如蹲苗、搁苗、饿苗、双芽法等 ;2.合理施肥:P、K、B、Cu等;3.化学诱导:CaCl2、ZuSO4等;4.生长延缓剂及抗蒸腾剂;如ABA、CCC(矮 壮素);5.抗旱育种。第五节 植物的抗涝性一、概念:水分过多对植物

9、的伤害称为涝害。抗涝性是植物对水分过多的适应能力 。 二、类型:1.湿害2.涝害第五节 植物的抗涝性三、症状与危害:涝害的核心是液相代替了气相,植 物缺氧。生长量降低,根变黑,叶黄化 ,株植矮小。无氧呼吸代替有氧呼吸, 产生有毒物质;代谢损害,光合受抑; 营养失调,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吸收困 难。第五节 植物的抗涝性四、提高抗涝性的机理与途径:1.机理有发达的通气系统,代谢上提高 对缺氧的忍耐力,改变呼吸途径,如以 磷酸戊糖途径代替糖酵解过程;破坏或 抑制有害物质的合成。2. 防涝排涝措施。第六节 植物的抗盐性一、概念: 盐类过多对植物的伤害称为盐害。 抗盐性是植物对盐分过多的适应能力。 避盐:

10、植物通过被动拒盐,主动排盐和稀释盐分等途 径,使周围环境的盐浓度降低到遭受盐害以下的浓 度水平的一种抗盐方式。 耐盐:指植物通过生理或代谢的适应,忍受已进入细 胞的盐分。它可通过渗透调节,提高代谢稳定性和 忍耐营养缺乏等途径实现。 二、类型:1.盐土与碱土为害,习惯统称盐碱土。第六节 植物的抗盐性三 、症状与危害:1.生理干旱,土壤水势降低,吸水困难;2.离子的毒害作用,产生单盐毒害,抑制 生长;3.生理代谢紊乱,质膜透性增大,蛋白质 水解加快,氨基酸与氨积累,光合与呼 吸变化。第六节 植物的抗盐性四、提高抗盐性的机理与途径:泌盐,稀盐和拒盐;通过细胞的渗透调节,降低水势;消除盐对酶或代谢产生

11、的毒害作用;与盐结合,减少游离离子对原生质的破坏 作用;锻练植株,逐步适应,如稀盐浸种,苗期处理 。选育抗盐品种;有效的栽培措施。 机 理途 径第七节 环境污染与植物抗性一、大气污染 (一)概念与污染物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废气体对植物的危害。 2.污染物包括: (1)氧化物质,O3、NO2、Cl2; (2)还原物质,SO2,H2S,甲醛、CO; (3)酸性物质,HF、HCl、HCN、SO3、Si (4)碱性物质,NH3; (5)有机物质,乙烯等 。第七节 环境污染与植物抗性(二)症状与反应 1.急性伤害可在短时间内使植物组织坏死。叶 呈灰绿色,逐渐转为暗绿色油渍或水渍斑, 叶片变软,坏死组

12、织脱水变干,并呈现象牙 色到红色或暗褐色。 2.慢性伤害是长期接触亚致死浓度的污染气体 而受害。叶片失绿,变小畸形,加速衰老, 症状据污染物不同而各异。受污染后光合降 低,呼吸异常,干物累积减慢,酶活性改变 。第七节 环境污染与植物抗性二、水体污染与土壤污染 (一)概念与污染物水体污染与土壤污染:指水体和土壤中毒废物 质对植物的危害。污染物包括:1.酚类化合物,一元酚、二元酚、多元酚;2.氰化物,有机氰、无机氰;石油;3.洗涤剂和三氯乙醛;4.重金属离子,汞、铬、砷、硒、铅、镉、铝;其它 有机物等。5.酸雨、酸雾第七节 环境污染与植物抗性(二)症状与反应1.土壤性质可能改变;2.植株生长受阻,

13、矮小,叶色变黄;3.根系呈现褐色,逐渐死亡腐烂;4.有害物质往往有积累效应。第七节 环境污染与植物抗性三、植物与环境保护可将植物对污染物的反应分为敏感性植 物与抗性植物。敏感性植物可作指示植物,监测环境污 染。抗性植物可用来吸收和分解有毒物质, 净化空气和水体,保护环境;维持大气中 CO2与O2的平衡;可吸尘和杀菌,美化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第八节 抗病性与抗虫性一、抗病性 (一)概念病菌对植物的侵袭和伤害称为病害。植物抵抗病菌侵袭的能力称抗病性。 (二)类型寄主对病原物的反应可分感病、耐病、 抗病和免疫等类型。但植物从完全不发病到 严重发病,是一个连续过程,植物的抗病受 遗传的控制、代谢的控制及环境的控制。第八节 抗病性与抗虫性(三)伤害病害可引起作物水分平衡失调,呼吸作 用加强,光合作用下降,激素发生变化,同 化物运输受干扰等。 (四)植物抗病的生理基础植物形态结构屏障,组织局部坏死,抑 制物质(含植保素)等。选育抗病品种,改善植 物生存环境和营养状况是提高抗病能力的主 要途径。第八节 抗病性与抗虫性二、抗虫性植物对害虫危害的反应类型;植物抗虫的机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