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1427752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9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简介中国画制作人:日语081班 张颖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 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 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 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是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画,正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的简介 国画,又称“中国画”,我国传统的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 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

2、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 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 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 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 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 的绘画。 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 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 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 以形写

3、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 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 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 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 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国画的起源 中国画,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 本一途。.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 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 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 鹿。甘肃永靖出上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

4、如身处岸边,情景 历历;还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 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 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主题约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贵族生活中 的礼仪活动,如宴乐、射札、表祭等:一是描写水陆攻战等。如赵固 出土的刻纹铜鉴,集中表现了贵族生活的仪礼活动。另一类是描 绘水陆攻战的图象,以山彪镇出上的水陆攻战纹鉴为代表。其他 百花潭铜壶,故宫宴乐铜壶都有表现战争景象的图画。这些画幅 中,有水陆交战、坚壁防守、云梯攻地等情节。还有描绘水战、陆战 的阵势中,表现了冲锋击杀攻坚的细节。士兵有的执剑和戟,有的持 戈和矛等,形象生动。这些艺术手法,给汉画石刻、砖刻

5、以很大的启 发和影响。国画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 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 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 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 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 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 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 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

6、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 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 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 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 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 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 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侯子墓帛画(西汉)蹈纹彩陶盆国画的分类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

7、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 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 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 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 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 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国画分类依据】【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 、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 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 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

8、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 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 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 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 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 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 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 、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 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

9、卷轴、册页、扇 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 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 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 、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折扇国画【国画代表种类】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我国的 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 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 ,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 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 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 代都有。闫立

10、本(唐) 文昌帝君像山水画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 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 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 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 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 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 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 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 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自唐代 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 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

11、灵 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 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 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许道宁秋江渔艇图花鸟画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图案纹饰 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那时候的花草、禽鸟和一些动物具有神秘的 意义,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蕴。人们图绘它并不是在艺术范围内的表现,而是 通过它们传达社会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艺术的形式只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人类早期对花鸟的关注,是孕育花鸟画的温床。史书记载

12、,魏晋南北朝 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史道硕 的鹅图、陆探微的半鹅图、顾景秀的蝉雀图、袁倩的苍梧图 、丁光的蝉雀图、萧绎的鹿图,如此等等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 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现在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 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顾恺之洛神赋图 中的飞鸟等。这一时期的花鸟画较多的是画一些禽鸟和动物,因为它们往往和神话有 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是神话中的主角。如为王母捣药的玉兔,太阳中的金 乌,月宫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 说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属于花鸟范畴的鞍马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较高

13、的 艺术成就,现在所能见到的韩干的照夜白、韩滉的五牛图以及传为 戴嵩的半牛图等,都表明了这一题材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而记载中曹霸、陈闳的鞍马,冯绍正的画鹰,薛稷的画鹤,韦偃的 画龙,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鸟,孙位的画松竹,不仅表现了强大 的阵容,而且各自都有杰作。如薛稷画鹤,杜甫有诗赞曰:“薛公十一 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长人 。”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 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 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 中去,而不是做局外

14、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 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 ,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 、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 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 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 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 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

15、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 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 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 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 ,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 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 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李可染作品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

16、 的新文化运动大旗。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 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 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在这一变革过 程中,一部分美术家积极引进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 方法,在世纪初形成了学习西方绘画,兴办美术学校 的热潮。“写实改造中国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文 人墨画模拟古人笔法,缺少新的创造而进行变革。以 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画家与古代画家作品的比较 中,可以部分了解这种变革的特点。【起因】封建社会后期,旧文人画家沉浸于对古人笔墨意趣的模仿,日益脱离与 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因袭守旧的局面限制了画家对时代生活和个人感情的 表现。与徐悲鸿同为20世纪新美术变革开拓者的林风眠,从突破传统笔墨程 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写生,主张减弱“写”的用笔方法,突出“画 ”的自由表达特性,力图在中西绘画之间学一种新的创作道路。被推为“中 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改革】20世纪力求变革的中国美术家,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