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423681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1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利用规划与设 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滥垦、滥伐、滥牧、广 种薄收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 合理利用土地是首要问题。本章分别介绍土地类 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 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问题。第一节 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一、土地类型及其划分 (一)土地的基本概念 土地(land)是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 各种自然要素组织的自然综合体,同时也有人类活动的 烙印。其范围包括下至土壤母质及岩石风化壳植物 根系所达处,上至植被冠层的一垂直剖面。人类利用土 地,绝不是与土地的某一要素单独发生关系,而总是与 所有要素的综合特征打交道。这个综合特征,体现在地 表环境的某一

2、地段,便构成了人们通常所称的自然综合 体,即土地类型(land type)。土地的概念具有: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地 段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土地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各类土地单位在地表环 境中均有自己相对应的场所。土地性质主要取 决于综合自然特征,但人类活动也给土地以深刻 影响。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为人类当前 或将来可利用的价值。人类研究土地,其最终目 的是合理利用和改造土地。 (二)土地类型的划分土地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自然属性进行的,划分的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到局部,由粗略到详细的多级分 类过程。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类型的 等级划分,二是同一等级中的土地类型的分类

3、。土地类 型的等级划分是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土地 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同一等级中土地类 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 的共性的归纳。土地分级、分类的关键在于对土地类型 个体形态单元的正确识别。对土地结构复杂度和土地特 征相似性指标的确定,以建立科学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如图71所示,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是一种树枝状的多级分类结构,一般是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划分,即将较高级别个体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较低单位。在较高的分类水平上,有较少数目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低而差异性大,在较低分类水平上,有数目众多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高,而差异性小。多级分类制也是在不同的概括水平

4、上认识土地类型的需要,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图7-1 土地类型分类体系(、土地类型划分层次(等级);A、A1、 A11, B、B1、B11土地类型;1、2、3N土地单元)土地类型的多级分类制是一个逐级划分的过 程,每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依据和标准是不 一样的,首先是将一些宏观的土地属性(气候、 大的地貌类型等)作为高层次等级中的分类标准 ,在此基础上,继续将一些区域性因素(如土壤 性质、水文地质、岩性等)作为中低级层次的分 类标准。土地类型分类是为土地类型调查服务的。土地类型 调查制图存在着不同的比例尺。根据调查比例尺的要求 不同,选择相对应的分类水平上的土地类型单元作为制 图图例的基础,才能

5、既恰当地充分反映调查区域的土地 类型的性质和关系,又合乎该比例尺制图的载负量。多 级分类制为大中小不同比例尺的系列制图提供了制定图 例系统的基础。同时,系列的不同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制 图也揭示了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为进 一步研究土地类型分类提供了研究对象。为了实际应用和便于制图,土地类型的分级层次不 宜过多,通常分为35级。1、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 土地类型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 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段包括地质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特有的自然 综合体。土地类型的性质取决于全 部自然因素的综合特点。土地类型 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发生

6、上的 有机联系,每一个土地类型都有其 发生和演变过程。由于同类土地类 型发生和发展条件的共同性而形成 其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土地类型分类就是要以这种发生学上的因果 关系作为认识土地类型单元的线索,根据土地类 型性质相似性或差异性进行划分,以求同级土地 类型之间的关系和上下级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有 一条清晰的脉络,确切地反映客观存在的土地分 布规律,反映不同级别土地单位的内部复杂程度 和相对一致性程度。 (2)综合性原则土地是由多种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在依据土地的相似 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分类时,必须从全面分析土 地各组成要素入手,阐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 作用。在进行

7、具体分类时,应着重注意各组成要 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地综合体的外部形态 和内在特征,而不只是注意某个个别因素的形态 和特征。 (3)主导因素原则各自然要素在土地这一自然综合体中的作用 是不均衡的。因此在综合分析中常能找到一个起 决定作用,并因其变化而引起综合体其他因素变 化的主导因素。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办法是选取 反映这一因素的标志作为分类指标。由于不同区 域的土地分异特点是不同的,因此起决定作用的 主导因素也往往随地而异。一般说来,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海拔 高度、相对高差、坡度与坡向的变化对水 热条件的重新分配有重要影响,从而导致 植被和土壤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这 些地区划分土地类型时

8、,地貌通常可作为 主导因素。土地类型划分是多层次的,不同级别土地类 型的主导因素也常常是不同的。如我国1:100 万土地类型图中,土地类的主导地域分异的因素 是大中地貌类型,土地型的主导地域分异的因素 在山区是由于地势起伏而形成的垂直分异,在平 地则是土类和植物群系(包括人工植被);在地形 坦荡、以高原和内陆盆地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地 区,地面组成物质往往是主导地域分异因素。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4)实用性原则土地类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产。 因此,在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在不违背作为自 然综合体的土地类型前提下,分类依据尤其是分 类指标的确定应尽量考虑实用性,且指标的确定 要因地而宜。 除了上

9、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 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 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 程的可操作性。 2、土地类型的命名(1)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或植 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 这种命名方法在我国使用比较普遍。在我国 1:100万土地类型图中,土地型的名称就是采 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雨林黄色砖红 壤沟谷地、落叶阔叶林棕壤中山地、灌草丛赤红 壤低山地等。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在 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的山区, 采用土壤、植被、地貌三名 法,如灰褐色森林土针阔叶 混交林低山地;而在黄土丘 陵和河川,因人工植被的变 化较大,故可采用土壤、地 貌两名法,如淤土

10、河谷阶地 、褐土宽平梁地。该命名方 法的优点是土地类型的名称 较严密、科学,可直接反映 出土地类型的主要构成要素 和特征,缺点是名称冗长, 不便于非专业人员应用。(2)采用群众习用名称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 大量认识和区分土地类型的经验,并采用十分形 象化的语言对土地类型进行命名。如黄高原地区 的峁地、梁地、塬地和川地等;珠江三角洲的咸 田、沙田、围田、坑田;北京山区的活山、死山 、软山以及深山、浅山;荒漠地区的绿洲、戈壁 、沙漠等等。这类名称简练、形象、生动,便于 群众使用。类似的地方性土地类型名称还有待进 一步发掘。然而这种命名方法也存在某些缺陷。例如, 同样名称在不同地区可

11、能指不同的土地类型,而 同一类土地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名称。因此, 在发掘和应用群众习用的土地类型名称时,应对 其科学内涵进行仔细分析,并说明与之相应的其 它土地类型名称,以便比较。(3)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 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澳大利亚康尼斯顿附近 的“纳珀比土地系统”和“沃伯顿土地系统”,纳珀 比和沃伯顿均是地名。由于这两种土地系统在这 两个地点最为典型,故分别以这两个地名命名。 应该指出,用这种方法命名的土地类型给人以区 域性单位的感觉,实际上仍属于类型单位,因为 它们在地域上是可以重复出现的。至于组成土地 系统的土地单元的命名,仍采用地貌和岩性或

12、地 表组成物质,例如“结晶岩陡坡”,“泥质平地”等 。 (三)中国l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 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 “全国l:100万土地类型图的分类系统”,已被广泛应用 ,该分类系统由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三级组成。由于我国的自然条件复杂,形成的土地类型 千差万别,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的组合类型分为12个土地纲,即湿润赤道带、湿润热带、湿润南亚 热带、湿润中亚热带、湿润北亚热带、湿润半湿 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温带、湿润寒温带、黄土 高原、半干旱温带草原、干旱温带暖温带荒漠和 青藏高原。这些类型是研究土地的形成、特性、

13、结构、分类的基础,是进行土地类型划分的出发 点。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 (一)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 单元,它们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在自然、经 济和技术等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 预而形成的产物;在空间分布上它们具有一定 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善,土 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它 们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 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 据 1、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1)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和特征 (2)反映土地利用的

14、地域性 (3)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2、土地利用分类的 依据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 论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 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 盖特点等因素。以我国土 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中的分类方案为例,一级 类型的划分以土地用途或 土地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作为划分的基本依据,二 级类型以利用方式为主要 标准,同时也考虑经营特 点、覆盖度等因素。 (三)中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 为二级类型,第一级类型共分11个,第二级类型共分42 个。全国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系统初拟于1980年 ,经过各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县的实践,并征求有

15、关部门意见后,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及土壤普 查专业组于1981年7月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 含义(草案),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分 类制,分为11个一级类型,48个二级类型。经过试行, 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1984年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 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 型改为46个(表7-2),各地可按实际情况进行三、四级分 类。一级类 型二级类 型含 义编 号名 称编 号名 称1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 、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 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6的梯田坎。11

16、灌溉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 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 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 溉的水旱轮作地。12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用以种植水稻、 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 施的水 旱轮作地。13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 施,在一般 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14旱地无灌溉设 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 固定灌溉设 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15菜地 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塑料大棚用地。表7-2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一级类 型二级类 型含 义编 号名 称编 号名 称2园地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 的多年生 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 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21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22桑园种植桑树的园地。23茶园种植茶树的园地。24橡胶园种植橡胶树的园地。25其他园地种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 地。3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