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课件10-第九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12175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课件10-第九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外国教育史课件10-第九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外国教育史课件10-第九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外国教育史课件10-第九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外国教育史课件10-第九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课件10-第九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课件10-第九章(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启蒙时代的教育演进【学习目标】 1理解启蒙运动历史、思想及涵义。 2掌握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及代表人物。 3理解教育世俗化的发展进程及其涵义。第一节 启蒙运动及其时代一、概念 狭义:欧洲18世纪的出现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广义:也称为启蒙时代(Age of Enlightenment),是指以17世纪中后期科学革命为肇基的,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俄国等国家,并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期甚至19世纪早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现代新知识、思想、文化的解放革新运动。二、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扩展 2、封建专制政治的危机和崩溃 3、宗教改革

2、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 4、科学进步及其思想意识的变革三、一般信念和特性 1、政教、政经、经德分离与世俗化 2、理性精神地位的确立和理性化 经验、实证、分析、重建、唯物主义 3、政治自由、宗教自由与自由原则 无神论、自然宗教、理性宗教 4、天赋人权和平等观念 5、进步观念的确立四、启蒙思想的演进 1、霍布斯 2、洛克 3、伏尔泰 4、孟德斯鸠 5、狄德罗 6、霍尔巴赫 7、卢梭 8、莱布尼茨 9、康德 第二节 启蒙时期的教育思潮一、理性主义1、代表人物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2、主要观点 (1)理性的价值和教育的作用 (2)理性与经验的关系 (3)面向自由的道德教

3、育 二、自然主义 1、代表人物 卢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2、主要观点 (1)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天性 (2)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3)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方法三、国家主义 1、代表人物 (1)拉夏洛泰(Louis Ren de Caradeuc de La Chalotais,1701-1785) (2)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etius,1715-1771) (3)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 2、主要观点 (1)教育世俗化 去宗教化;通过政治对教育产生影响;平等和教育民主化。 (2)教育国家化 国家

4、来举办和管理教育,教育为国家培养公民 (3)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第三节 卢梭的教育思想(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一、基本描述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西方社会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开启了教育的新时代。二、生平 1、1712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2、1742年到巴黎 3、1749年发表论科学与艺术 4、1755年撰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5、1761年出版新爱洛伊丝 ,获巨大成功 6、1762年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受到通缉。 7、1770年发表忏悔录 8、1778年逝世爱弥儿插图 爱弥儿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

5、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影响巨大。在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旧教育制度,并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卢梭的自然教育,要求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一)哲学基础 1、性善论 (1)人性善,社会

6、恶。 (2)自爱心,同情心。 (3)顺从自然秩序的“良心” 。 (4)反禁欲主义的启蒙作用,提供了教育顺从天性的理论基础。 (5)性善论与原罪说是针锋相对的,具有反封建进步历史意义。 (6)但他把自爱、良心等归之于天赋,并将自己的这种见解普遍化为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物,反映出他的思想局限。 2、 感觉论 (1)卢梭在其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人性观之上,针对着当时的教育只重书本的不良现象强调重视感官训练的思想。 (2)卢梭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来源。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感觉是人的知识的原料。因此,理性

7、使人认识事物的前提是感觉器官的成熟。 (3)孩子们的感官需要通过实际训练加以逐步提高。因此卢梭设想了种种系统训练感官的方法。 (4)卢梭将教育建立在对人的认识之上,是教育史上的创举。虽然他的人性论中存在一些唯心的东西和天才的猜测成分,但他试图把儿童的教育建立在关于儿童天性的理论研究之上,显示了近代教育心理学化的端倪,预示了教育的发展方向。3、自然哲学 (1)卢梭的自然状态 (2)卢梭的自然法 (3)卢梭的自然宗教 (4)卢梭的自然(二)主要观念 1、顺应自然原则 针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端,卢梭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

8、循大自然的指引。” 2、自然人与自由人的教育目的 从自然教育原则出发,卢梭明确提出,自然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这种“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 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不依从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不受传统束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他也是自由人。3、教学原则 正确对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4、消极教育 (1)儿童在12岁以前,还未具备识别真假善恶的能力,如果儿童掌握知识越多,就会受偏见所引诱而必然会产生出许多错误。 (2)不人为地过早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不用书本讲授形式的功课去强迫儿童接受知识,只应“在大自然的指导下

9、”锻炼身体和运用思想。 (3)最好的教师就是最少干涉儿童的教师,他只须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帮助其促进身心发展的环境。5、自然后果律。 (1)使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由他自己体会到行为的错误后果,从而改正。 (2)切勿命令儿童或指挥儿童,不进行道德说教。(三)自然教育分期理论 卢梭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和不同时期身心的特点,把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 1、婴儿期(出生至2岁):体育 (1)任务在于通过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增强儿童的体质。 (2)婴儿期的体育应该顺应自然,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实施正确的教育。2、儿童期(2至12岁):感官教育 (1)“理性睡眠时期

10、” (2)任务是使他们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进行感官训练: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3)不要直接进行理性教育,不要强迫他们去读书。 (4)卢梭在此将感觉教育与知识学习分割了开来。3、少年期(12至15岁) :智育 (1)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2)智育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于教给儿童一大堆知识。 (3)选择(科学)知识的三个原则:其一,照顾到实用:即给儿童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其二,应以儿童的兴趣为标准;其三,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 (4)卢梭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他认为儿童必须学会劳动,学会从事一种职业

11、。劳动不仅可以谋生,还能够促进理性的成长,并真接影响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这种重视劳动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5)在教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要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独立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强调发现法教学;直观教学法和从经验中学习。 4、青春期(15至20岁):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 (1)道德教育要激发青年自然涌现的善良感情。发展理性。在行为中接受道德的磨练。切忌刺激青少年产生处处占第一的心(贪婪之心)。处处让经验去防治青年的错误。 (2)在信仰教育上,卢梭提倡自然神论。他反对传统的宗教教育,要求青年凭着良心和理性信奉上帝,甚至主张由受教育者自己选择宗教信仰。 (3)性教育

12、关键是顺从自然的发展,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诱惑,养成克制情欲的习惯。要明智地运用理智去约束欲念。利用爱情进行教育。人类始终要从天性的本身去寻找控制天性的适当工具。四、公民教育思想(一)来源 波兰政府咨议(二)目的 1、培养热爱祖国的道德公民 2、提出教育是以民族的形式,塑造一个具有民族的心灵的爱国者。(三)自然人与公民的关系 1、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 2、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上的民主国家是自然人自由协商的结果。 3、社会契约是自然人同自然人自己结成的政治共同体之间订立的。 4、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由全体自然人握有主权的国家以“公意”为灵魂。 5、所以自然人是自然人自己通过契约公意构成的新社会

13、的好公民。 自然人契约公意社会公民五、女子教育1、围绕与男子的关系进行相应教育和训练。2、应注重外部评价。3、注重通过约束培养温驯的品格。六、卢梭的意义与影响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对传统旧教育的批判2、确立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3、奠定了内发论思想观念4、为新儿童观的确立作出了贡献5、促进了感官教育的发展6、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1)影响了康德思想乃至教育思想的形成(2)影响了德国泛爱教育运动(3)影响了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验(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8世纪中后期在德 国出现的以泛爱主义为 宗旨,以卢梭教育思想 为基础的教育运动,要 求教育者热爱儿童,让儿 童自由地发展,重视体 育、游戏、户外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应 自然”的方法。代表人物 :巴西多。日内瓦城的卢梭纪念雕像 第四节 教育世俗化变革一、世俗化概念1、来源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2、释义 (1)原被教会控制领地或财产转交给世俗政治权力控制。 (2)有教职的人回归世俗社会 (3)表示现代人脱离宗教的控制而独立 (4)“异教化”、“非基督教化”代名词。3、涵义 (1)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原有的重要社会地位。 (2)表示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变化,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适应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